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硕士论文范文5篇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3
文章来源:www.dxlws.com
本文是一篇代写论文,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有新的发现,有自己的创新点。创新需要以积极的精神、平和的心态,去寻找与常规不相符合的偏差以及有矛盾和异常的结果。(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代写论文,供大家参考。
代写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已提上了议事日程,政府财政政策与财政支出结构应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政府职能也应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要支付大量的费用,而这些费用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来提供;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制度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也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产品的供给。
1.1.2 研究意义
在经济的长期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率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经济增长率一、两个百分点的差异,经过长期的积累后,也会使经济绩效发生极大差异。而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财政支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基础,也反映了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财政支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财政支出有多大的范围?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多大为适宜?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经常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尚无统一的、确定性结论,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自 20 世纪以来,财政分权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近二十年来也适应了这一世界潮流,对财政体制进行了财政分权的改革,特别是 1994 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巨大。
自实行分税制以来,国家财政收入有逐渐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的态势,地方政府的收入约束受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必须在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上做出调整,以满足辖区内各地区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充分发挥地方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河北省政府职能也由什么都管、什么都做的大政府,逐渐向为市场经济服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在财政支出结构变动上便是政府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由1995 年的 31.02%下降到 2008 年的 22.71%,科教文卫支出比重有所下降,由 1995 年的 30.36%下降到 2008 年的 27.97%,行政管理支出比重不断提高,由 1995 年的 24.43%增至 2008 年的 31.23%,其它支出比重有所提高,由 1995 年的 14.1%增至 2008 年的 17.95%。总的来看,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行政管理支出和其它支出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财政支出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河北省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财政支出有增有减,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依据是什么?这急需从理论和实证上给以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河北省政府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入手,具体分析河北省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找到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成因,从而为如何优化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实证的依据,最后提出优化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目的是使河北省经济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由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差异、变量选取的区别、研究范围与研究时段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迥然各异。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1.2.1 国外研究现状
Landau(1983)研究了 115 个国家人均 GDP 与政府消费支出占 GDP 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是负相关的。Kormendi(1985)研究了 1950~1977 年 47 个国家的实际 GDP 与政府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例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出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Ram(1986)在其经典研究中利用 115 个国家的平行数据对财政支出的增长效应作了相关的计量分析,发现在政府财政支出占 GDP 一定比例条件下,提高财政支出增长率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但超过这一比例,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第 2 章 财政支出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2.1 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分类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进行有计划的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以满足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国家各方面活动的资金需要,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服务。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2.1.1 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以及各类支出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简单来说,财政支出结构是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表明财政支出的基本内容和其中各类支出的相对重要性,因此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支出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财政支出结构反作用于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反映一个时期的政策倾向和变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以及功能财政的组合状况,并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对经济增长能产生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而失调的财政支出结构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财政支出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结构。
第3章 河北省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36-47
3.1 河北省财政支出及其结构现状.................. 36-44
3.1.1 河北省财政支出现状 ..................36-38
3.1.2 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38-44
3.2 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44-46
3.3 本章小结.................. 46-47
第4章 河北省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47-60
4.1 河北省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 47-56
4.1.1 理论模型 ..................47-48
4.1.2 模型的设定与数据的选取 ..................48-50
