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科学家的人文情结概论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西南联大科学家群体的人文传统

 

在科学日益发达而人文渐趋没落的今天,西南联大科学家身上所闪烁着的人文精神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启示,西南联大物理学家吴大猷曾说:“无科技无法与人竞争,无人文则无法使自然科学在中国真正生根”。正如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所显示的那样,西南联大的科学家以他们自己的实践途释了这种精神。 科学与人文的分野使得自然科学失掉了另一只有力的翅膀,也让科学家丢失了最珍贵的精神食粮。在战争年代,在饥寒交迫中,人文精神却能滋养西南联大科学家的灵魂,使他们在恶劣环境和科研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创造出不朽的科学成就。中国伟大的科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吴征错、王竹溪、华罗庚、郑桐苏、黄子卿等人,无一不是出自西南联大,而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又无一不是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通才。这些科学家追求美、艺术、诗歌、规范、道德、涵养等等,把科学和人文之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们通过对文学的感悟,对艺术的检释,对历史的借鉴,以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培养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可以寻求科学创新的灵感,并让科学造福人类。 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联大科学家的人文素养并非在朝夕之间就形成,而是与中国的学术传统相关联的。郑桐蒜、曾昭抡、吴大猷、陈省身、王竹溪、华罗庚、黄子卿、杨振宁、李政道、吴征溢等,这批科学家大体是在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接受过近代新式学校的培养和教育,精通自然科学,且熟悉中国古典文化,怀着一种崇高的人文理想去探求科学的真谛。 ..............................   第一节西南联大科学家群体的学术传统 西南联大科学家的学术传统是基于“通天人”、“合内外”的人文思想基础之上的,传统意义上的“通才”概念诞生于中国古代学者对人文知识的渴求,在治学中注入“情志”,重视人文修养,究天人之际,这正是西南联大的科学家所沿袭的人文传统。在中国近代,由于受西学的影响,王竹溪、吴大猷、郑桐称、曾昭抡、华罗庚、陈省身、黄子卿等这批知识分子都纷纷留学于欧美国家,接受西式教育,完整的学习了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种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正好与中国人文传统互为补充,并在他们身上完整地融为一体。科学与人文传统的结合使得科学真正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如果没有这种学术传统,也就不会有中国今日之科学成就。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黄昆、吴征错等西南联大科学家之所以取得卓越的科学成绩,与这种学术传统不无关系,在他们的一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对他们科学研究的积极影响,使他们拥有更高的智慧。在该传统下,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仍存在许多共同的言语、知识及相互了解的志趣,科学与人文进而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境界。 西南联大的科学家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却成绩卓著,在战火中,实验设备少,图书资料有限,住房狭小,食物短缺,生命面临危险等等,但他们依然秉持着崇高的人文理想,克服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困难,在我国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傲人的成绩。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战火中,若是没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学术传统,恐怕科学很难在中国生根发芽。 ......................

 

第二章杨振宁:科学与美学之间的“对称”

 

杨振宁于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从小在私塾里念书,平时在家里则由母亲教他认识汉字,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则教会他英文,并教他认识宇宙的运行规律,同时传授他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背诵唐诗,记忆中国历朝历代的时间顺序,认识《易经》中的“八卦”等等。在私塾里《龙文鞭影》是杨振宁必需背诵的教科书。1929年因父亲改任北平清华大学教授,家也随之搬到了清华园的四合院里,在清华园八年的时间,留给杨振宁的是美好和幸福的童年记忆,“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47。上初中的时候,杨振宁的数学天分已经表现出来,此时杨振宁的父亲却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杨振宁)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48却是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了自己的一位学生丁则良来教杨振宁读《孟子》,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能够背诵《孟子》全文了。杨武之是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长大的数学家,他十分重视杨振宁的传统文化教育。 1938年,杨振宁考入了西南联大,此时,他的父亲开始着重给他介绍数学的主要精神,“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釆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能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   第一节科学家个性与科学美 1.科学家个性 在西南联大念研究生的时候,杨振宁渐渐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即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的研究风格,因为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在非常复杂的物理现象中提炼出其精神,然后把这种精神通过简单但深入的想法,用数学方式表示出来。”这也是杨振宁形成自己科学思想的独特的方法。杨振宁十分欣赏伟大科学家的风格,他用数学方式展示爱因斯坦、狄拉克、费米的科学思想,但却用诗来表现他们的风格。在《曙光集》中杨振宁说到: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思想,是思想的精粹。寥寥数行就道出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袒露出自己的思想。科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一首很美丽的诗歌。我们所探求的方程式就是大自然的诗歌。 杨振宁将“方程式”比作是一首“很美丽的诗歌”,并且这首诗一定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而非西方的散体诗,因为杨振宁自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影响着他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偏好。 在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文学批评中有这样一种传统,是选用很少几个词来印象式地描绘每个画家或诗人的独特风格。现在允许我用同样的方法对这四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进行初步的尝试性比较。 在描述大科学家研究风格的时候杨振宁采用了许多组富有诗性的词语,如:除了这类充满了生命张力的词之外,他甚至用上了“性灵”。就“性灵”而言,杨振宁认为若直觉地把“性情”、“本性”、“心灵"、“灵魂”、“灵感”、“灵犀”、“圣灵”等加起来似乎是指直接的、原始的、未加磨的思路,而这恰恰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 ......................

