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镇景观乡土特色表达方法概述

发布时间:2019-09-23 20:26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乡村在上千年历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观,它不仅是乡村生态系统和乡村资源的功能载体,也是具有文化象征和精神含义的物质载体[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后,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茶的开展起来。但是,在取得一系列重大建设成就的同时,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也催生了些新问题:城市化格局混乱:有些建设忽视了乡村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忽略了各种要素在乡村中的存在,无视农民这一乡村主体的真正需求,无视乡村人居空间的特性,直接运用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方法来解决乡村建设问题,表现为片面追求高大、新颖,不顾及自身的地域特点,造成乡村的破碎化现象严重[5]。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混乱的城市化”[6]。 “特色危机”蔓延:乡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断的在更新,但多是在居住方式等向城市的单一模仿,而这种建设都是无序、混乱的[7]。乡村的无序发展使一大批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景观遭受破坏,乡村个性化特征逐渐丧失。不少设计作品追求“洋、大、美”,注重“图案式”形式,与周边景观无连续性和协调性。大片新建农宅虽整齐划一地排成一线,但呈现出单调的空间布局和呆板机械的景观效果,失去了乡村原有的亲切感和自然韵味。自然式驳岸被生硬的混凝土驳岸所代替,大量城镇化的人工元素在乡村逐渐兴起,传统乡村风貌与自然景观渐渐消退。
………………


1.2 研究的基础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乡土风格的初步实践阶段,标志性的事件是哈佛景观设计系主任 James Sturgis Pray 提出景观设计师必须做到:在最大程度减少风景破坏的前提下,为大多数人服务,在不破坏景观的前提下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地形和特有景观,设计建筑物和其它构筑物,并保护好景观原始风貌的设计原则。在近代西方景观生态设计思想发展的过程中,福雷德里克•L•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是无可争议的先河者。在 1857 年规划设计曼哈顿城时,首开先河的在其中心地区设计了长 3.21km、宽 0.8km 的巨大的城市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的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并不适应美国中西部地区干旱的气候和高盐碱性的土壤环境,但他的设计理念却令后来的设计师们获得启示[4]。19 世纪末,以 Jens Jenson 为首的一批景观设计师开创了“草原式景园”的理念,这种全新的设计概念不是简单地重复流行的材料和形式,而是运用适应当地原有的景观、土壤、气候、劳动力状况及其他条件的设计(Wilhelm A.Miller,1915)。这类设计以运用乡土植物群落展现地方景观特色为特点,造价低廉且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延续,这一理念突出地体现在了赖特的城市设计中。作为美国最著名的乡土建筑师之一,赖特一直崇尚材料的自然美,并坚持认为建筑应该是和他周边的环境相互和谐,就像是原来就长在那儿的一样。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认为一个城市要有特色,被人所意象,需要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着手(图 1.1),为形成区域特色提供了方向,这个理念有着普遍的应用[43]。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释义
村的特点是种粮屯粮、农田与人很近、有很多树木,是最早的关于家的集合体。随着人类的演化,手工业与制造业的分工,人类生活的空间就被划分为城市与乡村两个空间,一个向着高度的集聚、生产力极大丰富,一个向着与自然与农业生产发展,在历史的进程中交叠,总体是乡村向着城市演进[39](图 2.1)。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前沿阵地。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是与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厚重的历史积淀,淳朴的人文精神、宁静的生活氛围、自然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烈归属感是传统乡村本质的表现。乡村也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以自然村落为载体的村落文化,它是在千百年农耕文化的历史中依山水环境、家族变迁、人口流徙而自然形成的。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农业特征逐渐在转化,乡村产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表现在经济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农业已经不再是他们生存的唯一选择,乡村往往是农事活动和非农事活动并存。随着村镇工业的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乡村,农业产业和从事农业的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原先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被打破。随着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原先的居住环境、文化生活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乡村开始进行大面积的建设。用“新农村”取代传统的“农村”用语,就是为了体现出当前乡村地区已是多元产业、环境、社会与文化之综合的生活圈概念,更贴近现今的发展现状,也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新期待。“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其内涵包括 5 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同时也立场坚定的表明:贫穷落后绝不是新农村。
………………