4.1.3 模型的回归与检验 ..................50-53
4.1.4 回归结果的分析.................. 53-56
4.2 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成因.................. 56-59
4.3 本章小结.................. 59-60
第5章 优化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 60-71
5.1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原则、指导思想.................. 60-63
5.1.1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原则.................................... 60
5.1.2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 60-61
5.1.3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61-63
5.2 优化财政支出职能结构的对策.................. 63-68
5.3 优化财政支出性质结构的对策.................. 68-70
5.4 本章小结.................. 70-71
结论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尚无统一的、确定性结论。自 20 世纪以来,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我国在近二十年来也适应了这一世界潮流,对财政体制进行了财政分权的改革,特别是 1994 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巨大。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主要研究分税制改革以来,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河北省政府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入手,具体分析河北省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找到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成因,从而为如何优化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实证的依据,最后提出优化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目的是使河北省经济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是:
(1)从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来看,在显著性水平a=0.05 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且统计上显著;科教文卫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是统计上不显著;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统计上不显著;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统计上不显著;其它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且统计上显著。
(2)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管了不该由政府承担或政府管不好的事。主要是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度,所进行的调控范围和力度过大,超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对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市场机制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应由政府管的事政府没有管或者没有很好地管起来。
(3)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从财政的职能结构来看,河北省财政各项支出之间及其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经济建设支出的内容很杂,涉及范围较广泛,其中包含了一些低效率的项目,政府安排经济建设支出,应与弥补市场失灵相联系,主要对公共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农业进行投资,这样才能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需要支出仍然不足,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加,大量挤占公共支出资金;社会保障支出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必要支出,但是河北省的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社会保障支出规模过小而且支出项目不统一,社会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经制约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4)本文从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和性质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优化河北省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目的是使河北省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限于笔者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本论文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对模型及其数据的处理上,由于数学基础较弱,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数据来源全部来自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口径或者统计方法的变化可能导致数据本身存在误差,引起结论的不准确。这些只能留待以后继续学习与探索,望能在今后的不断努力中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 欧阳志刚.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验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5):24-26
2 余可 .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82-8
3 Kormendi, Meguire.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Journal of Montary Economics, 1985, (2):141-164
4 Aschauer D.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 23(2):177-200
5 Barro R.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103-125
6 Easterly, W., S. Rebelo.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417-458
7 Bairam. Level of Aggregation, Variable Elasticity and Wagner’s Law. Economics Letters,1995, 48:341-344
8 Shantayanan Devarajan, Vinaya Swaroop, Heng-fu Zou.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ublicExpenditur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Montary Economics, 1996,37(2):313-344
9 Jonas Agell, Thomas Lindh, Henry Ohlsson. Growth and Public Sector:A Reply.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9, 15(2):359-366
10 郭庆旺 , 吕冰洋 , 张德勇 .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5-12
代写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1章绪论
?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自2004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发布以来,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依法行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2010年8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受到来自多层次、立体式的监督和制约。税收执法是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依法治税的重任。税收法治的核心功能是“控权”,即要求税收行政执法工作必须有效控制权力滥用,切实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才能实现法治的根本目的。在2001年全国税务系统依法治税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党组科学、系统地概括了新时期依法治税思想的理论内涵,并提出了“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指导方针,其中强调指出,“重在治内”关键在于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其实质就是要严格约束税收执法权力的运用,确保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性,从而在源头上遏制执法随意性,有效防范执法风险。
