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访姜爱林

发布时间:2019-09-23 20:47

如何处理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访姜爱林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议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就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笔者专访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姜爱林院长。采访中,姜爱林院长就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涵义、特征分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如何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建议。

代写公文记者:姜院长,您好!在分析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之前,请先向我们介绍一下它们的涵义与特征。
姜爱林:城镇化是一个舶来品,主要源自英文词汇“Urbanization”。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从质的规定性看,城镇化是一个不断被城镇“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镇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与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传播与扩散,最终达到与城镇共享的态势。从量的规定性看,城镇化又是一个不断被城镇“量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地域不断转化为城镇的地域,农村的人口不断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数量不断增多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要深入地研究城镇化,就必须认识、理解并注意处理好城镇化的“质”和“量”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起来分析,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例如,就一般城镇化过程来看,城镇化具有方向性、时效性、空间地域性、广泛性与变化性等方面的特征。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则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信息化”也是一个舶来品,源自于日本的“Johoka”和英文中的“In-formationization”。信息化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截止目前,至少在二三十种以上。所谓信息化是指一个国家由物质生产向信息生产、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与城镇化、工业化相类似,信息化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从四个方面理解其涵义:首先,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其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中的概念。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所描述的是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转变的过程。第三,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它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渐演进的动态过程,每一个新的进展都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新起点。第四,信息化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最具有活力和高渗透性的科学技术。
信息化概念及内容的复杂性、广博性,使得人们难以对其特征进行概括或归纳。但从最一般的意义而言,笔者以为信息化具有11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知识含量高;二是技术多样性;三是业务综合性;四是行业合作性;五是市场竞争性;六是客户选择性;七是数字化;八是网络化;九是智能化;十是广泛渗透性;十一是虚拟化。此外,也有学者将信息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传输高速宽带化;二是网络互联普及化;三是服务系统综合化;四是系统人工智能化;五是管理法制规范化。
记者: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有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姜爱林: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具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其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为: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演变发展的栖身之地,信息化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
城镇化与信息化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信息社会城市的特征与工业社会城市的特征有明显的不同,信息化城市正在逐步取代工业化城市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在信息社会里,被誉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从工业制造中心、商务贸易中心转变为信息流动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社会的城市表现出与工业社会城市不同的特征:一是工业社会以按部就班的常规就业为主,信息社会以非常规就业为主。二是工业社会主要以污染型为主,信息社会重点是以清洁型为主。三是工业社会以能源为基础,信息社会以信息为基础。四是工业社会以有限资源利用为主,信息社会以积累资源利用为主。五是工业社会主要是正式的组织形式,信息社会大多是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六是工业社会主要是专门化住宅区,信息社会则为混合型住宅区。七是工业社会必须严格排列,信息社会则为灵活排列。八是工业社会是公共交通与电报,信息社会是私人交通与电话。此外,信息社会的城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城市网络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信息时代城市各种主要功能发展过程不断地以网络方式组织起来,包括城市经济活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和娱乐方式等,网络构建了新的城市形态。城市网络化结构首先体现在城市生产管理向网络形式演变;其次体现在金融流动的网络化上;第三体现在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网络化上。正是信息时代城市新特征的作用,使得信息化城市正在逐步取代工业化城市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第二,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叶,而信息化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城镇化的地域空间需求和工业化的技术进步推进,是信息化产生的重要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信息化就不可能产生。当这些条件还没有达到足以引起质变的程度的时候,也不能产生信息化。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时代与工业化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三个阶段以后,城市发展进入第四阶段即“信息时代”。城镇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无论是信息化技术,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城镇化则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空间;城镇化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使城镇内部网络化、一体化。没有城镇化,信息化就失去了栖身之地和发展空间;而离开信息化,城镇化的集中度、关联度就会大打折扣,也难以克服和消除分散性、污染型与孤立岛的种种病态的境地。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到来,使城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传统城镇化的若干功能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城市依然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远程通信并不能代替城市的传统功能。各种形式的远程通信并没有完全代替面对面交流的需要。个人化的面对面的交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所谓“高频率接触活动”这种非常规的信息交流。而城市就为这些活动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在这里企业能够与顾客发展更密切的关系并且更快地洞悉发展趋势。虽然远程通信可以部分代替人的移动,但是同时它也可以补充和刺激人的移动。电话对商业所发挥的作用是集聚而不是分散;远程通信也并没有同人、物实体流动的速度增长发生冲突。
第三,城镇化对信息化具有推动作用,而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城镇化是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信息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城镇化对信息化具有推动作用,而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化在信息化中升华,从而实现由传统城镇化向现代城镇化的转变。信息化对城镇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协作效应”、“替代效应”、“衍生效应”、“增强效应”等影响效应来具体体现。
