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兴”——从诗歌与伦理的视域看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导言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具争议又最具魅力的概念之一,历代学者都对“兴”作出了相应的解析。在经学家眼中,"兴”主要是“譬喻”,与“诗言志”的传统有关联。经学家将“兴”与儒家政教相关联,发挥诗的美刺功能,“诗可以兴”,就是通过诗歌的吟诵与学习,发挥其伦理教化功能来塑造有教养的人。诗学传统中的“兴”更多是就创作文论而言,即将“兴”理解为诗文创作的手法。如陆机《文赋》的“以情起兴”,刘總《文心雕龙》中“情往似赠、兴来如答”,钟嵘的“文己尽而意有余”,朱熹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等等,都是从诗论角度对“兴”的论述。 近现代学者对“兴”亦有深入的研究,以顾额刚为代表的“古史辩派”认为“兴”是诗歌的协韵起头,与诗歌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朱自清对顾颜刚之说提出了批评与补充,指出借物起“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诗意不相关的“纯兴诗”,另一种是“兴而带有比意的诗;黄振民着眼于“兴”与“比”的异同,对顾颜刚的说法做了进一步引中,确认“兴”为篇首之“比”,并区分出“无意之兴”作为“有意之兴”的源头;钱钟书结合古今儿歌中的实例,认定古人李仲蒙“触物起情谓之兴”的说法最切近歌诗之理;赵沛霖把《诗经》的研究放在当时的具体背景中研究,其著作《兴的起源——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对《诗经》的“兴象”作了宗教学神话意义上的解释,如鸟的“兴象”与古代的祖先崇拜有关;陈世骧教授针对甲骨文“兴”字中残留的原始表象。 ...................   第一章解“兴”

 

从诗学视域来看,对于“兴”,孔子有纲领性的判断,即“诗可以兴”。“诗”有两种涵义,一指《诗经》,即作为诗歌总集的《诗经》。“诗可以兴”可以说是展现诗歌与“兴”的关系;二指经学化的《诗经》,《诗经》自西汉之后,成为官学,与政治伦理相比附,呈现出与原初诗歌不一样的面貌,与政治伦理化的诗相一致,“诗可以兴”展现的是伦理教化的意蕴。 “诗可以兴”出自于《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于“兴观群怨”的内容有很多讨论。如王夫之说:“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得。”强调“兴观群怨”是“四情”,且有相通之处,总之,在历来的诗论中“兴观群怨”指诗歌对社会的功用。“兴观群怨是周代贵族通过‘诗言志’‘献诗’‘赋诗’'乐诗’以补察其政,抒发情感的主要手段和目的。”不管这四者是否有关联,对于“兴”的讨论总是离不开“诗”。那么何为“兴”呢?   第一节传统“兴”义 一、“兴”与“诗”相关联 “兴”与中国美学的其他范畴一样,是中国传统中独有的概念,叶嘉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例说》中指出:“至于兴之一词,则英文的批判术语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相当的字可以翻译。”不仅如此,中国文论中,“兴”的概念也颇具争议,在浩輸的文论典籍中,“兴”一开始就是文论中的重要概念,特别是与诗论相关联。 .......................   第二节“兴”的另一种解读 —、从“物之位序”说起 万物皆有位序,有开始、展开的过程。中国哲学中有“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的论断。位序相当于时空。古人很早就有了时间与空间意识。时间意识的觉醒表现在对祌秘事物的关注上。“祌的观念是在原始人时间意识觉醒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没有时间观念,没有未来的时间讳度,就没有根本意义上的祌秘的东西。”《系辞传》说:“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知几其神”,对神的不可孫磨,从而转向对未来的不可以把握,都是一种时间意识觉醒的反应,只有对以往事物的认识才有对未来不可知之事物神秘性的猜测。而“时间与空间是宇宙生命的基本形式,时间意识的觉醒必然伴随着空间意识的觉醒。” 时间空间意识的觉醒反应出人们对“位序”的思考。在西方,学者们对时间与空间都有自己不同的论述: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与《自然齊学》中,把时间看作是空间的感性形式,对空间进行了否定;康德认为有两种时间观:一是感性的纯形式,二是在概念的先验演绎中由思想自身的逻辑衍生出来;现象学的代表胡塞尔则将时间看作是一道流:“时间构造的连续是一条变异之变异的持续生产的河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也对“时间性”进行了阐释。中国哲学非常重视事物之序与位,如《易经》将卦交分为三种:“天交”、“人交”、“地炎”,三“交”“在其位谋其政”。各个“交”所处的位置不同,那么呈现的状态也不同,元、贞、利、亨是不同状况的描述。 .................   第二章诗歌领域屮的“兴”...............17 笫一节诗作之“兴” .......................17 一、诗歌之“兴”与语士..................17 一、“兴”与诗情...........................19 二、“兴”与情景交融....................21 第二节诗歌“感兴”之说.................22 一、“感”而“情”起........................23 二、“感”与“兴”通........................24 第三节 感一象一兴.....................26 一、由“感”而生“象” ....................26 一、立“象”而起“兴”.....................27 第三章伦理视域下的“兴”............29 第一节“兴”起伦理之“情”.............29 一、伦理世界兴起之“情”............30 二、"兴”与诗教.........................32 三、“诗言志”与“兴”.....................35 第二节展开伦理之情.................38 一、以“辜情”开始.....................38 二、由“孝”到“仁”.......................39 第三节 由“感”而“兴” .................42 一、“感”弓兴起伦理世界............42 二、比兴思维与“感”..................45 ...........................   第三章伦理视域下的“兴”

