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代写毕业论文-首都文化产业的前提、依据及

发布时间:2019-09-23 20:27

首都文化产业的前提、依据及面临的困难

目录
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生活需求相应提高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选择依据
1、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首先要考虑该地区的资源状况和自然条件
2、人口情况是决定一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制约条件。
3.体制环境的制约。
三、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困难
1、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两难抉择
2、发扬文化传统与走向世界的两难
3、现实中的条块分割与综合发展

代发文化产业论文
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生活需求相应提高  改革开放20年,使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实现了温饱,经济发达地区,如东南沿海、许多大中城市已提前进入小康。近年,北京市同全国一样,继续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持续上升,扣除物价因素后,实现全年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5%以上:据北京市居民家庭调查显示,1996年人均生活费收入为6885.48元,比1995年同期增加1017.12元,增长17.3%,扣除消费价格上涨11.6%因素影响,人均实际生活费收入增长5.1%。①1997年,人均收入7813元,比1996年同期增加927.57元,增长13.5%,扣除消费价格上张5.3%的影响,人均实际生活费增长8.2%。②虽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出现困难,一些职工下岗,但从整体上看,北京市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以后,他们必然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时间、精力投入到追求文化需求中去。文化活动的地位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整体消费中所占比例也必然越来越高。据统计,1996年北京市民在观看电影及各类文艺表演、各种展览、比赛等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人均214.5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5%。双休日的实行为职工提供了较多的闲暇时间,促进市民精神文化消费的同时,也带动了居民家庭的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增加。旅游度假成为近年来北京人的娱乐热点,1996年人均旅游支出81.9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另据对500户居民家庭三季度出游情况调查,有355人次出游,占家庭总人数的23.3%,比上年同期增加47人次,出游人均消费605.1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6.18元。③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文化生活需求相应提高的具体态势如何,在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如上面所举观看各种表演、展览、比赛,与新兴家庭文化娱乐、外出旅游活动等参与型文化活动之间,人们的兴趣、走向对发展首都文化产业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海淀区政府研究室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战略中心联合进行海淀区居民文化消费调查(1996年),以把握北京市民文化消费的实际状况和消费热点。调查按人口的职业结构比例发放问卷,调查的文化消费项目,按当前北京人消费的实际情况,开列了8项:A 业余(课外)教育培训支出B 订阅购买书报刊支出C 体育健身支出D 娱乐支出E 旅游支出F 获取信息支出G 家庭文化装饰支出H 收藏、集邮等文化爱好支出调查获得以下一些信息: (1)家庭平均年收入为2.2万元(不含各类灰色收入),以每户三口之家计算(问卷中超过三口人的家庭与不足三口人的家庭大体持平),人均收入为7333.33元,比北京市人均收入6885.48元约高447.8元,符合海淀区家庭收入略高于全市水平的实际情况。(2)不同职业人员家庭文化消费支出与总收入(以万元计)的比例关系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的平均比值为28.4%,接近发达国家30%的平均值。在分析这组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北京是千年文化古都,又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人有重视文化的传统和以重视文化为荣的心理,因此在填写文化消费时有可能高于实际支出。第二,在经济转型期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各行各业的奖金不同,隐性收入较多,如科教文体卫工作者,他们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书报费,公费参加文艺、体育欣赏活动的机会多,公费学习、培训、出差(连带旅游)机会多,另外有的还有一定数额的第二职业收入、其他收入等。因此,填写的收入可能低于实际收入。第三,本次调查仅限于海淀区城镇居民,未包括农民、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加上一、二两种因素,实际生活中的文化消费与收入比例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它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收入的普遍增长,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已有了飞跃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已超出传统的经济学规定的法则,它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渴求;而这种渴求的出现,对于北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十分有利的。第四,文化消费支出与消费者的文化水平成正比。(3)从调查结果反映出来,上述8项文化消费支出排名的顺序为:第一名E,旅游;第二名A,业余课外教育培训;第三名H,收藏等业余爱好;第四名B,购买报刊书籍;第五名G,家庭装饰;第六名D,娱乐;第七名C,体育健身;第八名F,获取信息。从以上列举的情况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文化消费正在变化,旅游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文化消费活动。体育健身虽然仅列第七位,但在另一项“你最感兴趣的文化消费活动”中,体育健身与旅游并列,高居首位。这表明,体育及体育观赏活动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消费活动。读书看报仍然是北京人的重要文化活动,但已降至第四位,这表明首都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活动格局已经形成,这给发展首都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选择依据