近10年,税务系统按照“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初步实现了税收法制基本完备,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监督严密有力,执法保障明显改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的全新目标。但是,随着依法行政、依法治税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纳税人维权意识不断觉醒,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面临的税收执法风险增多。2004年全国税务系统共立案488件,处分干部681人,其中涉及厅局级干部2人,处级33人,科级188人,一般干部及其他人员458人,移送司法机关刑事处理87人。2005年,全国税务系统立案435件,给予党纪政纪处理677人,涉及厅局级干部5人,处级30人。2006年,全国税务系统立案347件,给予417人党纪政纪处分。从近两年全国税务系统的情况看,税收复议、诉讼案件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案件的复杂性与社会关注成度都明显上升。如何正确行使税收行政执法权,维护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保护征纳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引发社会问题和矛盾,已成为新形势下税收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税收执法风险的概念及其范围的界定入手,通过调查分析和实践总结对黑龙江省税收执法风险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加强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提出健全和完善现有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监督机制的措施及建议。2研究意义研究税收执法风险的重要意义在于保障税收执法有一个安全的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税收执法战斗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水平,维护税法的刚性。研究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税是依法行政在税收工作领域的具体表现。推进依法治税就是将法治要求步步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具体环节,使税务机关的所有行政行为都纳入法治的轨道,受到法治原则的规范和约束。在这种形势下,潜在的税收执法风险演变为现实法律责任的机率在不断增大,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2.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己进入攻坚阶段,税收作为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和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涉及各方利益调整,关系到改革发展大局稳定。同时,随着依法治税的推进,政务公开力度的加大,税法知识的普及以及纳税人维权意识的增强,为纳税人知悉、参与和监督税收工作提供了条件,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也逐渐加大。全面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助于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提升纳税人的遵从度和满意度;有助于减少各类涉税争议,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3.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促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管理是税收工作的基础,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税收执法风险的大小,二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即:管理水平越高,管理漏洞越小,执法风险也越小;反之,执法风险也就越大。随着依法治税的逐步深入,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己成为税收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不断提高税收行政执法的规范性能够促进税收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提高税收管理工作水平。
4.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对权力进行规范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建设现代法治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税务机关的执法手段和执法水平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规范税收行政执法可以确保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有助于防止权力滥用,化解税务干部的执法风险;有助于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能力,树立良好的税务部门形象,提升税务部门的执法公信力,保证税收事业的健康发展。
黑龙江省作为经济较为落后的边疆省份,税收执法风险因经济发展环境、人员素质、征管体制机制等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黑龙江省税收执法风险的研究对于明确把握我省税收执法风险状况,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黑龙江省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对策又具有普遍性,对该问题的研究对于完善税收征管水平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2章黑龙江省税收执法风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税收执法风险的相关理论基础
字典中对风险一词解释为:“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遇到破坏或损失的危险”,它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损失或不确定性”。可见,风险包括“可能带来损失”和“不确定性”两个基本要素。由此,风险可以被定义为一切有可能对某一主体为实现其目标而带来非正面影响的因素。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指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在依法行使刘一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的情况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执法不当或执法错误而损害了国家利益或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的不良后果。它包括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判断失误的风险以及征管对象和环境因素造成税务人员受到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但是当前针对税收执法风险内涵及其范围界定上存在一定误区,将实际征管中由政府承担的税收收入风险、由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的税收执法风险、由纳税人承担的纳税风险三者的概念混淆起来,全部纳入税收执法风险的研究范畴。税收执法风险是税收风险体系中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在研究中要区别看待,既不能将税收执法风险单独隔离出来,又不能将三者完全混淆。因为三者之间既存在内在联系也有区别,可能由于一种风险要素的变动引起其它风险的联动。比如税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税收职能,必然承担着一定的税收收入风险。虽然税务机关同时承担着一定的税收收入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但在这两个不同的风险类别中税务部门承担着不同的风险责任。一个是引起的税收收入下降或流失的风险,在这个风险中税务机关不承担具体的风险责任;另一个是税收执法风险,在这个风险中税务机关必须承担由于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引发的行政或法律责任风险。同时两种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由于税收执法不当可能会导致税收收入的下降和流失,所以说研究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表面上看是通过完善税收征管机制,减少税务机关或税务执法人员免受行政和法律责任追究的风险,其根本在于通过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强化税源监督管理、提高纳税遵从度从而降低税收收入下降或流失的税收收入风险。
第3章 黑龙江省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分析.................... 32-39
3.1 税收执法风险的环境因素................... 32-34
3.1.1 宏观经济的影响................... 32-33
3.1.2 地方政府利益悖论................... 33-34
3.1.3 行政协作不力................... 34
3.2 税收执法风险的体制因素................... 34-36
3.2.1 法律制度不完善................... 34-35
3.2.2 监督管理不到位................... 35-36
3.3 税收执法风险的执法人员因素................... 36-38
