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本体论基础


我们要了解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论文代写,必须先知道其《新理学》的几个主要的逻辑概念。因为人如果要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必须通过哲学的手段,必须致知用敬。致知所要了解的,就是理、气、道体、大全这几个哲学概念,只有了解了这几个概念,才能对于宇宙人生有更进一步的觉解,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这里梳理的就是这几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反思。哲学里的形上学应该是一片空灵的,是不著实际的,是形式的,是对于实际说了但实没有积极的说什么的。`新理学的形上学,就是“理、气、道体、大全”四个形式的观念,以及由这四个概念组成的四组命题。
第一组命题是: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事物,必都是某种事物。有某种事物,必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有物必有则'。
第二组命题是:事物必都存在。存在的事物必都能存在。能存在的事物必都有其所以能存在者。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有理必有气”。
第三组命题是: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是其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实际的存在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所有底流行,谓之道体。一切流行所涵蕴底动,谓之乾元。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无极而太极。”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第四组命题:总一切底有,谓之大全。大全就是一切底有。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第二节、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核心


《新原人》是贞元六书的第四本书,但按照冯先生自己的说法,是“继《新理学》之作”,是“为生民立命”之作。作者认为人有心,能知性,因而能对宇宙人生有觉解。人对于宇宙人生不同的觉解程度,可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心灵的创造。虽然人有才能的高低,命运的好坏,以及死生的困扰,但人可以通过对哲学的致知,然后用敬,超越才命、死生的限制,而达到顺化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先从人的觉解说起。
人生有何意义?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就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说整部《新原人》都是在讨论人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结果。但人生是一个词,词可以解释,而人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件事,一个过程。所以,单纯的解释“人生”这个词,就并不能解释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人生是一件事,那么我们抛开人生而专讲事或物,事或物对于人生,又有何意义呢?事或物拥有它自己的性质,有其所可能达到的目的或者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以及有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9有些人认为这就是事物的意义所在,但冯友兰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些都是事物本来就有的,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事或物的意义就在于人对于事物的了解。人对于事物的了解程度不同,此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也就不同。
既然事物的性质、目的、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本来而有的,那么人对于事物的了解,是了解什么呢?怎样才算最低程度和最高程度的了解?人对于事或物的了解,是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或者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我们就算对于它们有了解了。
..............................


第二章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说


第一节、境界的含义和分类


“在《心性》章里,冯友兰讨论了我们的心所觉解的宇宙是公共的宇宙。心之外的秩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也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就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在这一章里,冯先生在界定了什么是“境界”后,紧跟着讨论了公共世界的问题,以确定境界并不是人的主观想象,而是客观世界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因为是对于客观世界的觉解而带有的共同性。如果每个人的境界完全不一样,那么境界说就无从谈起了。
佛教认为没有公共的世界,常识认为大家完全处在公共世界里,这个世界的事和物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两种认识在冯友兰先生看来都是错误的,公共世界的客观存在在那里的,“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不相同”。并且这种意义的不同,并不是由于人的知识的不同,不过是人有知无知罢了。因此,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境界,但我们可以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每个境界有每个境界的特征,并且,各个境界所需要人的觉解是不一样的,前两个境界需要的觉解少,后两个境界的觉解多。
...................


第二节、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心灵的创造。自然境界中的人的行为就是顺才一、顺习的。他对于他的行为没有觉解。自然境界和自然界是不一样的。自然界是宇宙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状态,而自然境界则是人对于宇宙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是顺才或顺习的。才即普通所谓性,“率性而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这种行为的特征;习则可以是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这种境界中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对于他的行为没有很高的觉解。当然,在这种境界中的人不是“无知无欲,不知不识”的,他们对于他们做的事还是有觉解的,而对于他们所做的事的意义没有很清楚的了解,因此严格的说,他们是“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的,他们的境界有似浑沌。“先秦的道家赞美浑沌,说人应该“反朴还纯,抱素守朴”。他们赞美自然境界的原因有三:第一,认为自然境界是可欲的;第二,认为在自然境界中,可得一种乐;第三,他们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应该有的;第四是他们认为每一种事物,必与其相反者相对照,然后刁`可以为人所觉解。
冯友兰先生认为这三点都是不成立的。自然境界是不可欲的。这个可欲就是可求的意思,就是认为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状态,是人可以求得的。这里冯友兰先生运用了黑格尔的“在自”、“为自”、“为他”的区别。一事物有某种性质,但并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性质,这种性质,是“在自”而“为他”的,如果它自觉有这种性质,这种性质是“在自”且“为他”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是“为自”的,所以在自然境界中的“纯朴、素朴”是他们所不自觉的,这种意义只是比自然境界高的人才`会觉解,才能享用的。如果他自觉自己“纯朴、素朴”,他的境界即不是自然境界了。
.........................