1、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首先要考虑该地区的资源状况和自然条件。首先,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其次,相对于1200万市民来说,土地也极有限;第三,矿产资源匮乏。众所周知,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由于北京自然资源极其缺乏,支撑北京工业的重化工业,其资源大都是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从外地调进的方式解决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种“无米之炊”显然难以为继。生产资料中,一部分直接来自自然界,如矿产、水等,还有一部分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后的产物,如耕地、工厂等。这部分资源中,北京的资源“富矿”不是耕地、工厂,而是文化资源:其一,除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外,北京—124—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三项列入“世界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另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2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6项,此外还有各历史阶段留下的文物古迹7000多项;而皇家贵族、文人雅士、能工巧匠留下的书画墨迹、奇珍异宝等历史遗存更是数不胜数。其二,北京自金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新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更是高度集中于首都北京。集历史与现代文化资源优势于一身的北京,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大都市中也属罕见。在经济发展中,与矿产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文化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反复利用。

2、人口情况是决定一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制约条件。首先是人口总量的制约。北京有1200多万户籍人口,约300万外来人口,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可怜。科技是生产力,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解决自然资源不足的重要方面,但问题也随之出现:科学技术在各生产领域的应用,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必然要减掉大量劳动力;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的结果,也是减员增效。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北京总不能在“地方保护主义”上领风气之先,把300万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全部送回老家去。退一步讲,北京户籍人口中的劳动力,在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中,也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解决待业、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将是制约北京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值得我们注意: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同样经历了科技唯先的阶段,在减员增效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造成了数额庞大的失业大军。改革开放初期,一部香港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一个公共汽车售票员,就在喜得娇妻并将得子的时候,公司老版引进了先进设备,同时裁减大批售票员,故事主人公便是其中一员。英美等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出现过工人砸先进的机器设备以示抗议的事件。北京、天津等地,在刚引进公共汽车时,也遭到过洋车、三轮车工人的袭击。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任何人也不能阻挡,失业大军也必须寻找到出路。在工业化带来巨大社会财富的前提下,失业大军可以向第三产业,特别是向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转移。从人类的发展看,这种转移是从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向文化精神需求方面的丰富、发展;从经济角度看,其实就是资本无孔不入、寻找增殖出路、失业大军寻找就业门路的必然流动。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产业逐渐得到超过农业、工业的速度与产值的发展,如英国,现在仅体育业的从业人员就已超过该国农业、煤炭和汽车零件制造业从业人数的总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文化产业,必然占有社会劳动中日益增多的份额,最终将有可能占据产业绝大部分。这种在发达国家正在成为现实的趋势,不久的将来必然要发生在中国的大地上。因为这是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心将出现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另据北京教育部门反映,1998年初中升高中学生人数是北京地区的最高峰,明年以后将开始缓慢回落。以这批学生5年后将陆续走上工作岗位计,北京最近5年就业人员仍呈上升趋势,5年后即使有所回落,速度也是非常缓慢的,与高科技、集约化生产带来的减员增效“解放”劳动力的速度无法相比。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无疑,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是他们的主要就业渠道。其次是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劳动力的素质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直接推动着生产过程中劳动效率的提高。北京人的文化素质居全国之首,因为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人接受各类文化教育、熏陶的机会多、水平高。但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人的文化素质仍然偏低,特别是在现代科学观念、先进科技掌握方面水平更低。这种低素质又集中反映在中年以上的劳动者中,虽然他们大都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这批十年动乱中仅仅读过小学、初中,如今已拖家带口的中年人,成为今天下岗人员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大家都不愿说出口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心中承认,这批人的文化素质很难与现代化生产、现代科技接轨。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前不久,笔者参加宣武区文化产业调研,历史资料表明宣武是穷人聚集区。穷人的文化水平自然偏低。但调研的同时,又发现相反的一面:你随便与大栅栏、琉琉厂、天桥等著名传统文化区附近的中年以上年纪的人聊天,他们都能如数家珍般讲述该地区乃至全宣武区、全北京市的历史文化、典章故事。这较真实地表明北京年龄偏大些的人口的文化构成特点:自然科学知识偏弱,强项在人文、历史、政治等文化方面。因此,实现他们再就业的较适宜的行业,应该是文化产业。