第四,信息化时代的城镇化分散与集聚两种形式并行发展,共同推动工业化时代的城镇化迈向更高级的城镇化阶段。信息化的诞生,信息网络的完善和低成本使用,使大城市中心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等经济组织向城市边缘地区分散,城市居民迁往地低价廉、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由信息网络承担,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同时,中心城镇和城市的边缘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信息的快速传播,将使城镇和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人口外移,会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带到城市边缘地区,带到乡村。城镇和乡村会借助知识的力量,借助信息网络融入信息经济的整体中,从而出现城市与乡村生活模式同一化的趋向,地域中心的分布出现分散化和有限的均匀化,常规的铁路、公路交通对地域结构的影响作用也大为减弱,人类活动组织不再依附于交通网络,不再紧靠着交通线和枢纽布局。信息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同样追求聚集效应。信息社会中的经济社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交通通信网络的成本都在大幅度地迅速降低,但是,它们不可能接近到零,而且在空间上也会有别。目前远程通信网络的规划仍是集中在城市,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会维持这种状况,从经济学观点看,远程通信网络是跟随在现存的市场需求之后的,远程节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作为主要终端用户集聚之地的存在,只有人口密集的城市大众市场才能给高投资的通信网络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尽管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允许分散,但是集聚的原理依然存在。进一步看,造成信息时代集聚的原因有:一是由于需要大量信息和彼此频繁接触、交流和联系,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企业或企业内管理、控制和协调等职能和价值链环节逐渐向城市中心区集聚。二是在信息时代,创新和速度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产业集聚的动力也从过去共享基础设施、节约运输成本等静态的集聚效益转向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创新、传播等动态的集聚经济效益上来。三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集群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范围经济收益与空间经济收益。
记者: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呢?
姜爱林: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其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推进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注意处理好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城镇化滞后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关系。根据“十五”计划建设和“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既要发展城镇化,又要发展信息化,两者都很重要,两者都不可或缺,由此呈现出齐头并进的态势。在这种并行发展的背景下,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就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现实的态势在于:一方面,城镇化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另一方面,信息化又在加速发展,呈现出诱人的新前景。据权威部门统计,2000年,电子产品制造业增加值1379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0.77%提高到1.54%,在40个工业部门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1%上升到8%,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9%,成为工业部门中规模最大、出口最多、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作为信息社会的龙头产业,信息产业的未来走向颇具前卫意义。同时,加入WTO后,中国信息产业又呈现出种种发展新趋势。能否处理好城镇化滞后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快慢,更关系到信息化对城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利弊。这就要求我们:(1)消解城镇化滞后的经济障碍,力促与信息化、工业化相协调。(2)以信息化加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对城镇化的推动力和拉动力。(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化超常规发展,从而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新兴技术支撑。
第二,要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既是为生产又是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信息基础设施所描述的则主要是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以现代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设一个以光缆作为干线的覆盖全国的智能通信网,以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的高度信息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要建设、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同样要建设、要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城市基础设施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前提和主要载体。城市基础设施对信息基础设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个良好的、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要想建设世界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必定是困难重重。在目前城镇化与信息化都要加快发展的“并行冲刺”态势下,我们要尽可能地兼顾二者。对大城市和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为主,兼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要在重点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适当地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在克服建设过程中的人才缺、资金紧、技术难、创新难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具有相当规模、面向未来、结构合理、高速宽带的中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CNII),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和提升城镇化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处理好城镇化推动作用与信息化带动作用的关系。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瓶颈,推进信息化必须加速城镇化进程。要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避免忽视城镇化而片面发展信息化的倾向。信息化是城镇化的产物,但信息化并不是城镇化的附属物。相反,信息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有的功能。从近几十年信息经济发展的实践上看,城镇化对信息化具有推动作用,而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这是一条经验性规律。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互动作用不是自发的,要靠我们推动,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互动作用都有利于经济发展,这需要我们去选择,对那些有碍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要注意消除和克服,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做到有理、有据、有节、有度,充分发挥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值得引以重视的是,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使城市这个曾经作为整个社会的地域经济中心的地位有所下降,出现了分散化、均匀化的特征,同时也使部分城市体系的极化作用进一步加剧,表现出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新特征。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利用城镇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作用,及时地调适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使信息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尽可能达到互促互进的理想境地。
代写公文记者:感谢您在繁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工作顺利!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