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农业科技硕士论文5篇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3
本文是一篇农业科技论文,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尤其是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科技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农业科技硕士论文篇一

  第一章农业用地变化研究背景及进展   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区域分异研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开始,对土地的影响和改变一直持续到现在。早在几千到一万多年以前,人类已经对生物圈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Ruddiman, 200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影响的范围和强度逐渐增加(Turner et al., 1990,Grimm et al.,2000)。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明显加快,以获取人类所需自然资源为目标的土地利用活动造成了 土地覆被变化(DeFriesea/., 2004; Foley et al, 2005),改变了 地球系统的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并在局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相应的生态过程和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生境破碎化加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Vitousek, 1994; Gornitz et al., 1997; Carlson & Arthur, 2000;Islam & Weil, 2000; Crist et al., 2000; Weber et al., 2001)。人为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LUCC)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引起全球变化的关键要素(Tilman er a/.,2001 ; Pechony & Shindell,2010)。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提出“Land Use and Land Cover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 1999 年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提出“Land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以推动全世界对 LUCC 进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Turner 过 a/.,1995; Lambin et al., 1999)。2005 年,IGBP和IHDP再次为新时期的土地利用拟定了新的报告“Global Land Project",该报告强调要对土地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驱动机制、利用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决策(Ojima过a/., 2005)。 随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和局部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成为当前的热点(Lambin & Geist, 2001 ; Moran, 2003; Diazz et al., 2011)。大量研究认为,人口增长、政策调控、经济驱动(葛全胜等,2003;刘纪远等,2003;郭杰等,2009)、建设占用(严岩等,2005)等往往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发现,由于政策、人口、经济、地形条件等的差异,驱动机制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蒙吉军和严汾,2009)和阶段性差异(吴业等,2007)。但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驱动力的研究大多侧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全球变化影响和响应(Turner,1997; Dale, 1997),以及时间动态的分析(Dietzel过al., 2005; Deng et al., 2009),对区域生态过程的空间差异性,各种驱动机制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相对作用强度如何变化,景观自然背景(如地形条件、可达性等)如何影响驱动机制等,总体上研究较少,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在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景观格局可能对应于多样化的景观组成结构(Redman, 1999),在拓展空间、可达性、景观阻力等方面对景观过程中景观流的方向、速率、强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景观动态有一定的差异性(Forman,1995; Verburg et al., 2004; Munroe et al., 2005)。部分学者已注意到区域差异及地方性分异研究是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任务(李晓兵等,2004;龚建周和夏北成,2007; Dubovyke?al,2011)。   1.2农业用地保护研究的迫切性 农业用地作为土地资源中的精华,是土地利用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刘淼等,2007),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要素类型。农业用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必需的食物保障,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陈丽等,2006; Milne & Bennett,2007),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稳定的保障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张健和濮励杰,2008)。