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论文样本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壮族民间叙事文学有很大的叙事张力。第一是文化接触的多样。壮族民间叙事文学背后为壮族历史、传统文化。 壮族从百越族群的支系发展而来,名称在变迁中并不统一,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的是西欧、路越一乌游、俚、僚一撞一壮,在壮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并非一成不变或是具有单一的壮族族群属性,通过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接触,相互冲突、融合、吸收、消化,及壮族族群内部的自我整合,依次形成“仓吾欧路文化”、“乌济俚僚文化”、“恨僮文化”、“布农布僮文化”、“僮族文化”、“壮族文化”,从而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个大环境。第二是壮族的口头传统悠久。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唐朝根据汉字创立自己的文字),学者或者民间知识分子所爬梳出的历史是依照汉字的记录。没有文字的记录,更突显口头讲述的重要性。文化接触的多样性和口头传统的悠久,使得壮族民间叙事文学形成有力的叙事张力。 中华民族是农业民族,以农业为根基,重视农业生产与围绕农业相关的文化实践,形成北方的粟和南方的稻两大农业系统。农业文化必定被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空间的人所共同关注。壮族是最早种植稻米的地区之一,围绕着稻作生产和壮族文化,成为稻作文化的典型民族。从时间长度、历史维度到空间深度,稻作文化与壮族民间叙事紧密勾连、息息相关。壮族民间叙事文学的叙事张力,也为稻作文化的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条途径。 ...................

 

(一)相关综述 1.壮族民间叙事文学的研究 在探讨壮族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之前,首先要定义何为民间叙事文学及其范围与对象。民间文学是以口头性为根本特点,建立在民众生活世界之上,是一种作为话语层面的民众知识。对民间叙事文学的定义建立在民间文学之上,叙事作为一种人性本能的诉求,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动作踊跚的老人,进行表达都要借助“叙事”这个元素。叙事的范围很广,一是从体裁来讲,学术界一般将民间文学分为八个方面即史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民读、小戏、童话等,歌谣大多为扦情性民间作品,但也有叙事因素存在。有学者也针对传统的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体裁研究进行新的定义,如西村真志叶《曰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文章“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分析地方的日常叙事在特定地域中的理解、实践以及运作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种被现有的知识体系抛弃的地方日常叙事,反思民俗学、民间/民间文艺学传统研究的体裁分类知识以及体裁研究”,“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回到事实本身”。日常叙事立足于最原初本真的生活世界,以符合被研究者的主体所理解的体裁汇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是从不同概念体系与民间叙事所做的一种区分,若从题材来定义民间叙事文学,容易走进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之中。二是叙事文学区别于民间文学中疔发喜怒、表达哀乐的好情性作品。威廉?巴斯科姆“建议将散文叙事这一专门术语用来指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内的口头文艺这一广泛传播而又十分重要的文学形式。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互关联,因为它们都属于叙事,而这一点就使它们在形式特征上与格言、迷语、民摇、诗歌、绕口令及其他形式的口头文艺区别开来。” .................

 

二、作为文化体系的稻作——稻作文化内涵之一 壮族从百越中的西欧、路越直系发展演变而来,并与布依、侗、傣、水、黎、松倍、毛南八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壮侗语系族群,他们是同根相生、同源异流的关系,虽然在壮族社会早期无自己的文字,但通过口耳相传的壮族民间叙事文学,从中仍透射出稻作文化的内涵意义。 格尔兹在关于巴厘岛人的斗鸡个案分析中,具体阐释了文化是一种象征和意义的体系。壮族民众也通过文化想象赋予“稻米”这一物质载体以符号意义和象征性。象征、意义是壮族民众共同所有并形成一种符号性的概念,民众在具体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实践中,依托载体,将自身的文化想象和生活期待投射到载体之上。本节通过对民间叙事文学中所折射出的稻米/稻作的象征意义来着手探讨壮族民众对稻作的文化想象,而民众对所处世界的时间空间的关照、伦理观的表达、自我身体的表述是这种文化想象的最重要体现。 (一)神圣与再生 神话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叙述事物的起源,这也是与被表述的事物较为直接的关联。推而衍之,与稻米勾连的是谷种神话。在壮族叙事作品中,有两则关于谷种的神话,《布洛陀造谷种》与《谷种和狗尾巴》。“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对谷种起源的叙述与对人类历史的叙述有关。有的神话说人类经历起源、再生、然后繁衍发展到现在;相应地,谷种起源神话就会说到谷种失而复得的情形”,作者从对神话中的谁取谷种,何处取,向谁取这三个谷种神话所包含的要素来探究谷种神话的意蕴,将谷种神话视为“男性意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借虚构的情节强化”,“狗为男性的象征”。在壮族谷种神话中,还有一个被遗落在学者是视线之外的细节即取回之后怎么处理。这个细节将是我们解答壮族稻米意象象征意义之一的关键。 ....................

