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马克思哲学思维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引言

 

我们站在新的世纪,回首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冯友兰就是上世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学界对冯先生思想的影响力以及他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中国哲学因有冯友兰才被西方人了解。 冯先生又不单纯是一位思想者,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论在民族危亡之际,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的学术活动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可以说是冯友兰先生一生学术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的著作体现出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恰如宋志明等指出的:“冯友兰既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专家,又是一位爱国老人。” 纵观其一生的学术思想历程,他的思想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曲折多变。具体言之,早期他创立唯心主义的新理学备受赞扬的同时,也不免被动的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时他又积极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努力改造思想,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准备于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尽管先生在那急剧变化的年代受到颇多责难。晚年他突破教条思想的束缚,结合实践的发展变化,真正从精髓上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重新整理完成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新编》不仅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真实的体现了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融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一)境内外研究现状 1.境外研究概括 由于冯友兰的早期部分著作在海外出版发行,哲学著作也被列为国外了解中国哲学的书目,在国(境)外学术界中不乏有研究者对冯友兰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殷鼎的《冯友兰》,中国台湾台北大学哲学系杜保瑞的《冯友兰对中国形而上学的论辩的方法论解析》,马远程(MichelC.Masson)的《冯友兰论中国哲学传统》,刘述先《平心论冯友兰》等,其中台湾成功大学唐亦男肯定了冯先生晚年不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解。但总的看来,由于诸多原因,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对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涉猎不多,且多从批判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海外学者没能对冯先生的处境同情的理解,所以也很难做到深入的研究。 2.国内研究概括 冯友兰一波三折的学术历程,使他成为极具争议的思想家。所以学界对他的思想从多视角、多维度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专著、论文不胜枚举。这其中,蔡仲德的《冯友兰研究》是对冯氏思想综合研究的代表之一,该著作就冯友兰的人生价值观、形上学与新理学体系中历史观的合理因素及方法论等展开研究,阐述了冯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与发展。金春峰在其《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中也对冯友兰的学术思想展开综合分析与研究,该书展示了冯先生曲折复杂的哲学历程,作者以时间先后顺序把他的学术思想分为五个阶段,对每个时期的哲学思想给予一定的述评。宋志明、梅良勇编著的《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对冯友兰的社会和学术活动从历史角度进行了研究。 ......................   一、被动受影响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冯友兰主要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新理学”等著作,唯心主义是冯友兰哲学立场中的主导思想,理在事先是此时期冯友兰倡导的哲学观的核心。但是这个时候冯友兰也的确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换言之,他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某些倾向。当然,这种倾向与当时社会掀起的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新文化运动是密不可分的。此外,撇开这些环境不说,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倾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20世纪初,恰值启蒙与救亡并存,人们迫切寻求解决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掀起了反对传统、倡导西方文化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作为西学的一部分被引进。冯友兰的学术生命恰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冯友兰的思想中不可不免的或多或少的会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是冯友兰学术活动的大的哲学前提。20世纪初,在新旧文化激荡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在百家争鸣、学说繁杂的思想中脱颖而出,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来到中国,“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就开始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倾向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魅力使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开始改变,他不仅从经济制度、社会组织等方面来认识社会发展,还指出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承认历史是发展的,思想随时代而变化。而且冯友兰主张有客观的历史与人写的历史,认为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是“释古”,用“共相”去分析东西文化的不同,这些不能不说冯友兰具有隐约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因素。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冯友兰具体的表现了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倾向。 1.唯物史观思想对冯友兰的影响 首先,强调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哲学的根据。冯友兰在这一时期明确把经济状况作为研究某时代哲学的出发点,认为经济制度、社会组织等物质因素决定着哲学的发展。 冯友兰提出,以汉为界把中国哲学的发展分为子学与经学两个时代。冯先生根据哲学派别的数量多少与哲学研究的范围广度,把子学时代定为春秋战国至汉初诸子百家争鸣这一阶段。冯友兰说子学时代哲学繁荣是缘于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的解放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①而胡适则认为思想纷繁是因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动乱,民众的生活困苦,此种形势下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思想各异的事情。很明显,冯友兰不同于胡适那样,仅仅认为社会表面的形势的变化是导致思想变动的原因,而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方面寻找哲学变化的原因,划分哲学史分期。并且,冯先生从具体的经济制度入手分析子学。 ...........................   二.主动学习接受阶段——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 .....................20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过程 .......................................20 (二)《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2 1.“抽象继承法”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23 2.对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视.............................................................27 3.辩证法思想的体现....................................................................29 4.实践论与知行合一.....................................................................31 三.高度融合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35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性自主的抉择 ...................................35 (二)深度觉解唯物史观 .............................................................37 1.生产方式与历史发展...............................................................37 2.时代与哲学..............................................................................39 (三)对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认识 .....................................41 1.发展的观点..............................................................................41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理在事中”.....................43 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仇”与“和”.................................45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体现 .......................................................47 四.结语: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评析...........................51 (一)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因素 .........................51 (二)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学术性及其启示 ..........52 ..........................

 

三.高度融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新中国成立前的冯友兰只是被动的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而建国后特殊的政治环境、理论权威又模糊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认识。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冯友兰才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研究,以实践为标准,不依傍别人,实事求是的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用自己所认识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研究,《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与《三松堂自序》集中反映了这样的学术研究。这一学术研究不仅有他对哲学自主理性的思考,而且体现着冯先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融合于自己的哲学,反映了一位非马克思主义者心中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方面,他用唯物史观分析了时代与哲学的关系,认为哲学必然随着历史发展而有不同内容。强调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历史进步的原因,并拓展了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坚持阶级的观点与民族的观点相结合。另一方面,冯友兰坚持了自己所理解的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等唯物辩证法范畴分析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评价的着眼点是看其超过前人之处,体现了非主流的看法。并且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诠释为“理在事中”。同时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提出“仇必仇到底”与“仇必和而解”的两种理解。这些都有力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已经内化于冯友兰的哲学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思想中的融合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性自主的抉择 就像人们熟悉的那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张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人们在思想上开始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的哲学,而且更是建设的哲学”①。 ..........................   四、结语: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评析

 

方克立在《全面评价冯友兰》中曾说,对冯友兰一生的哲学道路、学术成就是非得失的认识,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全面评价。显然,这也包含对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评价。笔者将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展开评析。

 

(一)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因素 纵观冯先生的学术生命历程,他的一生“可以说跟马克思主义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对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冯友兰的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一,强烈的爱国情感。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是冯先生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接受的前提,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说,无论哪一个党,只要把中国治理好,自己都支持、拥护。其实冯先生著作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射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已经超过了党派与主义之争。他在学生时代怀着对民族文化的关切去美国留学,更是为了全民族抗战、国家的太平创作了“贞元六书”,爱国主义精神在他的学术之路伊始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社会大变革变面前,冯先生紧跟时代步伐,一九四八年担心“中美一旦断绝交通”而回到中国,这也就否定了国外有些人对他的指责即为了“吃共产党的饭”。晚年的冯先生又视旧邦新命为己任,《中国哲学史新编》使先生对国家与民族的真挚情感得以最终展现。 其二,学术研究上的某种契合。张岱年先生曾说,像冯友兰这样自成一家的哲学家,能实现如此深刻自觉地转向马克思主义,这是有思想基础的,比如在新理学体系中就存在转向唯物主义的契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