在我国现阶段,农业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类型,农业用地的变化与流向反映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加之农业用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对不同区域的农业用地变化研究一直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地概况 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去南京183公里;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全市总面积为4787.61平方公里(市区165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8.1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8%,水面面积为15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4%。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气温,1月平均气温在2.8°C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C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无锡市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48毫米。雨季较长,主要集中在夏季。 全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湿润地区。无锡市区日照时数2019.4小时。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风、连阴雨、干旱、寒潮、冰雹和大风等。由于受太湖水体和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复杂地形等的影响,局部地区小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具有南北农业皆宜的特点,作物种类繁多。   第三章 无锡市土地利用结构…………………17 3.1农业用地减少热点定位 …………………18 3.2无锡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19 3.3无锡市农业用地减少热点…………………21 第四章 无锡市农业用地变化驱动机制…………………23 4.1 驱动因子…………………25 4.2农业用地变化…………………26 4.3不同时期驱动因子构成变化…………………29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31   结论   本文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分3个时段对1995—2010年无锡市的不同区位农业用地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小,各区位减少速率有所不同,无锡市区农业用地减少最快,其次江阴市,宜兴市明显慢于前二者;农业用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部分转化为水体,且转化为建设用地的比例随时间推移存在增加趋势;该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总体上表现为农业用地的占用和建设用地的扩张。 (2)区内农业减少热点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主要城市及乡镇周围,但不同时期其分布状况不同,总体上经历了较分散、相对集中、更加分散3个阶段,且在不同时期,热点集中分布的区位有所不同。 (3)回归分析表明,可达性因子是影响区域农业用地减少的最显著的驱动因子;在第一阶段,到主要道路的距离和到主要聚落的距离对农业用地减少的影响程度较高,而随着研究区城市化的发展,到次要道路的距离对农业用地减少的影响逐渐增加。经济因子和社会人口因子对农业用地减少影响强烈,但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区位差异。无锡市区、江阴市、宜兴市3个地区各个时间段农业用地减少都受到自然环境因子持续影响,但作用强度较小。 (4)比较3个时期研究区农业用地减少热点驱动因子的相对作用强度发现,江阴市主导因子由综合影响转为社会人口经济为主,无锡市区由经济和可达性因子为主导转为社会人口经济为主导因子,宜兴市由自然地理因子和可达性因子转为可达性、经济因子为主导。总体上,对农业用地数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景观因子逐渐由交通可达性、地形要素等自然地理要素逐渐演变为单位面积工业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经济、社会要素。经济、社会要素随景观发育其对农业用地规模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则逐渐减弱。  

优秀农业科技硕士论文篇二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抗寒性研究重要意义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是人们以生存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黄淮麦区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战略区域,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 45%,产量占全国小麦的 48%,低温冷害是限制此区域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冬春季节常有极端天气出现,严重影响着小麦生产。黄淮麦区是我国冬小麦霜冻害的高发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黄淮麦区发生频率达 45%,黄淮腹地的商丘市甚至高达 60%(冯玉香 1999)。2004 年早春黄淮地区发生大面积霜冻害,受冻冬小麦面积达到 333 万 hm2(李茂松 2005)。霜冻害近 50 年来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春性化趋势,解放初以强冬性品种为主(以蚂蚱麦、碧码 1 号为代表),20 世纪 60 年代以冬性品种为主(以内乡 5 号、阿勃等为代表),70 年代由冬性向弱冬性转变(以丰产 3 号、郑引 1 号、矮丰 3 号等为代表),80 年代被弱冬性品种取代(以豫麦 2 号、西安 8 号、徐州 21、陕 7859、小偃 6 号等为代表),90 年代广泛种植弱冬偏春性品种(以鲁麦 14、陕 229、豫麦 18、豫麦 21 等为代表),近年更进一步广泛种植偏春性品种(以小偃 22、郑麦 9023、周麦 18 等为代表)。这种春性化的趋势增加了冻害发生的几率。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小麦适应和抵御低温逆境的机理,分析揭示小麦抗寒的遗传规律,为小麦抗寒种质创新及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小麦冻害主要有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越冬期是冬小麦低温锻炼的时期,此阶段如果遭遇寒潮降温导致小麦部分叶片冻死,冻害严重时会出现死蘖死苗。冬季冻害对不同小麦品种生产危害不同,冬性品种较轻、春性品种较重。 春季冻害常指倒春寒,此阶段是小麦起身拔节期,是幼穗分化的关键时期,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如果此时遭遇严重倒春寒,会导致小麦幼穗分化停止、结实率下降,受害小麦减产 10%~30%,重者达 50%以上(王延训2008;王树刚 2011)。