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研究的背景 21世纪伊始,我国拥有近360万个自然村,10年后,其数量骤减至270万。换句话来说,90万个自然村在短短几年间就消失殆尽了,这着实让人感到震惊。村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饱含农耕文明的中华大地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村庄仿若一枚枚可供考察探索历史文脉的“活化石”,又像一座座自然形成的“博物馆”,为中华儿女无声地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但这种宁静逐渐被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经济和农村改革所打破,村庄在不经意间消失在人们眼前。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人口减少、村落衰退是必然趋势,但令人妮腕叹息的却是这一结果乃人为的推动而不是自然的进化,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村落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在大刀阔斧的改建中掩埋在山头,消失在林间。一些地方政府的过度介入对此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村庄的过早消亡不仅给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还会成为农村社会和谐安定的隐患。另外,各大房地产商在城市住宅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的奔向农村土地。万科,保利,绿城等房地产巨头都在城市郊区的农村土地上开辟了大量的建设用地,在中国特色的房地产泡沫经济驱动下,快餐式整村改造应运而生,少则两年,多则5年,菜单式的各类型居民小区横空出世,取代了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发展沉淀下来的传统村落。这个快速的过程里,地产商,设计公司,有关部门能考虑的仅仅是容积率,当下流行的建筑立面和适合销售的户型等等。 ..................... 1.2研究的意义 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上来看,其实旧村改造这个工作本身,也就是一个村落经过几年的改造从原来的平房变成楼房的结果,不能代表村落变成了城镇。所谓的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村落地区的城市化。 从空间的角度上来讲,城市化是城市发挥区域的影响作用,辐射周边城乡乃至村落共同发展的过程。城市通过自身的聚集和影响力发挥区域功能,使城市化的内涵更为丰富;使城市功能有机地扩散至周围地区,则扩大了城市化的影响范围。结果就是最先受到这种扩散影响的就是城市边缘地区,形成了过渡阶段的城乡结合部。城市、城乡结合部、村落三个部分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在我们国家,虽然人口和经济都在向城市地区集聚,但肯定这不是城市化发展的全部内容。由于种种的历史因素和现实约束,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现在的重心越来越偏向于村落地区的城市化。这和房地产开发行为有直接关系,城市边缘地区地价相对较低,房价比市区略低但比距离城市较远的乡镇村落要高的多,而且升值快,销售压力小,房地产商能快速的回收成本。这种房地产开发模式和现状催化了城市化发展的节奏和结构。 我们国家政治体制上长期抑制着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机制有待健全。因此在当下,村落城市化,快速的旧村改造也具有填补式的功能和特点。村落城市化是低水平、暂时的过渡产品,是房地产开发模式催化下的产物。势必将来会被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式替代。 ..................... 第2章传统村落建筑人文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而传统村落就是在这样悠久的文明传承中自发形成的,蕴藏着历史的印记,展示了独特的民俗风貌,虽年代久远却仍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古村落,具有很高的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建筑作为其最直观的人文体现,有着其他物质形式无法比拟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其中又以居住建筑为最基本的研究类型,因其出之早现,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建筑类型所不具备的。居住建筑反映了村落居民的文化理念,折射出有关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习俗的文化内涵。在《农村聚落地理》一书中,金其铭教授将我国的村落划分为三大系统,即北方村落系统、南方村落系统、西部村落系统。本章将对这三大村落系统的建筑人文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以便为后续的传统村落建筑人文在旧村改造的应用设计提供理论与精神依据。
2.1北方村落建筑人文 2.1.1北方村落建筑人文的形成 北方村落建筑以汉族地区传统民居为主流,呈现朴实敦厚的建筑风格风貌,其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因素。北方地区属于温带、暖温带的季风气候区,因此四季温度变化明显,冬天较为寒冷。而村落相较于城市,缺乏一定的供暖设施,所以唯有在建筑材料、形式和整体布局上加以设计,以达到抵御严寒的目的。因此,北方村落建筑多采用厚实的砖墙,厚重的屋顶,相对较窄的门窗,规则方正的建筑形式,如东北的村庄的传统民房。而为抵御寒风的侵袭和争取更加充足的日照,建筑朝向一般为坐北朝南。 ............................ 2.2南方村落建筑人文 2.2.1南方村落建筑人文的形成 南方村落建筑与北方村落建筑具有很大的差别,可识别性非常强,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清新,灵秀,充满柔情的韵味。深究其根源,有些影响因素与北方相同,有些却是南方村落所独具的,其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气候因素。南方地区气候炎热且湿润多雨,与北方民居的厚重感相反,南方村落建筑呈现出一种轻巧、单薄且灵活多变的形式。建筑空间也相对自由具有多样性,给人以延伸感和通透感。南方的窗户因不用考虑防寒的因素,所以在设计上更注重美观,多为大面积的带状形式。建筑朝向则多偏南或东南意在炎热之际让海风入室解暑降温。同样为了躲避酷暑,房屋还会适当地增加挑檐的宽度并减小庭院的面积,来达到增大遮阳面积的目的。 (2)地理因素。我国南方多山,地形常呈现高低错落的走向,且水系丰富,道路蜿诞曲折,因此也造就了南方传统村落沿山体等高线方向或依水而建的不规则的零散的布局形式,这种形式或呈现出一种具有安全感和凝聚力的向心模式,或表现为一种具有开阔感和张力的离心模式。因此南方村落建筑的布局虽不尽相同却暗含线索,都是灵活自由的,有些类似于散文那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神韵在其中,透露出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最原始的智慧结晶。 (3)乡土材料因素。南方建筑在采用砖、石的基础上还对木材、戸華、竹子等轻便而强朝的乡土材料加以利用,在颜色上则偏重于白墙、青灰瓦这种清新而通透的风格。 ..........................
