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人民·生命——新时代知青文学理想化的几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绪论   一、问题的由来 在1960年代后期及1970年代,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离开他们熟悉的城市,去往祖国各地的农村、边疆,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时至今日,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成为往事,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回望态度不尽相同,褒扬者有之,否定者有之。然而,由这段历史衍生出来的以知青为题材的作品却成为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文学类型,值得挖掘及深思。 成为知青前每位作家的出身、经历和社会位置不同,成为知青后及其未来的命运也相差甚远,所以他们对知青生活及他们所处身的时代,认识各不相同,描述也不相同。但他们却生活在一个共同的时代氛围中。知青一代大部分出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1950、1960年代是理想主义高度膨胀时期,当时的国人怀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浪漫激情,秉承主人翁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知青们从小就接受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对“革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十分渴望投身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将自己锻炼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因此,当国家吹起“上山下乡”的号角,知识青年们便怀着真诚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消除三大差别”的理想,响应国家号召,进入农村这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之中。他们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鼓起十足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力图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这样的时代氛围和教育背景下,反映这场运动的知青文学自然也披上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   二、研究现状 关于知青文学的创作,学界已经运用多种理论,多维度、多视角的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专著,产生了各种评论性文章,成果颇丰。概括起来,其研究内容重点体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以史带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出知青文学的发展脉络,展示知青文学各个时期的审美特征和内涵。如郭小东主编的《中国知青文学史稿》、《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杨健的《中国知青文学史》,等等。 作家、作品研究成果斐然。这方面的研究数量最多。从整体上看,有以作家的经历为基点,研究知青作家是如何一步步从红卫兵转化为作家的,如梁丽芳的《从红卫兵到作家:觉醒一代的声音》;有以知青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探究他们的心理及精神姿态对其创作的影响,进而确立他们的精神文化和所展现出的文学形象,如刘起林的博士论文《中国知青作家论》,等等。关于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栋,具体集中于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路遥、叶辛、韩少功、张抗抗等代表作家作品的分析。如容本镇2000年3月——2001年7月发表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九篇论文,从少数民族文学、青春理想、创作风格、精神姿态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张承志的创作;段晓丹的《梁晓声小说创作论》着重分析了梁晓声的创作经历、叙事策略及文学史价值;成春红的《论路遥小说的英雄主义情结》则细致的探讨了路遥小说中的英雄主义精神,等等。(三)主题研究不断深入,人物形象论述颇丰。知青文学中悲剧意识、受难精神、青春无悔、理想主义等主题,向来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者普遍认为对理想的高歌、青春的回忆、对城乡的不同看法,是知青文学创作中经常涉及到的主题。 ..................   第一章知青文学与理想主义   “知青文学”一词,始于1983年由郭小东提出,但它却起源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命运轨迹,时过境迁之后,一批以知青为出身的作家步入文坛,以各自独特的生活体验,以自己对时代的体验和思索,书写了知青生活,形成了以上山下乡为共同经历的同一题材汇集为特征的“知青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知青文学从发生到发展,自身也历经了类似于“伤痕”——“回归”——“反思”的历史建构和变迁过程。在知青文学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其理想主义情结,新时期的知青文学尤其如此。   第一节知青文学创作轨迹 一、知青及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脱胎于“知青”这个社会学及政治学术语,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若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先对其进行一番梳理,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知青”这一概念。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主体。从1953年开始,国家为了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就已经开展了将城市知识青年送往农村参加农业劳动生产的安排活动。因此,有研究者认为1953年是“知青”这一特殊群体出现的最早年限。杨健认为:“随着1953年团中央组织高小、初中生回乡务农文件的下发,一些描写回乡知青建设新农村的作品开始出现,可以说1953年是知青文学产生的起点。” 在其专著中,他也相应的把知青文学史的范围界定为1953——1998年。定宜庄则认为知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系指所有未能继续升学而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青年。家在农村,毕业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也包括在内。” .........................   二、知青与知青文化 上山下乡运动贯穿于知青生命历程中最美好的年华,对知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即使时至今日,知青文学的大潮已经过去,也不再像初时一般动辄引起轩然大波,但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引起亲历者及后人不断的关注,有关“知青”的话题,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作,亦或是各种社会活动,都能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 大众传媒方面,知青题材的影视佳作辈出,影响极为广泛。