2000 年以来黄淮麦区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中旬几乎每年都有 6~10℃大幅降温天气出现,一般持续 2~5 d,有时气温甚至降到 0 ℃以下,对小麦幼穗生长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品种冬季抗寒性及春季抗寒性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1.2 植物抗寒生理特性 抗寒性是植物对低温寒冷环境长期适应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抗寒性属于可诱发多基因控制,通过在在低温或短日照诱导后才会启动各个抗寒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抗寒应答反应,产生一些调控反应物质,改变组织内环境来适应低温。抗寒性强的植物不一定抗寒基因表达较多,在长期低温时耐寒性较差,所以抗寒力的形成必须要经过一定温度、一定时间诱导后。这种低温诱导抗寒性的过程即为抗寒锻炼,是植物对低温的一种适应过程。   1.2.1 细胞膜系统稳定性与抗寒性 生物膜作为隔离植物细胞内外环境的屏障,是维持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的枢纽,各种逆境对细胞的影响首先作用于质膜。低温逆境胁迫下,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植物细胞伤亡(简令成 1965)。胞外结冰引起的细胞脱水会导致质膜膜相的变化,质膜的脂双层结构重组从而变成无序不定形状态,质膜相变温度与幼苗的致死温度一致(Singh 1980;Singh 1982)。遇到寒害时,质膜的主动运输系统受到损伤,质膜质子泵Mg2+-ATPase 活性降低,严重冻害时,外渗的离子和糖不能再返回到细胞内,胞外间隙溶质浓度较高进一步引起胞内水外流,使细胞进一步受到脱水伤害,引起质膜由脂双层结构转变向六角形 II 晶体相,其它细胞器结构与功能也受到破坏(简令成 1982;简令成 1983;戴金平 1991;王红 1999)。低温影响质膜物理状态的变化是膜脂和膜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膜蛋白产生构型变化,或膜蛋白在膜上分布位置迁移或从膜上脱离,导致原位酶活性降低或失活(邱全胜 1999)。低温胁迫能使质膜膜相由液晶态转变为凝胶态,使质膜中酶活性降低,膜系统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膜流动性改变通透性增家,从而引起细胞生理反应出现异常(刘祖祺 1994)。   第二章 播期对冬小麦抗寒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播期是影响小麦越冬抗寒性的重要因素,小麦能否形成壮苗安全越冬,气候生态条件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关于播期对小麦冬季抗寒性的研究,国内外栽培学者有大量调查研究(金善宝 1996;于振文 2003),对指导小麦生产起到重要作用。适期播种使小麦幼苗处于最佳温、光、水分条件,达到冬前培育壮苗的目的(谭飞泉 2009)。晚播对小麦冬前叶龄、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都有影响(张金帮 2006)。关于播期对越冬期至返青期小麦抗寒生理的影响,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本试验以 12 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播期种植,测定越冬期最低温度时及返青期各品种生理指标,结合田间调查研究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越冬期最冷时期及越冬后的品种抗寒性,同时研究播期对不同小麦品种越冬后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品种特性,确定不同品种的适宜播期,为抗寒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一定依据。   第三章拔节期不同阶段抗寒生理研究........................................................25 3.1 材料与方法................................................................................................................ 25 3.1.1 材料来源与种植 ................................................................................................. 25 3.1.2 试验方法 ............................................................................................................. 25 3.1.2.1 实验设计....................................................................................................... 25 3.1.2.2 测定方法....................................................................................................... 26 3.2 结果与分析................................................................................................................ 26 3.2.1 各品种品种幼苗习性之间关系 .............................. 26 3.2.2 拔节期各品种生理指标变化 ............................................................. 27  3.2.3 拔节期自然降温下各品种冻害情况 ................................................................. 31 3.2.4 各品种拔节期幼穗分化差异 ............................................................................. 27 3.2.5 药隔期人工低温处理对不同品种的影响 ......................................................... 31 3.2.5.1低温胁迫处理对品种影响................................... 31 3.2.5.2对各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32 3.3 讨论与小结................................................................................. 33 第四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34   结论   1. 越冬期:冬性品种各生理指标表现较好,抗冻性最好;半冬性淮麦 20、皖麦 38及西农 979 抗冻性略差于冬性品种;弱春性郑麦 9023、小偃 22 及半冬性周麦 18 个生理指标表现较差,冻害较严重。返青期:各品种抗寒性均减弱,冬性烟农 19 抗寒性略差于冬性陕 229 及半冬性淮麦 20、皖麦 38;弱春性品种抗寒性最差;半冬性郑麦 366 和陕麦 139 抗寒性减弱明显,抗寒性较差。 2. 播期对不同小麦品种越冬期及返青期抗寒性影响不同。越冬期半冬性周麦 18 和弱春性品种的抗寒性随着播期推迟而增强,冬性品种在第一、二播期抗寒性较好,其它半冬性品种在第二、三播期抗寒性较好。 3. 随着播期推后,各品种小花分化期至药隔期持续时间变短,全生育期变短。