艺术批评三题:对话关系、历史真实与 《亮剑》

发布时间:2019-09-26 14:00

一、建立真正对话关系的批评


像理论上有原创的焦虑一样,艺术批评也有焦虑,即它的有效性问题。
今天是一个多元化或多样化的时代,艺术批评也是各有立足点。有些是广告式的,寻找噱头卖点不管美丑只顾张扬和惊人视听,带有炒作的性质;有些是说好不说坏的,力争商业收获背后有操纵的物质力量和经济收益,意在引导消费或者误导上当;有些是独立的,从艺术本位出发,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考镜源流,一派严正。不能说在我们这个时代,第三类批评少了或者说发表论文代理没有了,而是它在喧嚣中被压抑了,在新媒体上失宠了,在众声喧哗中失声了。
艺术批评的效能被怀疑,还有一个原因是,今天我们在理论上没有一致的哲学基础。毋庸置疑,艺术观点上的不同,或不同艺术观念的选择不仅是趣味上的不同、倾向的不同,而且是、甚论文发表代理合法吗至是对立世界观、历史观造成的。当一个时代里人们对历史和现实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有完全不同的愿景,那么在艺术上的观点和好坏标准会一致吗?我们在此基础上对艺术价值的理解出现分歧时,有理有据的论说可能在价值观的对立者眼里完全是一派胡言,或者被认为是对艺术的横加指责、粗暴干预。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批评就变成具有派别性的活动,通约的批评、普遍的批评不复存在。出现这些对立或南辕北辙的原因何在?当然还是在现实,以及对形成当下现实的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和评判上。
那么,批评家之间是不是没有统一艺术立场的任何可能?批评家之间的分歧,可能是分裂的现实的反映,不同的立场、价值观使他们渐行渐远,但共同厕身的环境和现实,共同负载的审美传统,以及现实对他们所提出的时代任务和责任,包括共同使命的辨认,又使他们不得不立足于同一的地平线进行对话。这和批评家与艺术家、作家所形成对话关系有相似性。


二、对现实的审美掌握———历史叙写的艺术真实的问题


目前,电视剧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我国主要的视听娱乐与文化消费方式之一,为社会论文代理发表提供重要的精神产品,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消费。因为电视剧艺术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所以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会被广泛关注。诚然,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电视剧所取得的成绩与成就自不待言,从单一政治视角到文化发表论文价格视角、心理视角、他者视角等,从整体到局部,从微观到宏观,在对历史进程的复杂性、曲折性的表现上,对人物的丰富性、多样性的性格与心理的开掘上,都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也诞生了一些精品。我国电视艺术正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样,它正在走着一条循序渐进的上升道路。但是,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电视剧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不同一般的地位,所以人们对它提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电视剧生产与满足人们精神和艺术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这一矛盾有扩大的趋势。
尽管可以分门别类地归纳电视剧艺术存在的问题,进而作全面检查,但作为艺术对象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则还是其艺术真实的问题。这里,我们将重点放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近些年来大量涌现是一个显著特征。历史剧之所以是历史剧,除了取材历史外,还必须有充盈的艺术真实的历史感。就像写现实题材的作品必须深入生活一样,写历史题材必须深入历史。深入历史、研究历史题材,就是要研究历史的客观性进而如何在艺术中完整呈现的问题。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包含的必然性问题是达到深刻洞见历史本质的标志。但是,遗憾的是正是在这个问题,在历史剧中历史的必然性不见了。表现一是历史成为事相的罗列,场面大、人物多、事件奇、地点南北忽变似乎就是历史。表现二是历史成为力量各方奇谲组合的魔方,莫名变幻,此消彼长、兴亡败存的历史动因被用人物对话表述,而不是被生动地描写出来,没有显现出历史逻辑的力量。表现三是艺术家个性被历史事件压灭在事无巨细的排列中,难以见到艺术家的主体力量,难以见到艺术家拥抱题材的热情,同时也难以见到表演者建立在历史生活体验基础上质实朴素的表演。这类剧作的创作者普遍前期准备不足,对历史资料和真相缺乏基本的搜集、核查过程,在故事本体还未成型时,便仓促进入艺术创作。手头素材不足以搭建故事框架时,便信手拈来进行编造。所以,我们在历史电视剧中看到了道具、场景、服饰的某些历史还原,却难以体验到属于历史人物客观真实的历史感。历史必然性在电视剧中的消失,从大的文化背景上讲,是非本质主义和告别主流意识形态的结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是艺术创作者没能树立自己独立的世界观的结果。由于创作者在历史面前缺乏唯物史观的态度,所以多元的视角成为无根的视线漂流游弋。主体上,缺乏质朴的情感,包括对历史和对底层民众的朴素情感。客观上,没有对历史的深刻洞见和独特发现。场景更多,却不丰富,浮光掠影之弊彰显;介入方更多,却相互瓦解,虚无主义暗藏;现代科技手段多了,精气神却迷失了;场面大、热闹但不感人;最严重的问题是敌对双方的关系闹剧化,让人寻绎不到正义的力量和历史的规律。

三、《亮剑》 作为一个个案


当代作家都梁的小说 《亮剑》 出版于 2000年,电视剧摄制完成于 2005 年,2006 年形成热播之势;2011 年 《新亮剑》 被再次拍摄完成,之后在各电视台播映。与 《亮剑》 的一致好评不同, 《新亮剑》 众说纷纭。
我们想以 《亮剑》 现象对前两节的问题试做说明。
作家都梁在 《亮剑》 出版之前,没有作家身份。他是一名退伍军人,经过商,当过公司经理、设计师等。都梁之所以萌发创作欲望,是因为他对当前大量的小说、影视剧对历史题材的艺术表现不满,非常突出之点在历史还原的真实性上,很多观念根本不符合历史,根本无法说明军人的精神。受制于各种流行的观念和所谓的禁忌,历史生活完全被套式化了、公式化了,虚假充斥在画面和银屏上,凶残的敌对人物弱智化、低能化,战争胜利像是一个闹剧,个性化的人物———英雄不复存在,即便是有英雄,也是模式化的,没有血肉,没有生活,没有色彩!实际上是伪英雄!怀着这样一种想法,怀着对文学真实反映的信念,都梁开始了写作。尽管都梁是一个生手,在反复修改之下, 《亮剑》 才得以出版面世。发行后,它正是带着真实的生活气息,用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真正的军人精神,征服了读者,引起了反响!尽管他的某些观念以及对人物的表现,出现了一些挑战性,但之所以被广泛接受,还是因为真实!战争的严酷、历史的复杂、人物的个性,响当当的英雄人物李云龙就是如此被塑造出来的。我们简单地说, 《亮剑》 小说的作者在更高的水平上达到了对历史与现实更高水平的还原和掌握,也因此征服了读者。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