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宜城文学论文代写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宣城文学的界定
 
虽然宣城地界在晋唐期间是不断变化的, 但晋唐宣城文学论文代写的地域范围是大体稳定的。谢脁任宣城太守的时候,宣城郡是江南大郡,领十一个县。唐时的宣州除辖宣城一县外,所辖别县数量也时有变更,但宣城地界的大体范围是稳定的,就是今皖南一带。唐时的宣州还辖今江苏的溧水、溧阳两个县,虽然唐末又划了出去,但仍算作唐代宣城文学的地域范围。

古代文人们酬赠唱和之类的作品中,人们约定俗成地将宣城郡或宣州这一带区域统称为宣城。谢脁一直被雅称为谢宣城,就是因为他在宣城太守任上创作了一生最好的作品。
不过那时候宣城郡郡治在宛陵县,而不是当时的宣城县。唐代宣州所辖范围广大,诗涉宣州的作品也不一定是在宣城所作,但与宣州有关的作品大都以宣城代宣州,而那时候宣城县只是宣州所辖十县中的一个县。政区的划分多以地形因素为根据,而地形因素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主导因素之一。晋时的宣城郡和唐时的宣州,其地界范围变化不大,其所辖各县之间的风土人情类似,其地域文化也类似。
文学与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关键是创作者。考察某首诗歌是否富有某地地域文化特色,首先要看诗歌内容是否表述了此地的地域文化,包括此地的自然表征,民俗风物,政治经济状况等。其次,要看诗歌的结构形式和语言是否受到当地民歌和方言影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考察创作者是否亲自到过此地。如果创作者根本没到过某地,诗歌中的地域文化内容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那么这种诗歌就丧失了作为地域文学的可考性。考察晋唐所有诗歌的创作地点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考察宣城一地的诗歌创作状况就相对容易得多。
...............................

 第二节  晋唐宣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儒释道三家都讲究天地人三者合一,在文学创作中也是如此。董仲舒也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荀子云:“天地合而万物生。”世上万事万物,要达到和谐的最高境界,就要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自然可陶冶情操,可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的显达文人们一旦厌倦了俗尘世事,厌倦了官场生涯,就会逃到自然中去享受山水之乐:或云游四海,徜徉于名川名山;或弃官而去,隐居在幽静又优美的乡村野外。中国文学自古就追求情景交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无数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表明,经典传世之作大都出于诸如“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这样喜好自然的文人之手。
正是由于文学创作者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有文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学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述内容,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使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另一方面,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因文学作品的不断表述而具有了人文色彩。早在《诗经》和《楚辞》时代,文学作品就因创作地域不同而具有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左传》卷九《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吴公子札见叔孙穆子,欣赏了周乐并随后评论各国音乐的特色。他评论《周南》《召南》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
...........................

第二章  唐以前的宣城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第一节 宣城的建置沿革
 
宣城市位于皖南地区,境内山水优美,风景迷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宣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已经绵延了两千多年,流传至今的历代诗文有一万余篇。每每更朝迭代,宣城所辖区域亦随之变更,其大体的区域范围在唐后才慢慢趋于稳定。上古时期,宣城一带区域位于古扬州境内,数千年的岁月里历经了无数次辖区分划和名称更易,至 2001 年始定今日宣城之一区一市五县之貌。


一、秦以前
上古传说中,大禹治水毕,分天下为九州。其一曰扬州,今宣城一带即属于扬州之地。《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周礼·夏官·职方》:“东南归扬州。”
《宁国府志》云:“志地者大都托始于禹贡,以其信而有徴也。”而以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看,宣城一带最早而确切的建城证据是鄂君使节。
鄂君使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的免税牌。持此节者在运输物资时,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节上记载当时的水路运输路线:“逾江,庚彭蠡,庚松阳,入浍江,庚爰陵。”此处的爰陵古邑,经谭其骧和黄盛璋考证,即位于今天宣城一带。战国时,这片地方属于楚国,最早在此处建置的城就是爰陵。《元和郡县志》认为春秋时此地属楚国,而《太平寰宇记》则认为春秋时此地属吴国。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断定《元和郡县志》记载有误,他认为,春秋时宣城一带当属吴地,后越国灭吴,改属越国,后楚国灭越,又改属楚。后世地志皆沿此说,遂成定论。


二、秦
公元前 223 年,秦灭楚。据史记记载,秦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集权,采纳李斯的建议,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郡县制。当时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一曰会稽郡:“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