弱春性品种及半冬性济麦 22、郑麦 366 返青起身较快,但拔节后期发育较慢,尤其是药隔期持续时间较长。冬性烟农 19 返青起身慢,拔节后期发育较快。 4.随播期推后,各品种株高降低,穗下节下降幅度较大,穗颈长在第三播期开始有部分下降,穗长在第三、四播期下降明显。单株成穗数下降明显,和第一播期相比,分别下降了 3.5,6.4,8.3 个;千粒重下降也较为明显,和第一播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2g,1.6g,2.8g。 5.越冬期:冬性陕 229、半冬性皖麦 38 和淮麦 20 的抗冻性最好,弱春性小偃 22最差,其余半冬性品种中,西农 979、陕麦 139、郑麦 366 抗冻性优于周麦 18、小偃 22。拔节期:陕 229、皖麦 38、淮麦 20、西农 979 各抗寒生理指标表现较好,生产中抗倒春寒能力较强;郑麦 366、陕麦 139 在拔节期遇到低温时 SOD 活性较低,生产中抗倒春寒能力差,推测 SOD 活性可能可以作为小麦抗倒春寒的鉴定指标;小偃 22 在药隔期前后Pro 含量最高,周麦 18 在雌雄分化期自然降温后 Pro 含量较高,拔节期抗寒性好于郑麦366、陕麦 139。冬小麦品种春季抗寒性与冬季抗冻性表现不一致,小麦越冬期抗寒性和拔节期抗寒性的生理机理存在差异,春季抗寒性可能是在各生理调节物质的协同调控下进行的。  

优秀农业科技硕士论文篇三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占第一位,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常年播种面积在2635万公顷左右,年产量为 1.39亿吨左右,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赵久然-2005)。玉米是传统食品,素有“软黄金”之美称,其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玉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热量和脂肪都高于面粉、大米。玉米还可生产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白酒等。玉米同时也是生产奶、肉、蛋等畜产品重要的饲料来源,是公认的“饲料之王”(钱方-1999)。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膳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人均畜产品的消费量将成倍增长,在我国目前70%以上的玉米被用作饲料,预计到2020年,饲料玉米将占总需求的89.5%(伶屏亚-1995)。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加工成各种变性淀粉,广泛应用在食品、纺织、造纸、医药、化工、冶金等行业中。玉米在医药上用途广泛。 《本草纲目》上说它有“调中开胃”的功效;《本草推陈》则称“煎服有利尿之功”;古药书《滇南本草》上记载玉米须利尿消肿,清热通淋。现代医药用玉米淀粉作培养基可生产青霉素、链霉素、葡萄糖、麻醉剂、消毒剂等药品。玉米作为粮食、饲料和经济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将日益增加,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发展玉米生产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玉米单产、改善品质、挖掘品种最大生产潜力,成为当前玉米生产的首要任务,预计到2030年玉米单产至少要增加30%一40%左右(岳德荣-2006),当前提高玉米产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群体效应。二是提高单株产量,争取在较低密度下取得群体最高产量(薛珠政-1999)。我们一般采用第一种方式,这样在玉米生产上提高单产,就要采用中晚熟高产品种、增施肥料、提高密度,然而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进,也带来倒伏、小穗、空秆、秃尖、贪青晚熟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叫“三高”综台症,造成玉米产量不高不稳、质量偏低(周风兰-1998)。随着玉米高肥、高密度植种模式的建立,玉米通风、透光不良,空秆、倒伏严重等因素严重制约了高产、高效技术路线的实施,阻碍着玉米主产区高产、稳产和机械化收获的进程(孙世贤-1989)。玉米倒伏后,破坏了玉米群体结构使叶片的光合效率降低,打乱了叶片在空间的正常分布秩序,从而影响叶片向果穗输送光合产物,造成玉米籽粒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王文颇-1998)。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含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一类有机物质,能够有效的促进或抑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应用,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控制植物生育,充分利用植物的有利潜能,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挖掘作物增产潜力,使良种、化控、栽培技术溶为一体,形成新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玉米通过施用适量调控剂达到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增强等作用。施用玉米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株高、对植株穗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增强玉米后期抗倒性起着积极作用。当年,许多玉米种子公司都在经营一个叫玉22的品种,由于该品种出现大面积倒伏,涉及赔偿问题,导致长城种业公司倒闭,北京奥瑞金公司和襄樊正大公司也遭受了重创。实际生产实践中,先玉335因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先玉335是先锋公司选育的耐密玉米品种,其耐旱、高产的特点吸引广大百姓种植,但如遇大风及降雨等天气原因,由于先玉335植株较细,倒伏成了其最大的弱点。为了缓解存在的问题,先玉335在种子销售过程中推广配套栽培技术,提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实现了抗倒伏、增产量的效果。辽宁的玉米品种以高杆大穗型为主,其存在植株高,水分大,不宜密植,品质差等缺点。由于植株高,遇风、雨水较多天气易出现倒伏,导致减产。在较高的种植密度条件下有效控制植株高度、防止倒伏的发生成为实现高产的关键。   第二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时间效果研究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试验的品种:本项研究以辽宁省农科院玉米所选育的三个玉米品种为试材:P1(辽单526):株高356厘米,穗位189厘米,叶片数22-23片,抗病性强,种植密度为2800株,其缺点为植株偏高,大风、强降雨天气条件下容易出现倒伏。P2(辽单145):株高336厘米,穗位136厘米,叶片数23-24片,抗病性强,种植密度为3000株,其缺点为根系不发达,易倒伏。P3(辽单527):株高347厘米,穗位140厘米,叶片数20片,抗病性强,种植密度为3000株,加大密度后易倒伏。试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 5 个(用 B 表示):B0(对照)、B1(金得乐)、B2(吨田宝)、B3(乙烯利)、B4(康丰利)、B5(康 美)。   