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亲民执政理念的治理社会哲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一、儒家新民政治的思想渊源


先秦儒家的思想观念对后世乃至今日有着重要影响,其思想之博大渊深,是与前代的思想一脉相承,并在前代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孔子正是在对前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开创了儒家哲学。儒家注重文化教养,以求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这样一种“新民”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史长期发展演进的结果。尧舜禹三代的治道思想、殷商的祭祀文化、尤其是西周初期周公的“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及其礼乐文明,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深厚的思想基础。正如杨向奎先生所说的:“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①


(一)三代之治及殷商文化中的重德传统 


儒家修德观念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的尧舜禹时期,王位禅让的依据就是德,钱穆言:“尧禅舜,舜禅禹皆以德,不以力。”②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亦载:“古者尧之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事天下之长,闻舜慈乎弟,知其能为民主也。”③孝、悌、慈皆为帝王之德的具体表现。
尧舜禹之所以有称帝的资格,并不是他们的武力强大,而是因为他们的德性足以使四方之民归附。据《尚书·虞夏书·尧典》记载,尧帝在位七十载之时,询问四岳,谁能够顺应天命继承帝位,四岳都认为自己“否德”, 即德不够,不配继位。舜还告诫他的十二“牧”要推崇有德的人:“惇德允元”。(《尚书·虞夏书·尧典》)《尚书·虞夏书·皋陶谟》中也有皋陶论述九德的记载。
殷人崇拜天神,即“帝”或称“上帝”,视上帝为最高主宰。殷人的这种上帝的崇拜完全体现了农业社会的需要,因为他们崇拜的最高主宰.......上帝,是掌管着云、雨、风等天时,并以天时影响地上年成的最高权威,上帝既可以给人间降福也能够降以灾祸,人间的君王可以通过祭祀向上帝祈福。但是,上帝不直接享受人间祭祀的牺牲,也就是说不直接接受人君的祈求,这就需要有一个沟通上帝和人间的“中间人”,这个“中间人”就是殷人的先公先王。陈梦家指出:殷人的上帝或帝,是掌管自然天象的主宰,有一个以日月风雨为其臣工使者的帝庭。上帝之令风雨、降福祸是以天象示其恩威,而天象中风雨之调顺实为农业生产的条件。所以殷人的上帝虽也保佑战争,而其主要的实质是农业生产的神。.....


二、儒家新民政治的现实基础


儒家新民政治哲学不仅仅只关注人的精神层面,还看到新民的物质前提----养民与富民。儒家的新民哲学不是悬置于空中的,它是根植于人的当下生活的,人首先要有物质生活的满足,生存毕竟是人的第一需求和根本,没有物质生活的保障,人无法生存,也就无所谓精神境界的提高。而当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满足,衣食无忧,才会有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的伦理道德的需求。正如管仲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儒家思想正视到了这一富民与新民的关系,即富民是新民的基础。《论语·子路》记述:冉有随从孔子到卫国,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可见,孔子虽然注重教化,但他也主张以富民为先,即先富民而后教民,李泽厚引《康注》有云:“盖未富而言教,悖乎公理,紊乎行序也。”不富民就教民,有悖于常理,不但起不到教化的作用,还必定会导致混乱。孟子也认为“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活着”的问题,连生死都顾不上,还哪有闲暇顾得上礼义呢?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的这一说法明确地说明了,对于普通百姓,追求精神修养的提升,首先要有“恒产”,以保证其正常生活所需,无“恒产”则无所谓“恒心”,若无“恒心”则放荡之事无所不为,所以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没有生存的保障,而依然追求道德的只有圣人能够做得到,普通百姓皆是以日常生活为其第一和基本需求的。........................
...............................


三、儒家新民政治的人性观照...................................15
(一)仁与性 .........................................................15
(二)天命与性 .......................................................18
(三)以心善言性善 ...................................................19
(四)心知解蔽性恶 ...................................................23
四、儒家新民政治的实现方式.....................................25
(一)为政以德 .......................................................25
(二)诗、礼、乐之教 ............................................27
(三)反求诸己以自新 ............................................29

....................


结语
“新民”作为一个传统而又不断被赋予时代性的政治哲学概念,融合了儒家的道德哲学、生命哲学,新民是一种政治治理的实践,但是它是依据于道德哲学、生命哲学,并结合时代特征实现的。
中国自先秦以前的文化中就有重德思想,经过尧舜禹三代的德治到殷商的天命、祭祀文化,再到西周的礼乐文明和敬德保民观念,一脉传承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即新民政治哲学。儒家立足于人的当下生活,提出先富民再教民的逻辑顺序,这是儒家新民政治哲学的现实基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在孔子这里也是人性的转化和提升;子思认为“天命之谓性”,天所赋予人的道德性即是人性;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荀子则提出了与孟子截然相反的“性恶论”。孟、荀虽然对人性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观点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使人向善,而且都以“心”作为具体的着手处,只不过由于思想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路径不同而已。所以儒家新民政治哲学具有人性上的内在观照。儒家的重德政、尊六艺之教以及反求诸己的功夫,为新民提供了渐进的、逐步深入的实现方式。
本文从思想渊源、现实基础、人性观照、实现方式这几个方面论证了“新民”这一儒家政治哲学的主题,从纵向和横向方面均提供了论据。对于引言中所提到的朱熹与王阳明的争论的问题,经过论证,笔者认为他们二人的观点有融通之处:无论“新民”还是“亲民”,它们的目标和内涵实际都是一致的,新民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社会素质的不断更新,是包括执政者在内的“新”,而且执政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身体力行引导百姓,还肩负着施行仁政,为新民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
[2]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
[5]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6]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
[7]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8]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