第二章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说................................................11
第一节、境界的含义和分类...............................................11
第二节、自然境界..............................................................14
第三节、功利境界...............................................................16
第四节、道德境界.................................................................19
第五节、天地境界..........................................................................22
第三章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对于传统修养说的超越..........................25
第一节、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对于理学和心学修养方式的超越.......25
第二节、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对于“命”与“才”局限超越的新思路.....27
第三节、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对于死亡问题的新视角...................30
....................................

第四章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对于传统修养说的超越


第一节、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对于理学和心学修养方式的超越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顺其自然的发展而所达到的。达到道德、天地境界,需要一种功夫,是人尽性的结果。我们可以说道德、天地也是人自然发展的结果,人尽人之性,当然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但发展到道德和天地,是人自觉的用一种工夫得来的,自然和功利境界则不需要这一种工夫。所以其自然发展的结果,内涵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前面提到,人之所以为人,人之区别动物,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有觉解,人了解他的活动是怎么一回事,且自觉其了解。要达到精神的创造的境界,人需要一种功夫,这种功夫的一部分就是要求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知性,知天。
知性是人对于人生有完全的觉解,知性,人可以达到道德境界。知天,是人对于宇宙有完全的觉解,人在知天的境界中即可达到天地境界。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常驻于精神的创造的境界中,则不大容易。因此,欲在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光有觉解,还是不够的。
工夫的另一部分,就是敬及集义。敬,就是人常注意于此等觉解,令其勿忘。集义,就是常本此等觉解以做事。敬与集义,可以使人常驻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中。常驻于道德境界或是天地境界,就看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了。觉解了人生而对于宇宙没有更高层次的觉解,那么他就在道德境界中;如果既觉解了人生,又觉解了宇宙,且用敬及集义的方法保持,那么就常驻于天地境界。陆王一派修养方法是:先有觉解,然后用敬。66即“先立乎其大者”。程明道在《识仁篇》里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陆九渊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皆己分内事。”王阳明是致良知,“知善知恶事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结论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由于他知性,他会在社会中尽伦尽职的做事,他就其才之所能,命运之所许,尽力做其所能做和所应做的事。他一日未死,就尽其伦尽其职。死,只是尽伦尽职的结束。因此,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只注意于生前,而不注意死后。有时候为了尽伦尽职,宁可杀身成仁,也要完成其事。因此,他是“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他是不怕死的威胁的。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生是顺化,死亦是顺化。其身体随顺化而生死,但在精神上超越了死,无所谓受不受死的威胁。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同于天,同于理世界。理是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天地境界中的人觉解一切事物,都是理的例证,一切实际的事物,都有生灭,都是无常。在此等境界中的人,精神上超越死生,但并不是人的精神可以超死生。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精神是不能离开人的肉体而单独存在的。8艺因此人只有今生而无来世。一些人认为有来生,一方面是为了理性的需要,如康德,他认为道德是和幸福在一起的,人今生行道德的事不能带来幸福,必于来生得之。另一些人则认为有来生是无需证明的的事实。多数的宗教都持这种态度,佛教就认为人有来生。但这两种说法冯友兰先生都不认同,且佛教讲究人应该修行以出离死生,这在某种程度上合冯先生的超越死生是一个意思的。因此天地境界中的人,不有意的不怕死,也不有意的玩视生。死生,均是顺化。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