2.1.2 试验设计 品种种植密度均为 4000 株/亩;调节剂施用时间采用 3 个处理: A1(6 叶)、A2(9 叶)、A3(12 叶);浓度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厂家推荐的浓度标准。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小区行长 5m,10 行区,行距 0.6m,小区面积 30 m2,共计 162 个小区,总面积为 4860m2,折合 7.3 亩。田间管理同大田水平。   第三章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量效果研究 ..................... 19 3.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9 3.1.1 供试材料 .....................................................19 3.1.2 试验设计 .....................................................19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9 3.2 结果与分析 .......................................................20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量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20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23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量对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4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浓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6 3.2.5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时间对产量的影响 .......................28 3.3 小结 .............................................................30 3.3.1 辽单 526......................................................30 3.3.2 辽单 145......................................................31 3.3.3 辽单 527......................................................31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32   结论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了辽单 526 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12 展叶期,乙烯利处理下,辽单 526 穗位叶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达到了最高值。和对照相比,喷施吨田宝、乙烯利和康丰利降低了辽单 526 株高和穗位。康丰利处理下,辽单 526 株高和穗位最低。喷施金得乐、吨田宝、乙烯利和康丰利增加了辽单 526 茎粗,缩短其茎基部节间长度。其中在 9 展叶期,喷施康丰利辽单 526 茎粗最粗。在 9 展叶期,喷施乙烯利辽单 526 节间长最短。测产结果表明,在 9 展叶期喷施康美,可以显著地提高辽单 526 产量,增产达 15.5%。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了辽单 145 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6 展叶期和 9 展叶期,康丰利处理下,辽单 145 叶面积指数和穗位叶光合速率分别达到了最高值。和对照相比,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了辽单 145 株高和穗位。其中在 9-12 展叶期,喷施金得乐增加了辽单145 茎粗,缩短其茎基部节间长度。 测产结果表明,在 6 展叶期喷施康美,可以显著地提高辽单145 产量,增产达 15.5%。喷施除乙烯利外的 4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了辽单 527 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6 展叶期,金得乐处理下,辽单 527 穗位叶光合速率达到了最高值。喷施除康美外 4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了辽单 527 叶面积指数。12 展叶期,乙烯利处理下,辽单 527 叶面积指数达到了最高值。和对照相比,喷施除康美外的 4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了辽单 527 株高和穗位。喷施康美增加了辽单 527茎粗,缩短其茎基部节间长度。测产结果表明,在 6 展叶期喷施金得乐控剂,可以显著地提高辽单 527 产量,增产达 16.6%。 随着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量的增加,辽单 526 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喷施25ml/亩的康丰利和 20ml/亩的康美,辽单 526 穗位叶光合速率达到了最高值。辽单 526 的叶面积指数随康丰利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除康美外的 4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辽单 526 株高和穗位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吨田宝处理下,辽单 526 茎基部节间长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测产结果表明,喷施 20ml/亩的康美,可以显著地提高辽单 526 产量,增产达 13.9%。喷施 5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了辽单 145 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在康丰利和康美处理下,穗位叶光合速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量的增加,辽单 145 叶面积指数先增大后减小。在除康美外的 4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辽单 145 株高和穗位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乙烯利和康丰利处理下,辽单 145 茎粗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茎基部节间长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测产结果表明,喷施 35ml/亩的康美,可以显著地提高辽单 145 产量,增产达 21.0%。

 

优秀农业科技硕士论文篇四

