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未来政治体制的运行路径初步预测

发布时间:2019-09-23 20:2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政治学者们都十分关注政治体制的研究。由于政治体制本身的二元性,一方面政治体制被期望用来作为政治实践的规范,此时它被视为一种应然的规则;另一方面,政治体制之所以存在,又必须经由现实的政治活动才能具体实现,此时它则被视为一种实然的政治现象,而这一政治现象必然以利益考量为主要取向。因此,政治体制作为一种规范政治权力运作的规则,兼具了应然的规则性和实然的现实性的二元特性。
从应然的角度出发考察,权力分立、责任政治等精神是探究政治体制的原则,是体制在法理层面上的规范性。可以预见的是,仅在法理层面上所建构出来的政治体制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必然会存有扞格,因此,必须对这种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所呈现落差的现象进行完善。因此,政治体制的真实内涵,应该从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两个层面来作研究和解读。对于政治体制的观察,我们总会看到其中法理规范与政治权力的互相拉据。
更深入地说,政治体制的二元性格还不仅于此,其一方面是政治角力的产物,由政治行动者基于本身的利益考量与彼此的策略互动所塑造,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本身也是制约政治行为的结构,政治行动者是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下,根据自身的偏好和利益,决定与其他政治行动者互动时的策略,而政治体制在政治行动者的策略博弈中进一步地获得巩固或发生变迁。换言之,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变迁,是在行动者之间不断影响下的演化过程。
因此很明显的是,若要清楚掌握政治体制的实质内涵,必须要同时兼顾法理规范与政治实践两个层面。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描绘台湾 1990 年代初期以来政治体制的变迁轨迹,发现其原因和规律。自1991年第一次“修宪”至今,台湾已经历经七次“修宪”,政治体制在历次“修宪”过程中不断得到调整;而2000 年后台湾第一次经历“总统”与“立法院”多数分属不同政党、持续对立的情形,对政治体制造成重大冲击。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便是试图针对台湾过去二十年间政治体制处于浮动状态的特质,将台湾政治体制的变迁轨迹予以概念化的图示,以便人们一目了然地掌握以往政治体制变迁的发展轨迹、了解目前政治体制的变迁方向受到哪些限制,并经由过去政治体制的变迁轨迹,对未来政治体制的演化方向作出初步预测。......................
..................


第二章 “第三种”政治体制——“双首长制”


在探讨台湾政治体制的变迁轨迹之前,有必要先对政治体制类型进行分类。关于当代民主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类型,传统上有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二分法。然而,世界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是“第三种”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中既存在一个有实权的“民选总统”,又存在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显然已非传统的“总统制/内阁制”二分法所能涵盖。对于“第三种”政治体制究竟该如何界定,这三种体制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用哪种方法可以把三种体制类型都容纳进去又加以分类比较合适?这些不同的体制之间的关系又是何样?政治体制类型的厘清,是本文讨论台湾政治体制变迁轨迹的基础。


第一节 政治体制的三种类型


一、权力分立制


权力分立,是指公共权力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法律授予不同的公共机构和不同的人们所掌握,以避免权力集中于单个部门或一部分人。启蒙时代法国的哲学家孟德斯鸠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最为世人所熟知。三权分立是这样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公共权力分割成行政、立法、司法三大分支,它们独立存在,地位平等且互相制衡。据此,行政权应当政治独立,不由立法机关产生,对宪法和人民负责,并能与立法机关相互制约。权力分立的制度被当前世界上民主国家普遍采用。
美国实行的总统制是当前世界实行权力分立制的典型之一。美国的开国者们由于大多数都对政府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为了确保民众的自由和制约政府的权力,他们在订立美国宪法时明确地把公共权力分成行政、司法、立法三个分支,并且让它们互相制约。
从比较政治的视野来看,世界上实行权力分立制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不容易出现政府更迭的可能,政局较为稳定。行政权力全归于总统,但总统在任命重要官员时,必须取得国会的同意,国会也可以通过法案,对行政系统进行约束。“当同一政党控制行政和国会系统时,即出现统一政府(Unified government)时,政府首脑的政策推动力较强;当总统和议会多数党分属于不同政党时,则将出现行政和立法的对立,导致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产生,从而影响总统对政策的推动。”不过,总统若能控制三分之一以上的多数席位,仍可对议会的议案行使否决权,从而推动自己所属意的政策。.......................
........................