3.4 本章小结................... 38-39
第4章 黑龙江省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对策................... 39-48
4.1 完善税收法律制度................... 39-40
4.2 加强税收执法的组织管理................... 40-42
4.3 加强税收执法队伍建设................... 42-43
4.3.1 加强教育培训 ...................42
4.3.2 优化激励机制................... 42-43
4.4 完善税收监督制约机制................... 43-44
4.4.1 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43
4.4.2 加强行政复议审理................... 43-44
4.5 完善社会化风险防范体系................... 44-45
4.5.1 强化纳税服务................... 44
4.5.2 健全协税护税网络................... 44-45
4.6 构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平台................... 45-47
4.7 本章小结................... 47-48
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依法治国的稳步推进,我国税收事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税收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纳税人对税务部门要求更加严格,税收执法行为时刻受到多方的监督和制约,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执法风险。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公共管理学的有关理论以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方法,对我省税收执法风险现状进行了分析,查找出了税收执法风险的原因,提出了税收执法风险防范的对策和建议,并对某市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综合平台的试点工程进行了介绍和总结,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我省税收执法现状的调查,按照税收执法活动环节,梳理税收执法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关键在于消除其产生的根源,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影响、地方政府干预、行政协作不力等外部环境因素、税收征管的体制机制因素、执法人员自身因素产生。因此,税务部门要从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加强税收执法的组织管理、加强税收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税收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社会化风险防范体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
2.总结推广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平台试点运行成果,把规范执法和防范风险工作与税收一线工作实际需求相结合、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与提高综合管理质量和效率相结合、与标准化纳税服务工作相结合、与信息化管税相结合,有效规避执法风险。
总之,税务人员执法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风险管理工作也要从一时的、相对分散的行为,发展为过程标准化、操作规程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管理活动,最终形成以事前、事中监控为重点的执法风险管理机制,促进整体税收执法水平的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初旺.税收征管执法风险与监管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谢锋、张惠政、王雨,化解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相关建议,税务研究,2008,第3期
3郭业光,当前我国税收执法风险分析,税务研究,2008,第5期
4李汉文,自议税收风险的定义及危害,税务研究,2008,第8期
5韩松、姜学动、卢松臣、刘柯群,有效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措施和建议,税务研究,2008,第8期
6刘钧,风险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国家税务总局,新征管法学习读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9许善达张伟沈建阳,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
10国家税务总局,税务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工作手册,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代写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绪 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8%的速度向小康社会逐步迈进。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4万2千多亿美元居世界排名第三,预计2009年将达到5万5千亿美元,并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各地区从经济增长中享受到的成果是不同的。2007年,江苏人均GDP达到33928元,排名全国第5位,年增长速度为15.75%;河南的人均GDP为16012元,全国排名17,年增长速度为6.11%。总量和增长速度两方面的差距,使得地区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目前衡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程度的变异指数(CV)己经接近0.7,与越南和泰国差异水平相仿,甚至高过同为大国的印度。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也积极运用多种手段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经济在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目标、以及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国家中观规划的本质均是要求缩小日渐扩大的地区间发展差距,保证全国所有地区人民享有趋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各级政府的种种举措和努力从形式上看多种多样,但从资金运用看,政府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中的作用实际上是财政支出对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作用,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最后的落脚点和归宿还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直接相关,进而影响着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财政支出谈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规模越来越大,更加侧重对落后地区的支出和倾斜。2007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含税收返还)达到16723.29亿元,相当于,1994年2672.35亿元的6.26倍。转移支付规模约为同年GDP的6.7%,约有一半以上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大部分投向了中部和西部地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能否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这不仅是一个有意义的理论问题,而且极富现实意义。人们普遍认同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是缩小地区差距的一项重要财政政策工具;但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的方法是否科学,转移支付内部的各个分项比重是否恰当,当前的转移支付能否在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上发挥较好的作用,关于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可以加以说明。有存在就意味着合理这样一句俚语,财政转移支付的确存在于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但它的存在是否就意味着它是公平、科学、有效呢?相信没有人会简单地做出判断。因此,转移支付对于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这一问题亟待探讨。