2.2 相关理论


2.2.1 意象五要素
通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43],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要素。道路、边界、节点、区域、标志物等五种城市设计元素类型并非孤立存在,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相互有规律的重叠穿插。《城市意象》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城市意象,我们在可以引申为城市所具有的特色给人留下的印象,必须具备可识别性、可意象性,结构与个性。乡村意象的形成与城市大同小异,人们讨厌千篇一律的事物,无论是视觉上、听觉上、还是味觉上,所以推而论之,丰富的乡村物质以及非物质形态,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感,也能够加强人们对乡村某一区域,甚至是整个乡村的感知。适当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也能够为乡村增添强烈的个性气质,既论文所追求的乡土特色。
……………


第三章 浙江省新农村景观建设基础研究 .....25
3.1 浙江新农村建设发展 .....25
3.2 浙江乡村意象 .....27
3.2.1 浙江“美丽乡村”实地调查分析 .........27
3.2.2 浙江乡村问卷调查 .........40
3.3 乡土特色在浙江新农村发展中的解构.......44
3.3.1 乡土特色在浙江新农村发展中的解构 .....44
3.3.2 乡土特色解构的原因浅析 .........46
3.4 本章小结 .........48
第四章 乡土特色表达策略探索 .......49
4.1 树立乡土特色观 .........49
4.2 乡土特色表达的目标 .....49
4.3 强调重点区域 .....50
4.4 设计的流程 .......54
4.5 表达手法 .........56
4.6 本章小结 .........72
第五章 东江嘴设计案例分析 .........73
5.1 东江嘴项目背景 .........73
5.2 景观设计的流程 .........73
5.3 乡土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78
5.4 本章小结 .........87


第五章 东江嘴设计案例分析


5.1 东江嘴项目背景
东江嘴村,是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处于转型期。位于西湖区双浦镇最东面,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整个村子就像一个月牙形的半岛,依靠着钱塘江。从空中俯瞰,东江嘴就像一钩弯月,或者一柄候鸟之嘴直插钱塘江江心,所以得名“东江嘴”。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东江嘴村民多以捕渔为业,九十年代后不少村民见采捞江中黄沙可以赚钱,多改业从事采沙、运沙业。现今,80%上村民生活来源都与采沙业相关。村内散落着 15 栋古建筑,大部分为上世纪 80 年代村民自行建造的房屋,有两个新建居住区,布局形式多样,房屋形式各异(图 5.2)。其中东江嘴村在(1)、(2)、(4)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可以从南北大塘沿江慢生活体验带、特色渔乡民居村落和渔文化节事活动等方面对东江嘴村进行渔乡风情小镇的建设规划。规划确定了东江嘴的建设将走体现渔乡风情的道路,打造滨江休闲产业将是在设计中需要突出的方面,并要充分挖掘其节事活动,为这些活动的举办设置场地。
…………


结论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大举措。在全国大力建设新农村、全面改善乡村生活条件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由于速度快,涉及面积广、人员大,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单就乡村面貌方面出现了景观格局混乱、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人们以前津津乐道的有趣的人、事和风俗,越来越少见;在记忆中的生活的影子也越发难寻,越来越多的“进城人”陷入“乡愁”,这些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给予关注与反思。本文立足于将乡土特色在乡村景观中较好的表达,实现将乡村建设的更像乡村的理念。旨在以平实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法、实践研究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研究。由此,本文有如下成果:在众多乡土景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抓住了乡土景观的实质既乡土特色,以乡土特色为主线,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展开了论文的研究。总结了乡村乡土特色的基本特征,既从属性、适应性、生产性、心理感知性,同时引进了对应世界文化线路判别的标准来作为乡土特色的评判标准,对确定乡土特色元素具有指导作用。选择以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的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能给我国其他省份乡村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