第二节   唐以前的宣城历史文化简述
 
据考证,最早在宣城一带定居的居民是越族,历史上称之为扬越。在上古传说中,大禹治水之后,天下分为九大部州,宣城一带就属于古扬州地域,那时候越族居住在这里,以捕鱼打猎为生。他们“文身断发”、“椎髻鸟语”,与中原居民的形象大为不同。现代的考古发掘曾在宣城一带出土过先秦时代的一些器物,据考证就是当时的越人制造的。商朝后期,商王不断征讨中原周边夷狄之族,出于逃避战乱,向往平静生活的淮夷部落开始南迁。他们从淮河下游慢慢迁到长江中下游的沿江平原,这里地平原阔,水路交错,湖沼遍布,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于是定居下来,据传说,秦淮水和小淮水等地名最初就源于他们。
春秋诸侯争霸,南方地区成为吴、楚、越三国的争霸范围。《左传》中有一段关于战争的记载:“襄公三年春,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
鸠兹是当时吴国的战略重镇,楚国攻克鸠兹,一直打到衡山地区,衡山就是横山,位于今当涂县境内。从公元前 570年到公元前 515 年,楚国连年伐吴,积弱多病的吴国终于在公元前 515 年发生政变。阖闾掌政后,任用足智多谋的伍子胥以及兵法家孙武为将,操练士兵,发展经济,吴国很快强盛起来,公元前 506 年,吴灭楚。后来越国国力强盛,北上灭吴。到了战国时期,复国后的楚国开始变法改革,国势鼎盛之时,楚威王挥剑伐越,杀掉越王无强,一统江东。此后一直到汉代,宣城一带就属于东楚地区。
.........................

第三章 晋唐宣城诗人研究.................................14
第一节 宣城本地诗人 .......................................15
第二节 任职宣城的诗人 ....................................18
第三节 寓居宣城的诗人 ....................................30
第四节 游历宣城的诗人 ....................................32
第四章 宣城文学的地域特色............................. 39
第一节 自然景观 ................................................39
第二节 人文景观 ............................................... 42
第三节 宣州名物 ............................................... 45
 ............... .................


第四章 宣城文学的地域特色
 
宣城文学的地域特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宣城诗歌有意识地将宣城地域文化作为表述对象;另一方面,宣城诗歌在表述宣城地域文化时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宣城诗歌对地域文化的表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宣州名物。
 
第一节 自然景观
 
敬亭山位于唐时宣城城区北部,高数百丈,与华阳山山脉相连,山峰陡峭,千岩万壑,向南俯临宣城城池,如同屏障。敬亭山风景优美,为宣城周边地区第一胜山,山上有不少古迹和人文建筑,文人题咏甚多,历代诗人来到宣城登临敬亭山,几乎都要留下诗作。其中最知名的当属谢朓的《游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逥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此诗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山之高,三四句写山为灵异所栖。五六句写山耸峻深幽。后面依次写到山上的荒草野树、孤禽山兽和山间阴幽的环境。后半部分叙事抒情,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此诗写出了敬亭山高和幽的特点,技法娴熟,后世文人游敬亭山,所作诗歌多承谢朓此诗意境。可以说,敬亭山是借谢朓此诗成名的,它和谢朓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自然胜景转化为了人文胜景。
对敬亭山描绘最多的诗人,当是李白。李白写到敬亭山的诗作有13首,纵观这13首诗作对敬亭山的抒写,离不开一“高”字和一“云”字。
........................

余论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文化和文人进入此地的流动类型,来研究地域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以及艺术特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晋唐宣城文学研究重点分析宣城诗歌中的地域文化意识,试图探究诗人的个人作品风格、创作心态、特定的地域文化对地域文学的内容及艺术风格的影响。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地域文化与前两个因素相比,对地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地域文化与前两个因素相比,对地域文学的影响更大一些。这只是个简单的结论,只是个案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地域文学研究来证实。
晋唐宣城文学是整个晋唐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谢脁在任宣城太守期间创作了艺术水准空前的山水诗,变革了山水诗的风貌,对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影响甚大。李白、杜牧、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在宣城留下不止一首诗作,尤其是李白,在宣城诗作40余首,其中有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如《独坐敬亭山》、《秋登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这些诗作是他登上诗歌艺术顶峰必不可缺的台阶,也是唐代文学史中的瑰宝。
唐代宣城诗歌是研究中晚唐诗人心态的一个绝佳切入点。安史之乱后,文人心态多悲,诗作中渐露衰世之音,流露出隐居愿望的诗歌明显增多。宣城在当时是一个安稳的避难所,林静山幽,风景优美,吸引了众多文人前来。这是一个适合隐居的好地方,文人们在此地创作的诗歌多有隐逸情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