 

第三章李政道:宇宙和《天问》之间的“守恒”.............................38 第一节“左法”和“左右”一“宇称不守恒”的汉字表达.....................39 第二节诗形式的宇宙学论文——屈原《天问》新释....................41 第三节"天理”与“人灵”——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深思..................43 第四章吴征溢: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忠诚..........................................48 第一节敬仰闻一多的自然科学家..................................................48 第二节植物学研究与王国维“三境界”...........................................51 第三节植物的分类与古诗词考证.................................................54 ............................

 

第四章吴征镒: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忠诚

 

吴征镒(1916-,)中科院院士,号白兼,别名白坚,1916年生在江西。吴征溢是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获得过“COSMOS国际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擅长植物分类地理学和药用植物学,他是《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的主编,著有《百兼杂感随忆》,其中很多文章都涉及古典诗文,他在很多题词、序和践中都融入了诗歌。吴征错从小念的是私塾,《四书》、《五经》,《三国志》、《红楼梦》、《水脾传》、《古文观止》是他的必读书目,《东莱博议》、《神州国光集》、《点石斋画报》这类古书他也有涉猎,他最喜欢有关植物的书,“家塾课余,阅览父亲带回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早期《曰本植物图鉴》等书,并在家对面的宪园`看图识字',初识花草树木。”这也是吴征错植物研究历程的起点。吴征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比如中国诗词和古典戏曲——“几乎比和科学的接触还要早些。”。吴征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对传统的眷恋,正如他在《爝火集》⑴中残留的诗句所云:我愿默默地,深深地崇拜/我全然不改/倘使你冰堂的慧眼/照澈了我最深处的灵魂所在。

 

第一节敬仰闻一多的自然科学家 在抗日战争的开始之时,吴征溢始终抱着科学拯救国家的理想,在老师的热情鼓舞和教育下投身于科学研究。当时,长沙在战争前夕危机四伏,临时大学也危在旦夕。于是,由学校组成的``湘龄滇步行团”开始迁至西南地区。1937年,200名学生开始步行,在黄子坚、闻一多等为首的11名教师的领导下,徒步3500里,历时68天,横跨湖南,贵州,云南,完成了教育史的“长征”。 ..........................   结语 中西、文理、古今之学的沟通为西南联大的科学家打开了一条渠道,科学与人文的交融的河流在这条河渠中自由流淌,于是循着这条自由之路,心灵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治学的疆域的进一步拓展中,西南联大的科学家不期然地跨越了科学与人文的边界,而臻于会通、融通之境。 西南联大的科学家之所以在治学上达到了中西会通的境界,而且登临了文理会通之境。这与他们具有文、理兼通的学养是分不开的,以杨振宁、李政道、吴征镒为典范的西南联大科学家用他们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揭示的是外部物质世界的未知与和谐,而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则是揭示了内部精神世界的未知与和谐,两者在达到和谐之巅时殊途同归。在追求和探索过程中的科学不仅仅是理智的、逻辑的,也是深沉的、情感的。这无疑会与诗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共鸣,从而激起创造的灵感。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是提升治学境界的必由之路,西南联大的科学家是这种结合的成功范例:他们不仅仅是以逻辑思维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而且也以情感来表达事物的永恒意义。诗歌、艺术对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科学与人文,这两者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西南联大的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诗歌和艺术的真挚热忱,存在着兼容性和由此达彼的桥梁,杨振宁、李政道、吴征镒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饱含着浓烈的诗文情怀,但只是为业余消遣,或纯属兴趣吗?不,诗歌、艺术不仅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这种审美创造对科学发展的积极促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