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代写毕业论文-构建面向新世纪的都市支柱产

发布时间:2019-09-23 20:27

构建面向新世纪的都市支柱产业--上海

目录
一、文化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以文化产业化推动本市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三、文化产业化的一些具体对策
1、文化要实现超常规发展。
2、振兴以大剧院为龙头的舞台演出业。
3、发展以卫视为龙头的影视业。

一、文化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的20年,给上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超常规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上海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3%,1998年的GDP已率先达到人均3000美元的次发达标准,成为内地第一个由温饱型生态发展为小康型生态的特大型都市。在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态势下,文化硬件建设也有了超常规发展。东方明珠、上海影城、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大剧院等-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成和启用,上海国际电视节、电影节、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的举办,使上海再度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为远东和西太平洋的文化重镇。这也从物质基础和硬件方面,为上海把文化发展作为都市支柱性产业提供了基础和可行。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当GDP发展到人均3000美元、500。美元和8。。o美元至10000美元的几个,’坎”时,传统产业将被新兴产业所替代,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的发展将大大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并逐渐成为主流产业。文化产业就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又是都市经济型的产业。如美国的电影业,就既是国内的支柱产业,又是对外贸易的拳头产业。上海目前正在筹上海目前正在筹划面向析世纪的划面向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全市的产业都在向都市型经济方向调整。因此,支柱产业,全市的产业娜在向娜文化产业化,迅速发展成支柱产业,其意义和作用已远远超过了文化发展市型经济方向调整的自身。这几年上海文化发展出现了产业化的好兆头。据初步统计,1997年上海广电、报业、出版、旅游等文化业的销售额为100多亿元,占GDP的3%左右。按通行标准,把上海文化业的产值在GDP的比重提高到6一8%,就可成为支柱产业。也就是说,按1997年的统计口径,上海的文化业产值要达到200亿至300亿之间。按动态统计,上海的人均GDP在2000年要达到5000美元左右,2010年要达到8000一10000美元,将率先跨入中等发达和发达地区。上海文化业的产值也要在2000年相应地达到500亿元左右,2010年要达到600亿一800亿元。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只要通过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双休日的实施,恩格尔系数的逐年下降,人均收入的逐年提高,使上海人均文化消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为上海文化产业化和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提供了可能。同时,上海的文化消费市场又是一个强大的潜在市场。据统计,去年本市人均看戏为0.5场,人均看电影为2次。按国际通常的发展规律,当GDP由温饱向小康转化、再向富裕转化的二级跳远中,人们的文化消费将呈跳跃性的增长。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上海对内对外的开放,将上海构建成为国内乃至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消费中心,也是完全可行的。另外,文化消费的边际效应,也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期。如前不久在京城太庙演出的情景歌剧《图兰多》,2000多海内外观众带来了3亿多美元的消费。


二、以文化产业化推动本市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海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是要实施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体制的转轨,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上海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就是本市文艺体制、机制深化改革,适应市场体制、机制的进程。本市文艺体制、机制改革既有一般国企的优化资源配置、减员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等经济方面的一系列课题,也有出作品、出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因此,产业化必须与文艺体制、机制的改革相结合。文艺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一个综合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现阶段,就是看其能否早日走上产业化之路,能否掀起上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能否成为真正有影响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具体而言,创作上是否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有轰动之作和传世之作问世,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人才上是否以市场机制引进和培养人才,形成了人才高地;管理上是否由职能部门办文化转化为管大文化,为文化产业的良性成长提供环境和保护等.除此之外,还应引入一些量化指标,如用3年或5年的时间,将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文化产值由1997年的100多亿,增长为400~600亿,由占GDP的3%,上升为6%。目前世界公认的文化中心有纽约、巴黎和法兰克福。就以纽约舞台演上海在最短的时问里,成为远水出为例,纽约百老汇的剧院有260多家以及林肯艺术中心等,这才构成了乃至西太平洋的国际丈化文流一道举世闻名的演出舞台景观。上海要在3一5年内,达到这样规模的国际中心,这是完全可行的文化交流中心是有难度的。而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远东乃至西太平洋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这是完全可行的。因此,这里不妨引进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以华人为主体的国际大都市—香港文化产业的一些经济指标。香港回归,给上海文化产业化提供了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最化指标。1997年,香港拍摄电影近百部,本地票房回收6亿多港币,上海拍摄电影十多部,全市的总票房尽管创下历史纪录,但只有2亿多人民币,两地电视台和颇道数t差别不大,香港电视黄金时间的剧目基本是自产的,而上海电视黄金时间的剧目主要是外来的;年轻有为的导演,颇有招徕力的明星,香港也要比上海多得多。还有音像制品方面,他们的年销售额约在60亿港币左右,而在全国销售额居老大的上海音像制作公司的年销售额仅为2亿人民币;报业方面,全港约有近400家报刊,有一大批自由职业性质的专栏作家和写手;舞台演出方面,拥有一批最有经济效益的流行歌手等。当然,上海的文化底组、人才优势和文化消费市场潜能,是香港难以比拟的。总之,如果说上海文艺体制和机制改革成功与否有什么硬指标的话,除了出作品、出人才,就是看它是否已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为本市GDP的增长作出了贡献,形成了经济上的良好循环和人才高地。文艺体制改革给文化产业化提供了良好机遇,文化产业化也给文艺体制改革带来动力和目标。


