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汝芳哲学思维探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一、泰州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1.1泰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1.1王艮与泰州学派

王艮(1483-1540)字汝止,号心斋,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根据其个人经历和为学之路大致可以将其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一)、无所师承的自学时期;(二)、依旁王门的从学时期;(三)自立门户的讲学时期。”由于其出身于灶户的家庭,社会阶级地位在当时属于社会的下层,因此在其早年长期的与下层的平民、劳苦大众相处的经历也为其日后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期间王心斋努力学习《孟子》、《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并深受儒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此期间王艮主张“逢人质义”即学无师承、不拘泥于传注和信口谈,反对过分的追求于传统的儒家文义并主张通过自己对儒家经典的学习理解和领悟来自己阐释并说明其中的要义。在其29岁时做了个“托天之梦”后,其哲学思想 始慢慢地向一个学者的思想发生转变: “ 一夕,梦天坠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独奋臂托天而起。醒则汗溢如雨,顿觉心体洞彻,万物之体,宇宙在我之念益真切不容已。此行、住、语、默皆在觉中。题记壁间,先生梦后书,正德六年,居仁三月半于座右时三月望夕,即先生悟入之始。”② 在此梦以后,其开始通过默坐静思开始入道。在王艮38岁之时开始了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史料记载在此期间其开始拜入阳明门下,并深受阳明的器重,如阳明曾对其学生说:“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所动;又说此真学圣人者,疑即疑,信即信,一丝不苟,诸君莫及也。”③由此可见阳明对心斋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弟子。 ...........................   1.2 “百姓日用即道”

 

