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社会道义责任思维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文献综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伦理学发展欣欣向荣,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大致三个主要方向:一是站在中国的实际问题需要中国的历史文化所沉淀的底蕴来解决的角度,通过研究著作史料史实等而进行的对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发掘;一是完全否定中国存在伦理学一说,只注重对西方伦理思想的引入与分析;一是在中西伦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建构新的、适合现当代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伦理学体系。前两种观点不免有失偏颇。在构建新的伦理学体系过程中,研究传统伦理文化,深挖历史遗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而借鉴国外优秀伦理资源,对于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系统是有益无害的。几十年的发展,学术成果破丰,以道德责任为例,其研究主要涉及道德责任基本原理、道德责任的应用等,在论文方面,有赵文静的《试论责任和责任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10期)、魏安雄的《论主体道德责任》(现代哲学,1999年1期)、吕方的《责任伦理的道德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陆传照的《道德责任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现代哲学,2000年1期)、沈晓阳的《西方伦理学中的责任根据理论探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3期)及《意志自由论与决定论关系辨析》(江汉论坛,2002年10期)、张志伟的《应用伦理学中的责任问题刍议》(湖湘论坛,2003年1期)、毛羽的《凸显“责任”的西方应用伦理学——西方责任伦理述评》(哲学动态,2003年9期)等等,在著作方面,有程东峰的《责任论:关于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徐向东的《自主性,责任和自我》(《哲学门》第四卷(2003年)第一册)以及郭金鸿的《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等; .......................   (一)关于孔子道德责任意识的主要内容 关于传统伦理文化中道德责任的研究数量不多,未形成一部专著,仅在一些论文中可见,如刘天翔的《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责任伦理研究的评述——兼谈孟子的责任伦理及其现实意义》(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张春香的《略论当代中国责任伦理建设》(理论与实践,2006年5期)、张典兵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其现实转换》(前沿,2006年11期)、高月兰的《以“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建构》(伦理学研究,2009年1期)。 其中邓凌的《中国传统儒家责任伦理思想浅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6期)将儒家的道德责任思想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梳理,他认为,在家庭中父亲,子女有各自的家庭责任,做到“父慈子孝”才是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孔子将“孝”与“悌”相连,提升了“悌”作为家庭伦理在调节家庭中各成员关系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做到兄爱弟悌,才有可能做到“长幼有序”,在夫妻关系上,先秦儒家强调“夫义妇贞”,“夫义”包括对妻子的忠诚;而“妇贞”就是指作为妻子有守贞洁的责任等。 对于孔子的道德责任意识的研究,亦无一本专著,仅散见于数量有限的论文之中。以下就几十年来对传统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的道德责任思想的研究作一个简要的评述,文中难免有挂一漏万、观点不妥乃至认识错谬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孔子十分强调道德责任教育。王齐彦通过《试论先秦儒家道德观的内向性》(孔子研究;1989年3期)一文提出,在绵延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中,道德观上的律己、责己是个重要特色,它陶冶的是内向型民族性格。 ............................   一、社会成员关系的角度

 