第3章现代旧村改造的一般过程与成果......................19 3.1现代旧村改造的一般程序和设计过程...................19 3.1.1开发程序...........................................................19 3.1.2设计过程...........................................................20 3.2现代旧村改造的成果............................................22 3.3现代旧村改造对传统建筑人文的影响..................23 3.3.1对居民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的影响...................23 3.3.2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影响...........................24 3.4现代旧村改造模式的成因....................................25 3.5现代旧村改造模式的发展预想............................26 3.6 本章小结...........................................................27 第4章传统村落建筑人文在旧村改造中的应用.........28 4.1 规划方面..........................................................28 4.2建筑设计方面....................................................29 4.3 景观设计方面...................................................30 4.4 设备设施方面...................................................31 4.5文化建设方面....................................................32 4.6精神文明建设方面............................................33 .................... 第5章工程应用实例
5.1案例一 苏州东山陆巷古村乡村整治项目 5.1.1项目概述 有“太湖第一古村”之称的陆巷古村位于苏州洞庭东山后山的山玛之中,东邻奸綴岭,西峰北箭壶,南对东太湖,北依寒谷山,面积0.74平方公里,在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呈现出温暖、潮湿、降水丰富、四季分明等特征。 这个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古老村庄始建于南宋,是明朝宰相王整的故里,其名称由来有二,一是因村中有六条古巷,二是因王鏊母亲姓陆。陆巷古村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广是其他村落无法比拟的。 1986年,陆巷古村被确定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它成为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2012年,它为满足吴中太湖创5A级景区的要求而进行新一轮的乡村改造。 5.1.2原有村落建筑人文分析 陆巷古村成“一街六巷”的道路骨架,布局舒适且巧妙。一街即连通村口与水港的紫石街,六巷则指分别与紫石街相连的康庄巷、文宁巷、旗杆巷、韩家巷、姜家巷以及固西巷。村内现存三十多幢总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是天然的江南明清建筑博物馆。粉墙、黨瓦、木窗、檐口,这些极富特色的元素使得整个村庄显得古朴而雅致。 现存的古建筑按其功能来分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多是成轴线对称式的封闭型院落,其中遂高堂、惠和堂和粹和堂更是其传统建筑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 结论
本文以建筑人文为主线,阐述了传统文化在旧村改造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传统村落改造应在保护居民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加强对其固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观点,并且对传统村落建筑人文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旧村改造的一般过程与成果展开具体论述,说明现代旧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急性与重要性。 在文章的进一步论述中,结合实例提出了传统村落建筑人文在旧村改造中有关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设备设施设置、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邻里关系构建等方面的优势及应用,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一种更加具有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千村一面”、面目全非的改造模式,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精髓的吸收与利用,最大化还原并优化原住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对家园的自我保护意识,以达到人与自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高度和谐统一的目的。 发展不可逆转,笔者呼吁各单位群体及个人尊重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倡导加大对旧村改造项目中传统建筑人文的详细化设计,缓和跃进式的旧村改造和消亡中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由于文章的侧重点不同,本文没有对保护传统建筑人文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深入论述,在以后的旧村改造研究中,可以在如何使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法规适应并促进传统村落的积极发展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