3.体制环境的制约。如前所述,北京地区重化工业的建设与发展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如首钢,所需铁矿主要来自河北迁安,少量还需从秘鲁等外国进口,煤主要来自山西。迁安矿完全是计划给首钢的,山西煤也是按计划平调来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局面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因为,市场经济首先排斥的就是完全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决定企业的生产,要求经由价格机制引导市场。换言之,大好矿山无偿拱手相送,千里之外平价送煤的事,市场经济条件下再不会有了。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另一局面是:北京的文化部门都以事业方式运作文化。然而,文化自古以来便有被生产、被消费的性质,当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资本的增殖本性更是把文化纳入经济范畴、产业结构当中。电影、电视等现代科技催生出的新文化艺术品种,从一开始便以文化产业的面目出现。这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如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一切文化都冠以精神文明建设光环的时期,许多文化门类也表现出产业的性质,如书报刊的出版发行业、电影演出业等等。文化行业的这种双重身份并没有使他们相得益彰,相反,是精神、经济两个效益均不佳。如有新中国电影艺术摇篮之称的长影,现在每年只能出品一部故事片,基本上靠国家养着。北京电影制片厂也每年亏损1000多万元。其他如戏剧表演业、音乐业凡以事业方式靠政府行政拨款养活的,无不陷入困境之中勉强度日。当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以后,北京文化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具有产业性质、经济效益的文化行业先后进入市场,在市场机制下显示出蓬勃生机。如1997年4月成立的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按市场机制运作,成立一年多以来,摄制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甲方乙方》、纪录短片《国歌》等影片,取得了精神、经济效益双丰收。《甲方乙方》上演的头9天,北京地区的票房收入达到503万元,创造了中外影片同期单片票房的最高纪录。④北京电视台1996年收入69394万元,其中国内广告收入61457万元,国外广告收入4998万元,合作拍片收入3439万元。《北京广播电视报》仅是一家地区性周报,还办于《中国电视报》之后,不难想象其开办之初的困难程度,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报社同仁不找领导找市场,走自办发行的道路,办出自己的特色,到1996年,发行量达100万份,年收入6058万元。⑤在传统观念中,一定要靠国家养着,演一场赔一场的高雅音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在实现其精神价值的同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北京音乐厅依靠产业化经营,激活高雅艺术消费市场的实践,更为业内人士称道。1997年,北京音乐厅一年演出495场,突破西方同等剧院280场的极限。北京音乐厅从建成起连续9年亏损,1994年实行市场机制改革,至1997年4年来,演出场次分别为162场,248场,352场,495场,共向主管单位上交承包费200万元,上交税款近百万元,同时,还使音乐厅的国有资产增加900多万元。⑥体制对产业的制约由此可见一斑。环境制约包括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稳步向着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对北京的直接影响是:北京发展经济与自然资源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作为特大型综合大都市,北京又必须有自己的产业支柱、自己稳定的财政收入。国际大环境中,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21世纪,北京作为中国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作用将更加突出。给北京造成巨大环境污染的重化工业与北京的首都象形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简言之,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都要求北京压缩传统的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20年,北京的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今天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文化行业群落,其中已具有相当规模,且经济效益较好的,有旅游业(1996年收入529亿)、广告业(1996年收入约30亿)、娱乐业(1996年上缴税金约1.5亿)、书报刊出版发行业(1996年经营额25亿)⑦。发展势头很猛的,还有体育业、音像影视业、家庭装饰业、信息传播业、会议展览业等。这些文化行业群落的存在,一些门类行业规模的形成,以及一些门类发展势头的出现,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两难境况。


