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本”之万泉河区域植被景观恢复型规划

发布时间:2019-09-23 20:26

1绪论


在经济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逐步深入的今天,物种多样性缺失、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成了 “全球性难题”,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为因素破坏。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重建可持续的合理聚居景观环境,成了众多学者研宄的重要课题。因此,人们幵展了多方位多学科的综合性探讨,融合生态学思想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渐成热点⑴。


1.1研究课题来源与问题
水乃万物之本源,古往今来,人们择水而居。我国拥有非常广阔的流域面积,丰富的河流人文内涵以及植被生态资源。河流沿岸的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护卫河流和滨海土地的生态功能而且还有美化人居环境的景观作用。在维护沿河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意义重大[2]。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弊端逐步显现,我国河流流域内的植被生态景观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景观环境质量也日趋下降本文研宄课题来源基于以上诸多问题,试图探讨如何将破碎化的河流植被生态景重塑,以改善河流植被景观,恢复其自然性,人本性,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1.2文献综合评述


1.2.1相关概念辨析
1.2.1.1自然与人本的辩证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大自然溶合在了一起,自然与人本的辩证关系从来都是亘古永恒的话题。从古代哲学层面讲,“人”与“自然”似乎是对立的,不一样的历史生态环境诞生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也衍生出了相对对立的人本主义学说与极端自然主义。人本主义学说认为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而其他物种只具备工具意义,因而人类具备任意拥有并且改造自然的权力和能力[']。而极端自然中心主义则与前者背道而驰,强调绝对的“自然中心”,人类只有无条件适应,妄谈改造自然。在极端环保主义者看来,树木应该恣意生长,河流应该随意流滴,而人类应恢复甚至回归到原始游牧民族聚居状态。这两种说法都过于绝对片面,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曾说:“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其一焉” 笔者看来自然与人本从来都不是割裂的部分,既反对一切违反自然规律,依靠人力强加妄为的行为,又反对忽略人的主观性,创造性的"绝对自然化”。自然一人一社会之间是同步思辨发展的过程,自然即是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中心,一切理论应以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为前提,而人本即是人的“生命之本”,它存在并且充分依赖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中。回归“人本”即是回归人的本真生活就是回归和谐自然,实现二者相依相融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全新道德伦理秩序“自然人本”下的河流植被生态景观恢复性规划既是有意识地恢复河流植被生态景观,使其达到生态系统原本的平衡与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同时又在基本的生态学原则指导下考虑人的生理需求、美学需求,以历史文脉为依托,尊重人的精神情怀和审美需求,实现“回归自然,张扬人本”的规划思路。


2自然河流植被生态景观特征分析


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做是一部水的追寻史。从农业时期对水的崇敬与依赖,工业时期对水的索取和背离、直至信息时代对水的尊重和亲近,人们经历了一个近水一一远水一一亲水的变化过程。依据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河流属于景观中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更是发挥着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廊道。河流廊道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着例如栖息地、过滤通道、屏障、源和汇的重要作用,而且其特有的植被景观以及滨河地带各类开敞或密闭的空间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景观多样性、趣味性,丰富了人居生活。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当前己成为很多环境问题的根源,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污染控制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已成为现代景观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共识"当前,河流流域生态景观的主要矛盾在于人地之间的争执,一面是人类对于水环境安全、稳定以及综合效能的无限追求,另外一面是河流沿岸土地有限的制约,满足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使得流域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深思的课题。在人类长期适应,直至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过程中,自然过程都会有独特的自然形式相适应,而每种自然形式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组合之中。因此,要使得河流流域植被恢复性的规划设计更趋近自然,首先应该从未受人工干扰的自然状态的河流以及河流植被分析入手。自然状态下的河流常常表现为沿岸是连续茂密的植被带,为流域内的生物迁徙,能量流动提供了足够的廊道空间。未经人为干扰的河流植被带物种多样性高,生产力高。为了更好地研宄自然状态下的河流流域的植被生态景观,必须先了角军自然河流的整体结构、功能特征、生命内涵以及动态变化。河流生态景观的构成在于景观组成单元即景观要素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的排列。