本文拟从财政转移支付角度研究地区差距,考察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探讨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缩小我国地区差距的可能性。考虑到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时间并不长久,通过本文分析研究美国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希望借鉴美国的经验来为缩小我国地区差距和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供借鉴。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Baumol(1986)收集整理了16 个工业化国家1870 到1978 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并采用计量回归的研究方法,认为自1870 年以来,区域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Barro 和Sala-I-Martin(1991)年选择美国48 个相邻州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个人收入和州的产出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设定报酬递减很缓慢的前提条件下,各州的经济发展存在收敛。这个结果与新古典模型的预测一致。Barro (1996)选择了100 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其 1960-1990 年间的人均 GDP指标进行分析,认为在控制地区特质差异后,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收敛现象,并且认为人均GDP 的增长率与最初的人力资本负相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政府广泛干预地区经济发展,为落后地区提供人员培训和基础设施,为这些地区吸引生产性投资。La Fuente 和 Vives(1995)采用估计地区生产函数的研究方法,得出欧盟的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对西班牙受援地区的产出具有较小但显著效应的结论。Garcia-Mila 和Marimon (1996)同样以西班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西班牙中央政府和欧盟于 20 世纪80 年代对西班牙17 个地区的转移拨款,通过比较转移拨款项目前后这些地区的经济绩效,发现转移拨款无助于刺激私人投资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他们认为理论上转移支付应该是有效的,但是研究结果却截然相反,通过比较这些地区拨款前后的经济绩效,认为这些转移支付政策对刺激落后地区的私人投资或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无效。。研究中未能发现显著的政策效果的原因可能有:第一,拨款主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劳动市场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的观测期内还难以观察到政策效果;第二,拨款数目不够大,对经济的影响太小以致观察不到政策效果;第三,虽然缺乏充分的证据,但是资金是否都用在了最具生产性的方面并不清楚;第四,在观察期内西班牙政治、经济政策多变,对观察转移拨款的政策效果造成了困难;第五,数据来自于官方,官僚作风可能会对有关数据的可靠性产生影响。最后,他们认为项目效果不显著的另一种解释是转移拨款政策本身注定是失败的:有一些我们未能理解和察觉的因素在主导着不同地区的经济绩效,在未能充分理解各地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前提下,我们不能期望政府的干预会产生预期的效果。
第二章 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分析
2.1 地区经济差异的度量
度量地区经济差异是一项繁杂而艰巨的工程,没有一种静态指标能够充分考虑得很周全,需要综合最大最小值比、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综合观察。
2.1.1.1 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Maximum to Minimum Ratio, MMR)
MMR 是样本组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计算方法为MMR=max(yi)/min(yi), 其中yi表示需要衡量的样本值,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指地区人均GDP 或者地区人均财政收支,i=1,2,…,N 表示样本组中第i 个地区。MMR 指数计算方法简单且数据直观,便于理解。但是当MMR 数值较大时,存在解释力度不强的缺点。当MMR 接近1 的时候,可以得出样本组内差异很小,但是无法提供更加详尽的组内信息。
第三章 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差距....................... 29-37
3.1 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29-31
3.1.1 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与内涵...................... 29
3.1.2 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与形式...................... 29-31
3.2 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原因 ......................31-34
3.2.1 财力平衡...................... 31-32
3.2.2 公平促进效率............................................ 32-33
3.2.3 外部性 33-34
3.3 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34-37
第四章 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增长......................37-44
4.1 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理论...................... 37-39
4.2 数据与回归变量...................... 39-40
4.3 实证检验分析与结论 ......................40-44
4.3.1 我国经济增长方程的估计...................... 40-42
4.3.2 美国经济增长方程的估计 ......................42-44
第五章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分析 ......................44-49
5.1 确定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应该考虑......................44-45
5.2 现状分析...................... 45-47
5.2.1 回归模型的构建及数据选取...................... 45
5.2.2 实证分析 ......................45-47
5.3 我国转移支付未显著缩小地区差距的原因...................... 47-49
结论
考虑公共服务水平因素时,各地区人均中小学生人数系数估计值为负值且显著,说明人均负担学生越多的地区,实际所得到的转移支付额却越少,显然在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时对中小学生因素的考虑是显失公平原则的,人均负担学生数较多的地区,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越大,反而得到的转移支付越少;各地区的卫生机构数和公路里程密度估计参数值大小不显著,说明实践中分配转移支付资金时,并未充分考虑这两项因素。考虑自然因素时,各地区的人口系数估计参数值大小不显著,表示我国的转移支付与人口因素呈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人口往相对发达地区集聚,而落后地区人口稀少,因而获得较多的人均转移支付;各地区的面积系数估计参数值大小相对显著,表示我国的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各地区辖区面积因素。
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和中央财政状况不佳的局限 ,自1994 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由“分税制”改为“因素法”以来,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的推出,旨在在建立一种科学、规范、合理的政府间财政分配体制,不可否认地解决地了区间存在的横向财政不平衡问题,支持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实现我国地区间财政均等化目标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美国相比较而言,我国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显著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我们认为有下述原因:
第一,我国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缺乏科学依据和合理的标准;许多补助分配缺乏科学根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中央对地方的拨款投向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直接导致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得不到显示。在财力转移上,关于财力转移的测算办法和计算公式仍亟待改进和完善。
第二,维持既得利益。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有基数法来确定,只能增不能减。基数法中包含了过去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在逐年滚动的过程中,不合理因素继续扩大。税收返还采用“基数法”,以 1993 年为基数对所有地区给予返还。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地区间财力分配不均不仅没有触动,不具有调节地区间不平衡的功能。实际上,由于对“税收返还”的依赖,转移支付体系总体上仍然具有很强的回归性,富裕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额不断增加。体制补助按1993 年实际上解数,并核定一个递增率每年递增上解,均衡作用也不强。
参考文献
【1】Baumol, W.J., Productivity Growth, Convergence and Welfar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 1986: 161-173.
