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代写范文:有关罗伯茨动物小说“驼鹿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实践材料来源
翻译实践材料 The Moose that Knocked at the Door 是罗伯茨动物故事“驼鹿敲门”这篇故事,大约 8300 个单词,为 word 格式的文档,委托方为国防工业出版社。读者受众是 12 到 19 岁的青少年,期望译者能够结合这一阶段读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审美水平和阅读能力,从而达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创造的文学这一目标。翻译工作从 2012 年 10 月开始,到 2013 年 1 月交稿结束。
………….


1.2 翻译实践材料简介
查尔斯•乔治•道格拉斯•罗伯茨于 1860 年 1 月 10 日出生于加拿大的新不伦瑞克省,是著名的诗人和短篇小说家,由于出众的诗歌才华,被授予“爵士”称号,被誉为加拿大“诗歌之父”。罗伯茨一生中写下许多部浪漫小说和二百多篇动物故事,畅销许多国家,成为世界级的经典作品。他笔下的动物世界是一个英雄的世界,里面的主人公不单纯是一个个普通的动物。罗伯茨把他们(她们)赋予了人的灵性,他们(她们)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情感以及不逊于人类的高超智慧,他们英勇果敢、机智灵敏的形象不禁令人相形见绌。同时在罗伯茨描绘的动物世界中充满令人感动不已的母爱之情、友谊之情。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引发人们对自然、人与自然、人类本身的深深思考。罗伯茨的笔触充满诗人的灵秀,用词生动准确,语言贴切,特别是对小说中动物、人物的表情神态的描写,十分生动,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他的写作技巧娴熟,善于进行铺垫,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穿插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能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他凝结在笔下的是对动物的尊重、对美好品质的赞美、对这些并无二致的生命的歌颂!“驼鹿敲门”这篇故事以加拿大寒冷的冬日森林为背景,讲述了善良的卡尔森一家与一头驼鹿之间的故事。天真善良的小女孩阿曼达收留了一头被饿狼追赶的驼鹿,平静地和母亲卡尔森太太等待外出父亲的归来,后来在热心小伙罗斯和驼鹿的帮助下,从狼群手中成功救回父亲。文章表现了动物本能地对人类的信赖,赞扬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描绘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阶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整个翻译实践过程中译前准备阶段十分重要。译者在开始翻译罗伯茨动物故事“驼鹿敲门”之前,首先通过网络对作者罗伯茨生平以及罗伯茨写作特点有了大致了解,并且阅读了大量的平行文本,例如《西顿和罗伯茨笔下的野生动物故事》(张煜译 2011)和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我所熟悉的野生动物》(吴文智 张月娇译)。这两位优秀译者在处理译文的时候,选词准确严谨,既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又展现了原作者笔下世界的原始风貌,十分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阅读优秀译者的译文,学习他们翻译文章时的优点;然后,译者准备了《朗文英文大辞典》和《新世纪汉英大辞典》两本字典;最后,译者制定了具体的翻译进程计划,保证译文能够按时提交。傅雷先生曾说:“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绝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译者开始动笔进行翻译之前,通读了三遍全文,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对文章进行精读,排除生词,开始翻译。
……….


2.2 正式译稿阶段
笔者将正式译稿阶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多次通读全文后,开始精读文章,进行翻译,并随时记下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第二阶段,对译文进行反复校对,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确保译文逻辑通顺,承接自然,表述符合亲少年心理;第三阶段,将译文交给导师,并且将翻译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译文的最终定稿。


2.3 译后总结阶段译
文的翻译质量由导师最终把关。译者通过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反思和回顾,更加清楚翻译过程中每一步都十分重要,做好每个环节,最后的译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此次翻译活动对译者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3.1 翻译理论..........5
3.2 案例分析.......... 5
3.2.1 词义引申.......... 6
3.2.2 词类转换.......... 6
 3.2.3 语态转换.......... 7
3.2.4 长句拆译 ..........8
3.3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8
3.3.1 关于方言的翻译..........8
3.3.2 关于文章专业词汇.......... 9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10


第三章 翻译理论和案例分析


3.1 翻译理论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有学者提出,这一说法没有明确区分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特殊性。茅盾先生给文学翻译所下的定义是:“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从翻译实践的角度看,任何译者,即使他是亦步亦趋紧跟原文的,也不得不对译作的语言做某种程度的修饰、美化或者调整。因为汉语和西方语言在语文习惯和文化背景上存在较大差异,不经过修饰和调整很难让读者读得懂,也很难使得译文达到文学语言所必备的和谐性。20 世纪 90 年代以德语国家为主而兴起的功能主义学派,即翻译目的论,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逐渐受到译界的关注和认可。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目的论的创始人弗米尔认为,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是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克里斯汀娜•诺德在此基础上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
………..


结论


通过本次翻译实践,首先,笔者对青少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成人也有所不同。因此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的青少年文学语言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当在对外国青少年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时刻记住译文的受众,既保证译文的质量,又使译文充满阅读性和教育性。然后,笔者对于翻译技巧的使用,例如词类转换、词义引申、语序转换和长句的处理等,变得更加娴熟,处理起译文更加熟练和从容。第三,译者在翻译罗伯茨动物故事的过程中,被作者诗人般笔触描绘下的动物世界深深吸引,在这个英雄的世界里,动物们机智勇敢却不缺乏可爱率真。他们与残忍的猎人斗智斗勇,与自己的同伴相依为命。笔者被动物无私的母爱,真挚的友情所感动,同时为里面人类与动物互帮互助,友好相处感到高兴。青少年文学作品对于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对于词汇色彩的选择也十分注意。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马丁•路德 1980),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让中国青少年去体会另一个国家文学世界的魅力。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进行青少年文学翻译,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词汇的选择,语言色彩的掌握,句式的斟酌,都需要扎实的真功夫,能够熟练地使用源语言和目的语,这是把青少年文学作品译好的前提条件。第二,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难免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必须戒骄戒躁,沉下心来,仔细推敲。对于译文质量的评价“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陈福康, 1992),所以译者对于译文要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地认真校改。第三,笔者在接触罗伯茨动物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层面还需要不断提高,以后要不断地涉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眼界,加强知识储备。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笔者将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总结每次翻译实践的得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