对于孔子道德责任的第一方面,主要集中讨论的是家庭责任,而家庭责任则又主要集中于“孝”。冯浩菲的《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6期)认为孔子有关责任的一系列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其中,家庭责任论主要集中在“孝悌”方面,就是强调子女对父母、老人及长辈应有的责任心和应尽的责任;主要又分为侍奉父母的态度(“敬”)和侍奉父母的方法(“不违不怨”)。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由家庭而有父母和子女,进而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推而广之则有君臣上下等政治关系,这就是社会。简占东的《试论孔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期)认为,孔子强调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庭的和谐主要依靠子女事其父母“能竭其力”和“敬”。郑杰文的文章《试论孔子的社会治理构想》(东丢论丛,1993年1期)表达出与简占东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强调应尽“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带来的家庭义务,使每一个社会单位结构从内部趋于稳定,而后再强调其社会义务。伍晓明的《重读“孝悌为仁之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期)指出,孝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一个作为能够承担责任的伦理主体的我对他人的无可推卸的伦理责任;伍晓明通过“人”与“我”的关系,通过我与作为父母的这一特殊他人的特殊关系来阐释“孝”,说明孝要求我在对于父母的根本性尊敬之中,负起我对他们的责任,这是我对我的第一他人的责任和我对他人的第一责任。 ..................   (一)以“礼”为基础的角度 孔子的道德责任思想有多个基础,其中一个即是“礼”。陈伯生在《儒家生存观简析(续)》(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4期)指出,孔子以“礼”规定人的社会责任,沟通人际感情,中和人际矛盾;“礼之用,和为贵”,礼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又起着规定责任和交往感情的作用;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敬妇和,兄良弟佛,朋友有信,这里的“慈”与“孝”,“仁”与“忠”,“敬”与“和”,“良”与“涕”与“信”是矛盾双方感情的投射,是责任与义务的相互承担,其总的归向是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刘昆笛在《诠释与重构———试析何晏以儒家伦理解读道家本体思维的理论向度》(《江淮论坛》2008年第6期)中亦指出,“君君、臣臣”的大礼,也就是君主必须依照固有的礼制践履自己的职责,大臣应当恪守职分,为国家分忧,君主与臣下都必须“先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 而《孔子的礼法思想》(吕家林,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期)一文认为孔子所提出的冠礼是对成年男子的责任教育,婚礼是使该女子真正明确自己责任的关键;成人并非只是生理年龄,而是借助二十岁这个年龄标志,使他必须明白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责任和义务;婚礼是使女子明白,她的责任就是无条件服从夫家,并且要死心踏地地为夫家奉献自己的全部生命,这一点不免有所局限性。 .....................   三、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的内涵...............................24 (一)个体与群体的道德责任.......................................24 1、个体的道德责任........................................................24 2、群体的道德责任........................................................27 (二)“成仁”、“取义”——道德责任的冲突与选择.......30 四、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的特点...............................32 (一)将道德责任意识的确立放在首位.........................32 (二)将个体道德修养作为道德责任意识培养的起点...32 (三)“重视道德责任意识的教育........................................33 (四)提倡主体积极地承担道德责任............................34 (五)“无违”、“笃信好学,守死善道”...........................34 (六)道德责任意识的修养准则...................................35 ..................

 

五、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的现代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培养公民的道德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孔子有关道德责任的思想可以为当今道德责任人格的培养,以及公民在家庭生活中、社会公共生活中、职业活动中如何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提供一个参照。

 

(一)对培养公民道德责任人格的启示 所谓道德责任人格,是指在长期道德实践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负责任的道德品格,表现为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责任情感,以及积极主动的道德行为①。孔子的社会道德责任思想,包括人性思想、个体的道德责任、群体的道德责任三个主体部分。孔子所确定的道德责任人格实质上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四个层次。四个层次是逐级升华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具体的道德责任要求,只有前一个层次达到之后方能上升到下一个层次。当代社会道德责任人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学习道德责任知识开始,依次是培养道德责任情感、确立道德责任信仰、自觉道德责任意识和实践道德责任行为,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责任要求是检验道德责任人格确立与否的根本标准。 道德责任人格主体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形式来完成某种社会客观要求,在积极意义上,高尚的、理想的责任人格对社会关系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都有比较大促进作用。道德责任人格能够保证群体责任和个体责任的顺利实现,能为他人和个体带来现实利益,主体也在其责任的实现过程中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   结束语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其思想具有重要的伦理学价值。要了解中国的传统伦理,要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不能不了解孔子及其道德责任思想。历史是最好的见证。孔子及其道德责任思想能够经历二千多年的筛选而终究流传不衰,足见它在中国伦理学史上的重要价值。 孔子的思想是“百家争鸣”时期的一支奇葩,其内涵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其中以道德伦理方面较为突出。孔子的道德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进步的意义,就是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要深入地了解我国两千年的伦理思想史,就必须了解孔子的伦理思想,如果对其缺乏了解,要更好地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这是不可能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伦理思想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现实价值。 本文选取的研究角度为“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在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研究方面,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数的领域还值得进一步深入。例如对孔子关于何谓责任、道德责任等,一般人都未对此作出具体的梳理,未整理出孔子关于“责任”的明确阐述,除此之外,对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以及二者的结合点亦未加以阐释等。因此,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值得开发与研究。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的基础。“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关于人性的第一个论断。在其看来,人性原始是基本相近的,而现实中人性的千差万别则是因为“人性不稳定”所造成的。基于此,才会有一系列的道德责任规范、要求存在的必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