【2】Barro, R.J., and Sala-i-Martin, X., “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andRegions.” BrookingsonEconomic Activity, 1991,(l):107-182.
【3】Barro, R.J., “Determinationsof economic growth: across-countryempirical study”, NBERWorking Paper, No.5698, 1996.
【4】Feldstein,M., “Wealth neutralityand local choice in Public edueation.”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March 1975. Flatters, F.,V.Henderson and P.Mieszkowski. “Public Goods, Efficiency ,andRegional Fiscal Equalization” Journal of Public,Economics,1,1974.
【5】Brennan,G.,and J. Pincus., “AMinimalist Modelof Federal Grants.” Mimeo,1994.
【6】Cashin,Paul. Sahay,Ratna.,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in India,Finance andDevelopment,1996.
【7】Sinn, H.W., Germany’s Economic Unification An Assessment After Ten Year[J].NBERWorking Paper No. 758,2000.
【8】Oates,W.E.Lump-sum intergovermental grantshave price effect[J]. In Mieszkowski &Oakland(Eds.), 1972 (2).
【9】Wildasin, D.E.,Urban Public Finance.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86.
【10】Zou, Heng-fu. Taxs, Federal Grants, Loca1 Public Spending, and Growth[J]. Journal of UrbanEconomics,1996, (39):303-317.
代写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1.基础教育服务的经济分析
1.1基础教育服务属性和供给机制分析
一切社会物品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而不同的消费品受益范围是不同的,其属性和供给机制也是不同的,基础教育服务也是如此。根据产品在消费中的不同性质,可将全部社会物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私人产品是由市场配置提供的,其效用可以在消费者个人之间进行分割,其特征为:
1、排他胜,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产品的权利,并能够将他人排除在外;
2、竞争性,指消费者必须付费才能取得该产品的消费权,并随着消费私人产品的人数的增加,其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
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其效用不可分割性(即为全社会成员所共享,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千部分)决定了它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1、受益的非排他性指无法排除一部分人不付费就可以消费,并从消费中得到好处;2、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指某个人对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消费不能排斥妨碍或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的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消费的非排他性决定了它难以通过市场机制,以等价交换的方式,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生产和提供,因此必须由政府以税收的方式以取得的资源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
所有教育产品都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即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其排他性表现在教育服务的提供主体一各类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准入机制来拒绝某个或某类人接受教育,并且这样做成本很低;而拥挤产生了排他性,具体表现在作为消费教育产品满足程度的衡量指标:教学效果与教学班容量密切相关,班容量越大,教学效果越差。因此,基础教育在一定容量范围内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即一学生接受基础教育服务,并不影响另一学生接受教育,但超出一定范围,则成为私人产品,因拥挤因素产生竞争性和排他胜。这意味着,通过向基础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排他性,市场和政府的供给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而从基础教育的外部性来分析,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基础教育对社会总的来说是具有“正邻近影响”的教育,即“任意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任意自己或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我孩子受到的教育由于能促进一个稳定和民主的社会而有助于你的福利,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的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们索取劳务的报酬”,但对于基础教育的消费者来说,它却具有外部不经济的特征,即基础教育的效益小于社会效益。
因此,如果基础教育只由那些只关心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私人提供,将达不到社会最优水平而存在效率损失。根据马斯格雷夫理解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主要区别:私人产品其受益完全是内在化的和竞争性的,而公共产品则受益完全是外在化的,即非竞争性的。基础教育既为人类生存以及进一步学习和认识世界提供基本能力,也对整个社会成员具有正的福利作用,因此是一种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1.1.2基础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分析
基础教育服务的准公共品属性,注定了基础教育服务既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又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基础教育所产生收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享有,是可分的,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但所产生收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共同享有,是不可分的,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但就其本质而言,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收益的部分外溢性。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教育成本分担和教育收益的不匹配,必然导致基础教育需求降低到社会均衡水平以下,带来效率损失。