1、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两难抉择文化产业的核心应该是文化还是产业,换言之,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是以资本自身的本性为准则还是依从文化的本性,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精神文明水准的前提下再考虑资本的增殖。在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没有人敢公开说可以不讲精神文明,只追求利润,但实际运作中则远非如此。且不说黄赌毒泛滥、非法出版物成灾等丑恶现象,单是国有文化单位的运作中就可以看出精神与经济的两难抉择:为发挥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北京文物局曾决定,市属38家国家博物馆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免费开放。这是典型的先精神后经济的举措,原意是一箭双雕,既满足了部分经济拮据的群众求知愿望,又扩大了影响,从而给博物馆平时也多招徕些观众,增加些收入。不料事与愿违,免费开放时,馆中人满为患,平时门票收入不仅未增加,反而明显减少,迫使文博部门取消了免费开放日。人们不禁感慨:连文化事业部门都不得不向钱妥协,文化产业如何做得到精神第一、经济第二?商品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实现利润,美国全国只有几家连锁店,不同城市、地区的同一家连锁店不仅规模、商品一样,甚至连摆放的位置都相同,正是这种重复雷同给人以亲近感,让老顾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进入自己喜爱的店里购物(同时如果哪个城市或地区的职工闹罢工,老板会迅速从别处调来职工立刻上岗,不致手忙脚乱)。文化产业则相反,要求的是突出特色、个性。产业与文化的这一矛盾突出表现在演艺圈中。一些很有特色、并有一定名气的演员,被文化资本俘虏后,再上银幕、荧屏时,便以千篇一律的面孔出现,成为高产、高收入艺匠,却遭到观众的批评、嘲讽。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矛盾将贯穿于文化产业的全过程。


2、发扬文化传统与走向世界的两难抉择任何一个国家都努力发展本国文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弘扬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谋求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立足之地。同时,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又必须走开放的道路,努力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大趋势接轨。这中间,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便不能回避发展自身与吸收外来文化的矛盾。如果说,这种矛盾在观念上、事业上还能较多表现为对立中的统一、相反相成、互相丰富的话,在产业上则更多表现为对立、抑制、剥夺。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其文化产品大肆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结果不能不压制我们自身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典型的事例是电影、胶片。近年来,中国电影业实现经济价值主要靠进口影片,国产电影日益萎缩,从以前的年产120多部下降到1997年的30几部。(顺便说,所谓进口大片基本上来自美国,片中把美国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法律宣扬得淋漓尽致,对于经济社会生活水平低于美国的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说,美国成了挡不住的诱惑)彩色胶片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国产彩色胶片被日本富士、美国柯达压得奄奄一息,只剩一家靠国家资本支持着悲壮地与之周旋,能维持多久不能不令人担忧。无论从精神价值角度还是从经济价值角度,在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中,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都将面临西方文化产业的严重挑战。


3、现实中的条块分割与综合发展要求的矛盾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比理论问题更实际,也更有切肤之痛。现实中,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文化产业综合发展的本性与我国现行体制中的条块分割的矛盾。以旅游为例。旅游作为个人行为古已有之,作为行业,产生于英国中世纪,贵族学校组织学生旅行团到欧洲大陆以观光旅游的方式学习法国等国家的先进东西。从那时起,旅游业一直以文化为依托得以发展。令人遗憾的是,北京的旅游业却归入商口。加之旅游局对北京市的旅游也没有统管之权,他们只能管自己下属的几个饭店、公司、车队。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各有其主,各区县对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发更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土法上马粗制滥造。结果,北京地区大好的旅游资源互相隔绝、重复建设、互相掣肘,使旅游外汇收入长期徘徊在21亿美元左右。其他行业也存在相同问题,如海淀区图书城二期工程昊海楼竣工,招来台商,承诺对方可以在楼内经营图书,台商来后,有关部门拒发经营图书执照,台商不得已在图书大楼内数百米的营业面积上卖起台湾茶水,日经营额不过两位数。文化产业的综合性并非高深理论,有关部门行业管理、属地管理的矛盾也非止一日,再加上旧有的规章制度、传统的意识形态不适应今天变化的形势,矛盾仍要长期存在下去。以上三点的彻底解决短期内尚无可能,但必须从法制化、现代化、宏观调控等角度切入,缓解矛盾,使北京的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健康的发展。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