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本与文本对话
文本(t e xt),是一个外来词,西方语言中,te xt是日常语言中的普通词汇,也是文学批评的常用术语。上世纪80年代以后,t ex t这个概念翻译为“文本”进入中国。但关于“文本”概念的界定,各家莫衷一是。而在西方,不同的批评理论家那里也有各自不同的定义,新批评理论将文本视为语言表层结构,符号理论认为它是超越语言的符号体系,而后结构主义那里文本已演变成为“互文本”或“文本间性”,也就是“互文性”,因为文本不是自足的,只是一个基础和框架,需要读者继续填补、建构,或者永远处在与别的文本互文的联系之中。 互文意味着此在文本与前在文本之间存在着可征实的文字,术语或不可征实的精神意念上的多样联系,它是理解文本意义必然涉及的因素。“互文性”理论正是“对话理论”的某种变体。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因历史不断,对话便永远绵延在其中。《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其文本的言语或直白或隐晦地承载着他人的话语,亦即《文心雕龙》文本里共存着多种文本、多种声音,诸如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学的,以及经书、史书和神话传说中的,等等。 刘勰就是因为熔炼于浩瀚的历史文本当中,或引其话语,或评其人事,将他人话语用于自己的创作中,脱口而出,使得《文心雕龙》成为一种超级文本。刘勰就是通过对与其有关的文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多种历史文本的引用、吸收转化,使《文心雕龙》与其他文本产生互文,成为了一个色彩斑斓、变动不居的轴画。 .................... 第一节引用 古人作文,更是喜欢将前人留下的文辞和典故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把经典文本作为指导文学创作的典范,用前人流传下来的言论、事迹作为行文时的材料,用以表达情志,从而实现援古证今的作用。引经据典是中国人作文的一大特点,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历来被称之为“事类”、“用事”等等。自现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界普遍采用中国现代修辞学奠基人陈望道先生的说法,以“引用”称呼之。在《文心雕龙》中,最有力的体现就是引用文辞和引用典故。 一、引用文辞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尤其重视“五经”文本,强调“文源五经”的思想。在《宗经》篇,刘勰就说明了文章必须宗法经书这一主旨。因为经书是起源于邃古,绵延久远,传下来的经孔子编订而成的《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六经”中的《乐经》是乐谱,经秦火失传,刘勰故此不论),是人们作文时的典范,应该向经书学习。“宗经”思想贯穿《文心雕龙》整个文本当中,刘勰对“五经”文本兼收并蓄,对其文辞引用大量存在,刘勰通过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方式,将他人言论纳入自己的创作中。 (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是说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直接引用前人文本中的文辞。而在他所引用的文辞中,尤其对“五经”中的文辞引用颇多,这里主要根据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黄霖的《文心雕龙汇评》,王运熙、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以及《增订文心雕龙校注》等校注版本,对刘勰直接引用五经文辞作一个简要的梳 理 , 以直观的感受到,《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一篇均为相对独立的专题论述,有各自的论述主旨;篇中都包含着许多理论命题和观点。 ....................
第二章主体与客体对话............................23 第一节道文统一........................................23 一、道沿圣以垂文....................................24 二、圣因文而明道....................................27 第二节心物交感........................................29 一、情以物兴,心随物宛转........................30 二、物以情观,物与心徘徊........................32 第三节神与物游........................................34 一、作者的创作想象.................................34 二、读者的阅读想象.................................38 第三章主体与主体对话.............................40 第一节依经立义........................................40 一、作者与作者对话................................41 二、读者与作者对话................................42 第二节寻觅知音.......................................44 一、创作时的对话...................................44 二、阅读时的对话...................................46 ........................
第三章主体与主体对话
人的一切行为、思想、话语等,无不与他人的行为、思想、话语在“相遇”中得以真正实现。我理解他人,也希望他人能理解我。因此,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构成了真正的生命存在,在艺术活动中亦然,作者也要与作者、读者进行对话。对话就是要把自我(思想)显露给他人,实现与他人、一个与己不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从实质上看,是一种二元的关系结构,它是这二元之间沟通、交流、生产等建设性的关系。 在艺术活动中,参与文学活动的作者和读者,他们在自己的言说背景下分别用自己的理解续写对文学的阐释,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每个时代必须根据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从历史上流传的文本,因为这中文本是整个传统的一个部分,而每个时代又对这整个传统有一种现实的兴趣,并试图在这传统中对自己进行理解。”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和解释就是传统和当下、历史和现实、解释者和被解释者的对话——融合过程。从《文心雕龙》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强调创作要从古人那效法,与古人(圣人)进行交流,即征圣宗经,依经立义,实际上也包含了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在解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期待达到沟通的效果,能够相互交流,实则寻觅知音,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两者都体现了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对话的阐释活动。
第一节依经立义 “依经立义”作为一种意义生成方式,就是一种阐释。后经刘勰简化,即指著述论文,言行皆要合乎经典之义。它以“经”或“经典”为依托,以“义”为核心,“借事明义”,成为一种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范式。 ................. 结语
在西方对话理论思想的推动下,国内掀起了研究西方重要理论家及其对话思想的浪潮,近年来某些学者开始注意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对话思想,如杨矗先生就主张把对话诗学扩容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跨文化、通古今的普遍模式。认为“对话”不必只巴赫金,是可以完全另起炉灶,进行一个新的建构。因此,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及文论的特性,指出中国诗学中所富含的对话思想和理论。 我国古代文论中,虽无对话理论之术语,却富含对话理论之思想,刘勰的《文心雕龙》即是典型的代表。从《文心雕龙》文本出发,“宗经”、“征圣”建构了文本间互文、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知音”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原道”、“感物”成就了心与物的主客体对话。本文就是受杨矗先生《对话诗学》的启发,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性,来分析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蕴含的对话思想和理论。 《文心雕龙》的对话理论的丰富性,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所蕴含的对话思想。“天人合一”、心物交感等颇具生命模式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使得中国式的对话发生,具有和谐统一、交互感应等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所蕴含的对话思想和理论,应该不仅只是表现在文本层面,也不仅仅在于主客体,主体间的对话思想和理论。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这里只是对刘勰的对话理论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很多地方论述也不够深入。所以,刘勰的对话理论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