3 “自然人本”下的河流植被生态景观......... 17
3.1我国河流植被规划常见问题........ 17
3.2 “自然人本”下的河流植被生态........ 19
3.2.1生态观........ 19
3.2.2人本观........ 20
3.3 “自然人本”下的河流植被........ 23
3.3.1自然的河流植被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3
3.3.2人本的河流植被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5
3.4小结 ........27
4万泉河流域植被生态景观恢复性规划........ 29
4.1万泉河流域概况........ 29
4.2万泉河流域植被生态景观现状SWOT分析........ 39
4.3万泉河流域植被生态景观现状分析评价........ 40
4.4自然人本下万泉河流域植被生态景观........ 60
4.5小结........ 64
5 “自然人本”下万泉河流域植被........ 67
5.1 “自然人本”下的场地植被生态景观........ 67
5.2 “自然人本”下的万泉河流域植被........ 68
5.3小结 ........87


结论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幵始恶化,被称为“中国的亚马逊河”的海南万泉河亦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的颁布,更是说明了河流植被景观恢复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在对河流植被景观现状的反思,对海南万泉河自身特点研究分析和文化挖掘的基础上,运用基础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河流景观学等理论,通过文献综述,野外调查收集资料、统计分析,以及后续包括遥感地理信息在内的数据处理等方法对万泉河植被生态景观进行规划研究,提出了 “自然人本”视角下的万泉河流域植被景观恢复性规划,为今后河流生态系统植被景观建设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具体总结如下:
(1)通过对自然与人本的辩证、植物生态景观的恢复性规划等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对国内外对河流景观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的总结,表明河流生态系统中植被要素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基础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河流景观学等理论,运用文献综述、野外调査收集资料、统计分析以及后续包括遥感地理信息在内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提出河流植被生态景观恢复性规划的“自然人本”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数据基础。
(2)通过对自然河流植被景观基本构成要素、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的研究,及自然河流植被生态景观的动态性、地域性、多样性指数高和破坏程度低等特点的分析,全面认知自然状态下河流植被生态景观特征,为重塑河流植被生态景观奠定基础,提供参考依据,侧面论证了从“自然人本”视角的出发,对河流植被生态景观进行恢复性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3)通过总结我国河流植被规划出现的对自然和人本的尊重这一常见问题,即人工痕迹过重,城镇滨河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单一、植物多样性匮乏,整体缺乏连续性,形象工程、缺乏人文关怀,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场址精神,空间尺度不合理等问题,论述了 “自然人本”下的河流植被景观恢复性规划理念和方法,尊重“人性尺度”,创造亲切适宜的滨水空间,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景观地域性,建立完整绿色廊链,以最大限度的协调生态过程和人的发展需求,使自然与人的实践关系更加科学合理化,有利于促进彼此间共生共荣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本文方案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4)从自然及人本的角度出发,以万泉河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外业调查万泉河流域基本植被概况,对万泉河进行健康评价分析、总结得出万泉河源头及上游地区植被保存良好,健康指数高;中下游地区,植被人为干扰大,使植被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的破坏,下游地区,两岸基本为人工经济林,生态效益差。出海口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状态也较差,基本处在健康与亚健康之间。因此本规划恢复与保护的重点对象是亚健康及不健康的林分类型。
(5)通过前面对万泉河流域植被生态景观的分析总结,以“自然人本”理念和相关生态理论为指导,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上把控生态景观要素的策略和规划方法,进而提出针对对不同流域、不同分区格局、不同用地类型区段的河流植被景观规划,从而对“自然人本”下的河流植被生态景观恢复性规划的进行充实和较为具体的解释及证明。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127.
[2]白菊.浅析植被在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04): 59-62
[3]李永祥,杨海军.河流生态修复的新理念和目标m.人民珠江,2007 (03).
[4]李孝踏.浅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5]吴亚梅.“以人为本”体现唯物辩证主义的自然观[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98-101.
[6]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设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李晓峰,李晓哲.“以自然为中心”和“以人为本” [J].科技信息,2007,(23): 101-101。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杨丽静.论和谐自然与以人为本的同一性[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7.
[10]张坤.以生态人类学视角解读景观设计--从《设计结合自然》到《生存的艺术》[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3):277-280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