第二章 “第三种”政治体制——“双首长制”....................................9 
第一节 政治体制的三种类型...............................................................9 
一、权力分立制................................................................................9 
二、权力聚合制.................................................................................10 
三、双首长制.....................................................................................10 
四、“双首长制”概念的缺陷..............................................................12 
第二节 “双首长制”的亚类型划分....................................................13 
一、“双首长制”的亚类型划分方式.................................................13 
二、“规范”与“实践”两种层面的区分.........................................14 
第三节 “纯双首长制”与“半双首长制”......................................15 
第三章 “双首长制”的形成............................................................18 
第一节 行政向立法负责
的精神的确立——第一、二次“修宪” ..........................................18 
第二节 有权的民选“总统”的确立
与“双首长制”的初步形成——第三次“修宪”............................21 
第四章 “纯双首长制”的形成和消亡..........................................25 
第一节 “纯双首长制”的短暂浮现................................................25 
第二节 政治生态的转变..................................................................28 
第三节 民进党对政治体制的偏好...................................................31 
第四节 国、民两党在第四次“修宪”中的立场与策略....................33 
第五节 第四次“修宪”后的内涵不明确的“双首长制”...................35 
一、“总统”对“阁揆”主动免职权的争议.....................................36 
二、“阁揆”辞职时机的争议..........................................................36 
.......................................................
 

结论
在台湾“宪法”并没有明文规定“内阁”必须对“总统”负责,而只是规定“内阁”须对“国会”负责的情况下,台湾政治体制为什么在2000年之后会走向在实际运作上“内阁”须同时对“总统”与“国会”负责的“半双首长制”?台湾的“半双首长制”为何不会换轨?台湾“总统”在实际政治体制运作上对“行政院”院长有主动免职权、同时又没有主动解散“立法院”的权力是台湾政治体制运作不能顺畅换轨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在2005年第七次“修宪”修改了“总统”与“立法院”的任期,使其为一致,其目的很明显是希望通过安排“总统”和“国会”任期一致以及“先‘总统’选举、后‘国会’选举”的选举程序安排,尽量维持“总统”和“国会”多数的一致,避免政治体制运作需要换轨的现象可能发生。
首先,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本文是以“双首长制”的视角来研究台湾政治体制变迁过程。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从“双首长制”的角度来研究台湾政治体制的变迁过程,的确能够清晰地将政治体制厘清,并且可以有效把握政治体制变迁过程中既有制度和政治行动者相互影响作用的特点。这样的研究方式一方面能够打破过去学界探讨政治体制变迁问题时以单纯描绘“修宪故事”为主要形式的研究困境;另一方面也不致为了打破这个困境,就纯粹地将政治体制变迁情况生搬硬套,单刀切入而显得生硬,而将其叙述为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为的过程。简而言之,本文具体展示了“双首长制”的研究视角在政治体制变迁问题研究上的可适用性。
其次,在台湾政治体制变迁现象的层次上,本文根据台湾政治体制变迁的现实背景,以各政治行动者的利益偏好为视角,结合历史发展的进程,将台湾政治体制的变迁过程具体展现出来。我们可以更好更直观地把握以往政治体制变迁的发展路径、明白当前政治体制的演变方向受到哪些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并可以经由过去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对未来政治体制的演变方向做出初步预判。
综而述之,本文在政治体制研究的方法论上、台湾政治体制实际变迁现象的掌握上,应该在探讨政治体制相关课题时有可作为参考之处。当然,本文的研究方式与观点是否合适确切,仍然有待学界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豪尔,[美]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何俊志等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美]盖伊•彼得斯.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何俊志等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 蔡宗珍.“宪法”与“国家”(一)[M].台北:元照出版,2004. 
[4] 曾建元.论民进党转型及其“宪改”策略之转变(1994‐1996)[J].中山人文社会科学期刊,1998(15):147‐195. 
[5] 陈沧海.“宪政”改革与政治权力——“九七宪改”的例证[M].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9. 
[6] 陈宏铭.台湾“宪政治体制制”的变迁——结构制约与路径依循下的选择[D].东吴大学政治研究所,1997. 
[7] 陈世民.“大法官释字第五二○号”——错过“宪政”体制再厘清之契机[J].台北:元照出版,2002 年:517‐525. 
[8] 陈英钤.宪政民主与人权[M].台北:学林文化,2004. 
[9] 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M].台北:天下远见,1998 年. 
[10]黄国宬.台湾“宪政改革”之研究(1990‐1994)—政治权力的争夺场域[D].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199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