三、文化产业化的一些具体对策

1、文化要实现超常规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化,并要在最短时间里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就要有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也就是要以大大超过本市GDP增长的增长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值逐年翻番,逐年提高其在GDP中的比例。文化的超常规发展,要加强领导,总体规划,明确目标,落实每年产值的完成,发展一批非国有文化团体,营造多种经济成份文化团体并存和竞争的环境;艺术人员、文化从业者逐步成为半自由和自由职业者.政府对文化的经济资助,由面向本地国有院团转变为筱盖符合改变文化的投入方式,拨欲改变导向的所有创作和演出;政府与文化团体的关系,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为货欲、投资,由目前的市至局即使是政府倡导的重点创作和演出,也将以市场方式运作;改变文化的投至各丈化团体,改变为面向其体入方式,拨款改变为贷款、投资,由目前的市至局至各文化团体,改变为面作品,并以此设立各种项目公向具体作品,并以此设立各种项目公司,推动体外循环等。司,推动体外循环千

2、振兴以大剧院为龙头的舞台演出业。振兴舞台演出,形成上海的演出季和演出带,并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一个新增长点。以大剧院为龙头,修络和改建一批现有剧场,每天要有数十台节目演出。除了人们熟知的高雅艺术、传统艺术等演出外,还要不失时机地引进诸如“宝家”歌舞、音乐剧等演出,并迅速本地化。演出与唱片业联手,包装推出各种流行节目和流行人物。

3、发展以卫视为龙头的影视业。影院电影的萎缩已成定局。据权威部门统计,改革开放20年全国文化事业都呈发展之势,唯一萎缩的是电影院和放映单位。全国电影院总数从1965年的2943家下降到去年的1911家.放映单位从1978年的116000个下降到去年的69000个。因此,要把发展“大电影”作为振兴电影的一大举措沮林胃“大电影”,除了影院电影外,包括电视、卫视、vcD、LD、DvD及多媒体等。美国电影的收入也是影院三分之一、其它媒体的版权收益三分之一、海外版权收益三分之一。卫视是本市唯一可与其它电视竞争国内观众甚至海外观众的媒体,因此,可利用这一优势,每年组织投拍几十部反映当代生活的低成本电影,除了影院放映外,主要是供卫视和其它媒体播放,还可集中对外输出,在本市有友好城市关系的几十个海外城市举行,.中国上海电影展映活动”,经济上可参照台湾的“国片辅导金”。电视剧在数t上要大发展,争取在最短时期内,像香港那样本地电视颇道黄金时间的电视剧基本本地化。影视业要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主要的产值来源。

4、扩大以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消费业。上海要吸引海内外的旅游者,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大都市,除了特定的人文环境、自然景色、商业购物外,还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各类文化项目来吸引广大旅游者,开辟各类“文化旅游”,改建“大世界”,恢复它的“演出之都”、“娱乐之王”的地位。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