 

(二)滋养与洁净 在壮人的思维意识之中,稻米具有谷魂。在手抄经本《赎稻谷魂麽经》中,经本先讲述根据布洛陀指示取回谷种后,孺谷满仓,人们丰衣足食,生活安逸。但是,由于后来谷种落在了孤儿寡妇之家,浪费滥用,使得稻魂逃散,稻谷失收。(谷)去落到家儿孤/(谷)去落到家妇寡/三人心不足/六人心不善/拿(稻谷)去舂做粗粗/拿(稻谷)去舂做米水/舂稻谷王(的)做米浆/舂稻谷王(的)做年糕/王突然叫喊/王突然喊叫/魂稻谷王逃散/魂稻谷王散去/酿酒不得一滴/舂谷子不得白米/家王不富贵/稻谷旱地不满仓/稻谷水田不满柜子/”,但怎么祭祀都无用,于是请布洛陀来招魂,请土地公将旱地的谷魂送回地里,将水田的送回田里,“王就筹备招魂/王就筹备赎魂/米在中间田去赎/鱼在中间河去赎/母鸭老去赎/公鸡大去赎/做如此才消退/修正如此才好转/..造就那个土地神/土地神放稻魂回来/烧纸马给土地神/土地公公送稻魂给/…来跟我吧稻魂/下来跟我吧稻魂/来就来时候这个/来和我作伴....我们上桥花/过桥布来跟/来我魂今天降临给我/”。布麽 诵经,稻魂回到原先的家。谷魂的存在使得人们将谷物视为有灵性,“稻谷是靠一个魂魄而生的,他们认为这个灵魂和人具有的灵魂是一样的。他们用以解释稻谷的增殖、生长、衰歇和死亡等现象的原则,也就是他们用以解释人类相应现象的那些原则”。稻米增殖、成长、衰落运用到人便是人的出生、成长和衰落。 ...................   三、秩序与认同——稻作文化内涵之二...........16 (一)稻作与军事及税米......................................16 (二)稻作与社会分层...........................................17 (三)认同与秩序.................................................18 四、稻亦有道——稻作文化与“生活世界”..........21 (一)日常生活 ......................................................21 1.衣食住............................................................21 2.生命周期.........................................................21 (二)神灵信仰谱系与稻作文化.............................22 1.谷神系统.........................................................22 2.水神系统...........................................................23 (三)马在“京城”与“家乡”间——文化空间中稻作文化的运转......24 ........................

 

四、稻亦有道——稻作文化与“生活世界”

 

高丙中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是具体的,实际的,直观的,所以说它是人周围的世界,是人们日常的世界。他也就是被人经验到的或者可以被人经验到得世界”,户晓辉进一步阐释,在其论文中具体阐释的胡塞尔意义上的生活世界,而非常识世界或者日常世界,并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所依存和赖以存在的空间定义为生活世界,“民俗学或民间文学所思的乡实际上应该是生活世界”,“真正的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田野不在任何地理意义上的地方,而在人的心中,是人心中的那个地方,是当地人意识中,意向中呈现的那个地方。田野本真意义是生活世界或意义世界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被给予状态中的主观构造方式”,稻作文化所赖以存在和延生的环境就是壮族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镶嵌在民众思维深处,潜藏在身体深处,并有其显现的物质载体和隐性的惯习法则。日常生活和信仰神灵体系是窥探民众生活世界的两个契机,本章将从日常生活、神灵信仰两部分阐释稻作文化在具体的壮人生活世界中的显现,以迄探讨和描述稻作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透视国家与族群民众之间是如何融合在具体文化空间之内。

 

(一)日常生活 1.衣食住 壮族民众的建筑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建筑本身与壮族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古代壮族地区瘴气浓重,炎热多雨,猛禽异兽较多,而这种建筑所具有的结构使得安全性、舒适性提高。壮族学者覃彩麥在曾指出“壮族人民对传统的干栏建筑的改革乃至更新,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一直不断的进行着”,“自从唐宋以来,已逐渐流行修建地居式的硬山搁檀住宅居住,并实行人畜分离”这个变迁可能是受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的影响。 ...................   结语 对民间叙事文学的解构性的解读,依此来挖掘和补充稻作文化内涵。一方面如同顾颉刚所言,民间故事的核心是民众的思想和情感,民众根据自身的文化想象,在民间叙事文学中,稻作文化是一种象征和意义的体系,另一方面民间叙事中所涉及的税米、田地分层等概念,实质上是国家理性的在场,意味着一种秩序和认同。 壮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稻作文化作为其一,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双重视野和相互作用,并与民众的能动性三者共同阐释下形成的。对于居于西南深处的壮族而言,帝国的眼光更多的是种想象控制,预示着国家视野下对稻作文化的理性建构。民众对于稻作文化的阐释,是赋予文化载体以象征含义,并逐渐形成一种稻作文化体系。对于国家的在场,民众并非主动接受,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文化想象,加以改造。 稻作文化并非是一个固定的马赛克图像或者连接着某个文化事象的线性文化。它是融合着权力、实践、民众情感需求的文化网络。一方面承载着壮人的自我人观和生命意义,另一方面强化壮族内部的认同,也使得国家的权力通过赋税制度、田制和培养国家在民间的代理人,更好的进入到了基层民众社会,弥合了两者之间的裂缝。在国家和壮族社会联系的过程中,稻作文化成为将两者联系起来的纽带,稻米和稻作实践为文化的参与者制定了特定的身份与意义,壮族作为西南边缘地区的一个族群,其一方面向主流话语和权力寻求着“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在与主流话语相交汇的张力之地,显示着自己对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