  第一章食品安全与法律监管概述   食品安全与法律监管两者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健全的法律监管制度是社会稳定,公民生命健康的基本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监管不力必然导致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良好的监管制度也需要国家行政权的有力实施。因此,本章就从行政法理论上对食品安全与法律监管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指明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1.1食品安全与法律监管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愈来愈受到国际关注,近年来,我国频发食品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法律监管制度的严重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不断制定相关的各种法律条文,而最当务之急的就是制定合理的法律监管制度模式。   1.1.1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相关概念介绍 食品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频繁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热议。从2003年就开始的"金华火腿"事件,到"瘦肉精"事件,再到"三鹿奶粉"事件,直到前段时间出现的"甘肃平凉牛奶亚銷酸中毒"事件,无一不骇人听闻。 (1) 食品与食品安全按照《食品卫生法》的定义,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food safety)的定义有各种不同说法,根据国家标准(GB/T 28001)给出的解释是指食品"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我国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具体说来,"食品安全是指提供人类食用的各种食品,在其生产、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烹饪、食用等各个环节必须符合饮食卫生标准,保证各种食品所含营养和能量安全进入人体,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 (2) 监管与食品安全监管监管,或称管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监视管理或监督管理。在法理上的定义为,指政府行政机构依据法律授权,通过制定规章、设定许可、监督检査、行政处罚和行政裁决等行政处理行为,对社会经济个体的行为实施的直接控制。食品安全监管,是指"政府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食品的生产、经营及其相关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要确保食品在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能安全顺利,监管主体就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障。在现今社会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是不可或缺的,监管主体必须挺身而出,承担起自身的职能,为公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1.1.2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2011年2月8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严字当头"。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与公众所期望的以及与发达国家的状况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复杂。在整个社会各地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各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进行专项整治,我国并出台各种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例如2011年10月5円修订的《国家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以及卫生部4月25 F1发布《关于做好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的通知》。   第二章TBT协议与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式改革经验分析   2.1 TBT协议概述 TBT协议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to Trade)的简称。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是在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同名协议的基础上修改和补充的。主要条款有:总则、技术法规和标准、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信息和援助、机构、磋商和争端解决、最后条款。TBT协议还包括三个附件:附件一是《本协议下的术语及其定义》;附件二是《技术专家小组》;附件三是《关于制定、采用和实施标准的良好行为规范》。   2.1.1 TBT协议制定的背景及框架   (1) TBT协议制定的背景 TBT协议是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呼唤更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由于法规、标准的差异形成贸易壁皇。1947年GATT'第20跳的一般例外和第21条的安全例外以及东京回合2的《标准守则》。而最具决定性的是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了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进行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新一轮谈判,及"乌拉圭回合":'谈判,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在货物方面、服务方面、与有关知识产权方面、完善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都有极大的突破。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式之现状........................ 21-25      3.