 

《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邪焉对其注曰:“此章论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学起于诗也,立身先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以成之也。“兴于诗” 一词反映出“兴”与儒家立身修身的联系。“兴”指向了一个伦理的视域。上章探讨了 “兴”在诗歌领域内以诗情开始,不断展开一个有“情”的诗歌世界;在这一章中主要讨论“兴”在伦理视域下的特点及表现。中国历代文献中普遍出现过这样-种文化现象,即大量引用相关文句开启对下文的论述。人们的视域被引到一个特定领域。在伦理的教化下,这个特定的领域是一个伦理视角展开的视域。这种方式可以用“兴”来概括。 所谓“兴也者,兴此物以及名教之谓也。” “兴”在伦理视域下,是指以具有伦理色彩的情开始,不断“兴起”伦理之情,强化伦理规范,不断扩大伦理世界的范围。“儒学的文化意义是教化”。“四书五经”就是儒家教化的工具。以《诗经》为例,在儒家的文献里,大量引用《诗经》当中的诗句,此时的“诗兴”,不是将人引领进入一个真情的诗歌世界,而是带入到一个伦理的世界,并且在伦理的世界中不断展开自身,此时之“情”灌注了更多社会道德理性的内容。包咸注解“兴于诗”时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也。”本章主要围绕“兴于诗”,在伦理视域下,讨论“兴”起的伦理世界有何特点。在进行教化的过程中,《诗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结论

 

在伦理视域下,“兴”不断兴起伦理之情志,且引领人们走进伦理世界,依据上文的分析,“兴”要在自己开启的世界中不断展开自身。这种展开具体内涵是什么?此节通过对伦理世界屮几个核心概念及其关系的讨论来探讨“兴”起的伦理世界的特点。 “兴”是起情,以“情”开始不断展开,在儒家社会中,“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孝”是处理人与人之间最基础性的道德情感,上章说到了序位的问题,“兴”起的伦理世界中什么处于开始的地位呢?我们以伦理的角度看,发现在重视人伦教化的儒家社会中,“孝”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兴”起的伦理世界首先以“孝情”开始,且这种情具有不断突破自身的界限的特点。 “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物终始”。“孝”在中国文化中及其重要。“中国古代最早也最突出的伦理规范应推‘孝’”,《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儒家社会中,有所谓五伦之说,即夫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实指爱与敬。“爱,便是仁之发,才发出这爱来时,便事事有,第一是爱亲,其次爱兄弟,其次爱亲戚,爱故旧,推而至于仁民,皆仁是从这物事发出来。”在这些伦理关系中,父子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中的主千,“孝”是处理父子关系的一个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