王艮在阳明“良知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百姓日用即道”。该学说也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百姓日用即道”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如:《周易·系词上》所著:“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⑦而阳明所谓的“道”即“良知”,是天理的本源之心,可辨善恶,而善恶的本源则是人的心来感应,如《传习录》中记载:“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是天理。”人心与生俱来就能够判断善恶,而行则是自己内在行为的表现,王艮在继承阳明“良知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有自身的思想学术观点“百姓日用即道”。 王艮出身于社会的下层,这就决定了其“百姓日用”的观点更多的偏向于贫民思想,也具有明显的贫民化特征:一方面,他所谓的“百姓”是指处于社会底层阶级的士、农、工、商等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就是所谓的“愚夫愚妇”。“此学是愚夫愚妇能知能行者,圣人之道。不过欲人皆知皆行,即是位天地万物霸柄。不知此,纵说的真不过一节之善。”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心斋看来“百姓”与“圣人”本是同为一体的,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心斋语录》中记载:“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为之异端”②而阳明虽然讲过“百姓”与“圣人”之间有些相同,但是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如: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 ...........................   二、罗汝芳心学思想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门人私溢明德,号明德先生,江西建昌府城南县石溪人,是王门后学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曾师从于颜均,因此其思想也深受颜均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对泰州学派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作出重大贡献。 罗汝芳从5岁时便开始学习《孝经》、《小学》,7岁入学,15岁时拜张洵水为师,开始学习《论语》、《孟子》并“与闻道学”,在其17岁时却深受薛瑄(号敬轩,138hl464)著作《传习录》的影响,其书中著有“万起万灭之私乱吾心久矣,今当一切决去,以全吾澄然、堪然之体。”其主旨就是程朱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近溪按照书中所说的“克制”、“万起万灭之私”的道德修养去实践,闭关临田寺,置水镜几上,对之默坐,使心与镜同一,来消除自己心中的 杂念,最后不但没有达到“灭己之私”,反而导致自己产生“心火”。直到其26岁在某寺外看到有“急救心火”的字样,以为是名医招贴,于是前去拜访,恰遇颜山农正聚众讲学,交谈后遂拜其为师,尽受其学。从此近溪的哲学思想 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也标志着其由理学思想开始逐渐地向心学发生转型,由一 始过分注重自我的克制私欲“克己去私,复还天理”开始向注重内心的自我修养,复本初原,通过求仁来控制自身的欲望的转变,我们又叫做“回归孔孟”。其34岁 始悟《易》,这也基本成为了其思想成熟的标志。 .......................   2.1罗汝芳的心学思想 在罗汝芳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心”学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以“赤子之心”学说为宗旨,来论述人的本性,并以此使人明白人人皆是赤子之心长成,只要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那么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2.1.1 “赤子之心”说 1、“天生出我只是个赤子,赤子之心浑然天理。细看其知不必虑,能不必学,果然与莫之为而为,莫知致而至的体段浑然打得对同过,然圣人之为圣人,只是把自己不虑不学的见在,对同莫为莫致的源头,久久便自然成个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的圣人也。”  罗汝芳认为人一出生就是个赤子,并且具有“赤子之心”,该“赤子之心”没经受世俗的影响,纯然天理。“大道只在此身,此身混是个赤子。”人生来就知道的叫做良知,生来就能够做的叫做良能。良知良能都是先天具有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原初赤子之心,而务舜初生之时与吾一样皆具有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可以不思而得,不虑而知。“赤子之心”与生俱来,人人皆具有赤子之心,上至圣人,下至平民每个人都是由最初的赤子长成,在孩子时代能够很好的持有可以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但是随着长大成人,人的欲望也在不断的增加并过分的追求物质欲望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心思逐渐杂乱,便无法保持原有的赤子之心,由此便想着一心去学习做个圣人,却不知道圣人即是自己,因为“大道”即在吾身,人皆是由赤子之心长成,具有赤子之心,所人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圣人皆是人人。 ........................   三、罗汝芳学习观与为政思想思想...........19 3.1罗汝芳的学习观...................................19 3.1.1为学与学圣.......................................19 3.1.2学习观...............................................21 3.1. 3为学与入仕.......................................25 3.2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27 3.2.1 “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27 3. 2.2形狱观点..............................................29 四、罗汝芳哲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30 4.1增强人民的家庭伦理意识........................30 4.2“率性而为”的幸福观................................31 4.3“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32 3.3.1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32 4. 3. 2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状态....................32 ..........................   四、罗汝芳哲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4.1增强人民的家庭伦理意识 “赤子之心”学说是罗汝芳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看来赤子之心乃与生俱来,可以不虑而知、不思而得,人人皆有,通过保持这种本性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但是其过分地强调了先天性的作用,忽略了人为后天努力对自己内心和成长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后天“工夫”,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使人人认识该赤子之心,保持自己的本性,本性也就是“天命”其根本就是孝悌慈。 罗汝芳所提出的“赤子之心”学说和“为学”的方法论在当今物欲横流,人们思想极其浮躁的社会中对于提高人们自身的发展,保持家庭稳定,增强人们的伦理道德素质建设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只有家庭稳定,才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父母疼爱子女,孝敬父母,夫妻和谐共存,家庭就会得到稳定。 天命的根本是孝悌慈,而孝悌慈也是人的本性,与生俱来的,所以人人都应当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过多去计较父母的付出和自己的回报。“人当孝父母之理性根据,不在父母对我之是否爱。父母爱我,我固当报之以孝;然父母不爱我,我仍当孝父母。此孟子之所以称舜之号泣于 天。”孔子也曾说过“父母在,不远行”,因此人应当以孝为先,而且为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也是使人返回自己的本源、保持自己的本性。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父母的付出,孝顺父母,来提升人们对于孝顺父母的意识。 .......................   结语 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对泰州学派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泰州学派的持续发展。在其哲学体系中“赤子之心”的心学观点是其整个思想的基础和关键,因为人人具有赤子之心,并且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彼此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所以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君子。人所具有的这个本性也是人的天命,天命就是性,>、不过圣人能够认识到这个天命,并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能够保持这个本性不变最终才得以成为圣人,而普通百姓却不能够认识这种本性,但是这种本性一直应用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圣人就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来让普通百姓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本性,为此近溪又提出了其哲学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的观点“百姓日用是道”,并以“童子捧茶”为例来说明日用的工夫。其这种观点在继承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该学说。除了心学观点外。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讲学成为一种时尚,以此在其哲学观点中详细地阐述了其为学的方法论和为学与入仕这一哲学思想。 其所提出“为学”的方法论不仅为当时为学之人指明了学习的方法途径,对当代为学的人依然具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为学与入仕的观点,对传统的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这一传统命题进行了论证,并详细地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对于当今我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