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式现状 .......................21      3.2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不足 .......................21-25          3.2.1 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制度缺陷 .......................21-23          3.2.2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缺陷....................... 23-25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式之重构....................... 25-30      4.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之探索 .......................25-26          4.1.1 立法规定之完善....................... 25-26          4.1.2 中央与地方改革之经验 .......................26      4.2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式之构建....................... 26-30          4.2.1 健全监管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 26-27          4.2.2 构建双层行政执法责任机制 .......................27-28          4.2.3 建立完备的问责制度 .......................28          4.2.4 监管主体权力分配科学 .......................28-30   结论   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毋庸置疑,也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对各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这一情形,各国纷纷应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构建,我国顺应趋势,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应对,对食品安全执法机制和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论文从TBT协议出发,从国际形势來具体实施相应的举措。 TBT协议的确立,为国际食品安全的保障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也为我国在在此方面做出了示范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关注程度较高,很多都制定出了比较完备制度体系,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不管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划分都还相对欠缺,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国家政府部门当然是首当其冲,而且还需要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严格自律,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  

优秀农业科技硕士论文篇五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食品是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也水涨船高。同时,伴随着生产的发展,食品也花样翻新,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安全食品的出现,很多不安全食品导致了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例如:人造鸡蛋,人造面条,地沟油问题,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食品问题成为目前公众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如何防范、减少和掌控这样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就成为各监管部门必须要解决的头等安全大事。可是由于食品安全的监管链条比较长,相关的监管的部门以及对象也多,监管信息在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存在得比较分散,导致了信息不合整以及资源浪费,不仅不利于预测食品对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更不利于对付和快速处置群体性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检测,不仅在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和产品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不断发展的科研和生产技术,对于食品分析检测的要求:在样品数量、分析周期、分析项目和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标准”,现有的手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今天的实验室发展要求。因此,一个基于 LIMS 的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就应运而生。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负责质量监管,农业,卫生,商业,食品,工艺,轻工,商业,进口和出口等行业的主管部门,及其下设的食品检验和测试实验室。从 2000年开始,“科技部多项资金的启动下,卫生部门逐步完善食品监控体系,在食品的产地,配送中心和食品批发市场等地建立了食品检测研究所及站点,并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相关专职技术和管理人员”。但是各个研究所和站点所使用的检验检测信息系统却并不相同,这样使得所用的数据库内容检验方法和相关信息管理方式都不一样,审批手续也大有不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化,对具有 LIMS 功能的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不如国外明确和迫切,但随着 LIMS 系统的发展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在各个站点和机构应用和实施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 LIMS 设计开发的,随着 LIMS 在功能模式等方面强大该系统的卓越性也会凸显而出。LIMS 是自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作为第一代的系统,是为实验室专门量身定做一套软件,并不能通用,很有局限性,技术上、功能上、软件的升级和维护都不够完善,无法更换导致了无法满足变化的需求。“第二代是 1982年出现的,它用到了 T/S(终端/服务器)结构而且是作为商品化的软件出现的,特点是:基本满足用户的需求,初步满足实验室一些变化的需求”=;功能方面、软件升级和维护也相对容易了,使得软件的寿命也随之变长。