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小芳》,彰显了知青歌曲的无穷魅力。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天浴》、《孩子王》、《高考1977》、《黑骏马》,电视连续剧《孽债》、《年轮》、《雪城》、近作《知青》等,都引起了广大观众的赞赏及批评家的研究。 社会活动方面所展开的工作更是层出不穷。为了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二十周年,1988年各大城市的知青活动家组织了一系列知青生活回顾展。1990——1991年在北京举办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其他城市也先后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回顾展,出版了许多纪念文集,这些作品一版再版,非常畅销。这些由海内外知青活动家们组织的研讨会、文艺演出、征文等活动,无一不让知青文化大放异彩。 除此之外,知青们还举办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以及联谊活动,以此来维系和交流彼此的感情,回顾一起走过的岁月。各地还有“老三届酒家”、“知青酒楼”、“知青饭馆”等以知青为主题的餐厅,它们不仅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当年“广阔天地”的农村、边疆风貌,而且成为知青们睹物思人缅怀过去的场所,更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为当代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菜单。 .......................   第二章青春·人民·生命.....................................................11 ——新时期知青文学书写理想主义的几种形态................11 第一节战天斗地的不悔青春............................................11 一、战天斗地,征服自然...............................................11 二、塑造英雄,颂扬英雄主义.......................................13 三、为理想献身,以苦难为神圣,以死亡为极乐...........15 第二节赤诚火热的人民之子...........................................16 一、额吉——成长的启示..............................................16 二、人民——自觉的结合............................................18 三、追寻——彻底的坚持............................................20 第三节厚重的生命哲思................................................21 一、以平和的心态追怀青春........................................22 二、跳出知青视野,反观农民生存状态......................24 三、以哲学的高度思考生命意义.................................25 第三章理想主义书写之异同、因由与回响...................28 第一节新时期知青文学理想主义书写的同与异............28 一、叙述对象:知青与农民......................................28 二、叙述风格:激越或是平和..................................29 三、看待外物:斗争或是超脱..................................29 第二节理想主义书写产生差异的原因.......................30 一、视角差异.........................................................30 二、上山下乡所在地域的不同..............................30 三、身份的不同....................................................31 第三节理想主义的地位与走向...............................32 一、理想主义在新时期知青文学中的地位.............32 二、商品时代冲击中的坚持..................................33 ...........................   第三章理想主义书写之异同、因由与回响   梁晓声、孔捷生、张承志、史铁生等知青作家,从各自的视角、经历出发,书写了关于知青时期形态各异的理想主义,表现了理想主义的各种维度,让我们在阅读知青文学的时候,窥探到了知青们在属于他们独有的岁月里的一种精神风貌。他们高举的理想主义旗帜,也丰富了新时期知青文学的内容。在坚持理想主义这个大方向的同时,他们具体关注的焦点不同,呈现出来的文风也不一样,这种同与异背后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而这些秉持理想主义的作家在告别了知青文学写作以后,在他们今后的写作中依然坚持着理想主义写作,并呈现出不同的走向。   第一节新时期知青文学理想主义书写的同与异 知青作家们在对知青岁月进行理想主义描绘的时候,由于着眼点不一样,在宏观上体现出来的区别就显得尤为明显。通过进一步考察,我们又可以发现,即使他们的关注点一样,在具体落笔时又会采取不同的落脚点。他们笔下的理想主义书写的相同与不同点就这样相互交织着,从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 一、叙述对象:知青与农民 上山下乡运动是让知识青年离开城市进入农村、边疆,让知识青年在那里接受“再教育”,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的,所以,新时期知青文学叙述的对象大体上有两个:知青自己,或者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农民。 梁晓声的知青文学作品里关注的都是知青自己,他以高度自觉的群体意识,为知青们代言。小说里塑造的一个个英雄般的人物,像曹铁强、王志刚、裴晓云、李晓燕等,无一不是知青中的杰出人物。 .......................   结语 “知青”的时代已经终结,知青历史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知青文学也不再辉煌,然而我们对它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时至今日,对知青文学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尤其是对新时期知青文学中的理想主义篇章更是争论不休。但毫无疑问,在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当下,对理想主义的重拾显得尤为必要。新时期知青文学中体现的理想主义,以及当年的知青作家如今在当下对理想主义的捍卫,都是对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的一个有力对抗。时代在发展,价值取向也日渐多元化,然而,理想主义不管放在哪里,都会有其积极意义。 面对形形色色的指责,知青们需要通过文学对社会作出一个回应:社会上不能因为一场失败的运动而否定知青的努力,知青一代是怀有真诚理想的。 从政治背景来看,在下乡之前,张承志是一位老红卫兵,“红卫兵”这个词也是他发明的,他后来则成为“第一代”知青,比起后来插队的知青而言,他接受过健全的中学教育,形成了狂热的红卫兵精神,大有一股“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中高举的理想主义旗帜。梁晓声虽然由于父亲的关系,使得他成为红卫兵中的边缘人,但是红卫兵经历还是奠定了他的英雄主义及理想主义思想,之后在兵团当知青时,这种群体意识及理想情怀便得到充分展示。 新时期知青文学中书写理想主义篇章的作家从来没有放弃理想主义的写作立场,直到当下这个后理想主义时代,面对着物欲横流的现实,痛感人文精神的缺失,他们坚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写作。在各自的创作中,他们的理想主义也呈现了不同的走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