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的新方向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导言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在现代,人们虽然对于科学不再高度地迷恋,但科学以及它所带来的技术实惠却毋庸置疑地倍受人们的尊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证据可以说明科学受到高度尊重的事实。广告常常会宣称一种产品己经被科学地证明比其它同类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对于科学的这种尊重不仅仅局限在日常生活和宜传广告中,在学术界科学受到至高推崇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的。许多研究领域被他们的支持者称为足科学,例如政治科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门科学。显然,大家持有的一种观点是:某一种研究或者理论被称为是“科学的”,音示着这种理论或研究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权威和可靠性。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运作方式会使科学具有如此的权威性?本文就是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科学”C 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enlia意思是“知一识”、“学问”。在中国,“科学”是个外来词,以前被翻译成“格致”,即格物致知。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使用“科学”的频率逐渐增加,出现了“科学”与“格致”并存的局而。直到中华民国时期,通过中国科学社的传播活动,“科学”才完全取代了“格致”的说法。早在1888年,达尔文就对科学下了定义,在他看来,科学的内涵就足事实和规律。1979年版的《辞海》这样解释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1999年一再版时,《辞海》对科学的解释发产了一些变化:“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科学的内涵是关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上述这些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的内涵,但这样的解释还是过于粗糙,未能全面深刻地触及科学的本质及科学运作机制。
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知识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科学观。科学观就是对于科学的一般看法,它是科学哲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科学哲学有着自己的历史。培根(Francis Bacon )试图探索什么是科学及其运行机制的先驱者之一。早在十七世纪初期,他就提出了科学的目的是改善人类在地球上的命运,这个目的是通过有组织地观察来收集大量的事实并从中推导出理论来实现的。..............
.....................


第二章科学论的三种进路


对于科学的各种理解就形成了包罗万象的科学论,科学论是一个极具包容力的大舞台。对于科学的理解涵盖了历史的、哲学的、人类学的、心理学的、政治学的,然而,在科学论中不同的学科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廿些不同学科并没有真正地汇聚起来。这样的发展使得科学论上演如下的剧情:“哲学家在20世纪初拉开了序幕,接着,历史学派在60年代粉墨登场,稍后,70年代社会学和人类学便迅速占领了舞台。但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中旬,社会研究便开始出现明显的衰落。”这些对科学不同维度的理解,使科学逐渐显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对科学哲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始自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维也纳学派。自此科学哲学经历了成绩斐然而又充满曲折的80年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了三种维度的科学观,即逻辑实证主义的规范进路、库恩的历史进路以及社会学方向的进路。


一、规范进路
传统的科学观强调从科学的产品,即科学知识来理解科学。他们把科学看成是对外部自然世界的真实反映。科学之所以能够真实地反映外部世界,为科学的产生是科学家按照严格的程序去观察自然界,并通过一系统严谨的逻辑规则从观察所获得的数据中推演出的。这种规范的科学观将科学一首先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它是一组被经验事实证实了的真命题,是使用准确的逻辑推理从原始的观察材料“推导出来的知识,它是以我们能够到、听到、个人的意见和爱好在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性的观点来自于逻辑实证主义者,他们认为科学足客观的。
触到的东西为从础的,传统科学观最具代表,科学是通过将符号系统作用于观察材料之从而提出理论命题的智力活动。一套数学的或逻辑的要进行这项智力活动,必须从事两件事情:第一,观察收集证据以及从中所引发的科学假设和理论建构;第二,科学理论的检验和证实。第一种情形发生在“发现的情境" ( the contextof discovery),第二种情形发生在“辩扩,的情境”( the context of justification ),这两个情境是分开的。第二件事情被卡尔纳普( Rudolf Carnap)称为“理性重构”,这是哲学家的工作,即发现和完善科学符号系统的一般性规则。............
.................


第三章新方向:科学心理学......................................... 17
一、揭开科学理论形成和转变的奥秘......................18
1、理论形成中的认知................................................ 18
2、理论变化中的认知...............................................21
3、专家和新手推理的比较........................................ 23
二、遗传和神经系统怎样影响人类认知................ 23
1、行为遗传学和智力..................................................24
2、神经发育和大脑的可塑性...................................... 25
3、神经科学和人类大脑的架构................................. 25
三、科学行为和科学思维是如何发展的.................. 27
1、隐性发展科学心理学..............................................27
2、显性发展科学心理学.............................................28
四、哪些个性因素影响科学认知活动...................... 29
1、个性的本质............................................................ 29
2、个性和科学兴趣..........................................................30
3、科学成果和科学创造中的个性...................................30
第四章作为交汇点的科学心理学......................................32
一、科学认知史:历史维度和认知科学心理学的结合.....32
1、科学认知史的交汇作用...............................................32
2、科学认知史下的认知科学..........................................34
3、科学认知史的地位...................................................... 36
4、科学认知史学家研究难题?........................................38
二、社会科学心理学:社会维度和科学心理学的结合.... 43
1、社会科学心理学的交汇作用........................................ 43
2、科学知识传播的社会心理学........................................43
4、社会科学心理学研究哪些难题........5l
.............................


结语
科学心理学并不是否认科学拥有社会的、历史的维度,它只是认为科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应该把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维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令人高兴的是,有一些学者已经开始进行这项工作了。例如,纳塞西安( Nancy Nersessian)提出了科学论的“认知历史”( cognitive)进路,通过考察科学家的日记、实验室记录、出版物以及通讯等方式再现当时的认知过程。①福勒等人提出,科学论应加强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②邓巴用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科学家实际上是如何解问题的。③当科学心理学成为科学论的中心舞台时,科学论才真正形成汇聚的格局。
当科学心理学成为科学哲学新方向后,哲学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很多人担心:当哲学变成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时,哲学何以成为哲学?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原因有二:“第一,哲学虽然失去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它所特有的先验方法,但它仍然可以以它的对实在的一般特征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执着追求,而在知识体系中占一席之地。第二,哲学家既可以像以往一样大胆的猜测,也可以和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甚至还可以像实验哲学家所倡导的一样亲自做实验来验证哲学假设。”④当代哲学家在实际工作中也己经适应了哲学的自然主义转向。例如,福多(Jerry Fodor)的“思想语言”学说与“心理模块论”深刻地影响了认知科学;哈克(Peter Hacker)与神经生理学家贝内特(Matthew Bennett)共同出版了《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一书⑤。因此,自然主义所引发的“元哲学危机”更多地只是观念上的。
科学和科学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原型,它使哲学界、历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专家和学者长久地着迷。事实上,这些学科的发展都是比较完善的。.......


参考文献
1.  A. 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查汝强、江枫、邱仁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2.贝内特、哈克:《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张立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4.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5.拉维茨:“西方科学哲学思想评述”,鲁旭东译,《哲学译从》,2005年第5期。
6.马来平等:《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科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年。
7.孟建伟:“从科学哲学到科学社会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3期。
8.邱仁宗、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9.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范岱年,纪树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11.王华平、盛晓明:“协作的自然主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4期。
12.吴国盛编:《科学思想史指南》,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13 .Achter, John A.,http://www.dxlws.com/sslwdx/  Lubinski, David. and Benbow, Camilla P. 1996.“Multipotentiality Among The Intellectually Gifted: It Was Never There and Already It's Vanishing”.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3.
14 Adolphs, Ralph. Tranel, Daniel. and Damasio, Antonio R. 1998.“The Human Amygdala In Social Judgment." Nature, 39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