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随着软件的用户化,本文摘自无忧论文网,无忧论文网专业提供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留学生论文格式参考,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相关的大量的用户化的工作需要 IT 专业人员进行添加和修改相关程序,这也给LIMS 系统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三代 LIMS 的出现,1998 年基于C/S 结构的商品软件不需要用户编写程序即可运行系统。这套系统只要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设置就可以正式运行,可以完成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操作,该系统的未来将广泛使用网络即三层架构或更先进的理念更容易得在广域网和 Internet 上应用,做到数据共享和网络连结,可以实现用户在任何可上网的地点即可使用 LIMS 系统,并支持无线用户,使得系统更加的及时和便捷。   第 2 章 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   2.1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 LIMS 系统进行开发的,系统的设计思想以及主要结构(包括模块和子系统)都是以 LIMS 主要功能为蓝本,首先要对 LIMS 系统的结构和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2.1.1 LIMS 系统的概述 LIMS(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它可完成和实验室相关的很多功能,包括管理和收集数据及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形成报告等功能,它是将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LIMS系统主要应用于局域网络当中,根据实验室的整体环境而特意设计的,将采集信号相关的设备、用于数据通信的软件、以及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高效整合成为一个专门的系统。“将实验室作为设计的核心,把实验室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设备、标准物质的标准溶液、化学剂、标准方法库、书籍资料、相关文档、科技研发、项目管理等因素进行结合”。通过将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思想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组合为一个全方面的、比较规范的管理体系结构,给数据自动采集、快速的分布、信息资源的共享、无纸化报告的实现以及质保体系成功实施、严格控制成本、人员多方面考核、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它也同实验室、车间、质管部门以及用户相连接的高效信息平台,同时使用数理统计技术,协助职能部门发现及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2.1.2 LIMS 体系结构 目前有 C/S 和 B/S 两种:“C/S架构是双层架构,即Client/Server,即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它的客户端可以有一个或者是多个程序运行在电脑上”,在服务器端,第一个类型是数据库服务器端,客户端通过连接数据库从而实现对服务器端数据的访问;第二个类型是Socket服务器端,也就是服务器端的程序要用Socket同客户端的程序通信。   第3章 系统应用环境及相关开发工具........................... 23-32      3.1 系统应用环境 ...........................23      3.2 POWERBUILDER概述........................... 23-26          3.2.1 Power Builder 新功能 ...........................23-25          3.2.2 Power Builder........................... 25-26      3.3 ORACLE9I 概述 ...........................26-32  第4章 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32-52      4.1 系统的设计........................... 32-40          4.1.1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32-37          4.1.2 数据库设计........................... 37-40      4.2 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40-52          4.2.1 准备工作 ...........................40-41          4.2.2 登陆模块的实现........................... 41-44          4.2.3 主窗口的实现 ...........................44-46          4.2.4 系统业务核心模块的实现 ...........................46-48          4.2.5 系统其它功能模块的实现 ...........................48-51          4.2.6 日志管理 ...........................51-52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2-53      5.1 全文总结........................... 52  5.2 系统的展望........................... 52-53   结论   为了满足对食品检测业务的规范化的需求,本文提出了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全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1.概述了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提出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目的。 2.概述了 LIMS 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并对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以及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了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论述了它的功能特性。 3.通过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最终实现了食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并简述了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实现过程,并论述了该系统的卓越性,完整性,易维护性,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更新,操作也比较简单方便。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