dd线为基础教育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曲线(需求曲线),DD为社会边际收益曲线,dd线与DD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该产品的边际外部收益,而供给曲线为55,该产品符合效率准则的最优产出水平为DD线和SS线交点E0所决定的供给数量Q0。但在市场机制下,人们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决定购买量,该产品的产出水平只能达到dd曲线和SS线的交点E1所决定的供给数量Ql,虽然消费者个人收益达到了最大化,但整个社会却受到了损失,即损失数量为三角形AEOEI显示的部分,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基础教育服务的提供,使得基础教育的供给曲线变为551,与dd曲线相交于E2,实现基础教育效益最大化供给数量QO。
2.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供给现状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文盲率大幅下降,衡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财政性经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基础教育服务的区域间不均等主要是指我国地理版图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基础教育服务水平不均衡。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各区域间用于提供给基础教育服务的财政收入差别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地理位置好,财政收入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差,工业化水平落后,主要为低收入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财政收入水平最差。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异可能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为经济发展缓慢而致使税基受限;二、因为地方政府税收努力不够充分。两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财政资金不能提供足够的基础教育服务。
3. 我国基础教育服务不均等的原因分析.................... 32-42
3.1 地方财政能力不均等是基础教育服务...................32-35
3.2 转移支付体制不完善造成基础...................35-39
3.2.1 现阶段的转移支付体系................... 35-37
3.2.2 我国转移支付制...................37-39
3.3 基础教育服务的外溢性...................39-42
4. 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际................... 42-49
4.1 美国的基础教育均等化................... 42-44
4.2 德国的基础教育均等化................... 44-45
4.3 日本的基础教育均等化................... 45-47
4.4 结论与启示 ...................47-49
5. 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49-53
结论
加强财务监管,防止资金流失。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地方的教育经费与教育项目投资被截留、挪用现象时有发生。财政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不定期派出以审计部门牵头由监察、计划、财政、教育等部门参加的资金检查组,对各地教育经费和教育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稽查。对那些不规范使用教育经费和教育项目资金的领导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确保有限的教育投入能够真正用于教育事业。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个动态和渐进的过程。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逐步实现、基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公共则政体制的逐步建成,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也将逐步实现,我们期待着理想变为现实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国清,马晓,程谦,《财政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王国清,《财政基础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4.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5.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6.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
7.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8.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王莹,《财政均等化: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10.郭振乾,《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代写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的自愿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户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织主体,是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新的联结纽带。自2007年1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之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较好势头。农业部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己经超过了35万家,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长超过40%;总共有入社农户2800万左右,大约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10%。据分析预测,到“十二五”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将继续增长,质量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各项制度更加健全,运行也更加规范,农户成员覆盖面超过了45%;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合作社统一销售农户成员农产品产值占到农业生产总产值的30%以上。’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难点。而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如何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的增收致富。
我国的农民在购买生产要素、销售农产品、获取市场信息等诸多方面都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农民是我国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改变了农民个体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不相适应的局面,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力量,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将逐渐普及到全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普及到每一家农户。但目前,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要的优惠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双重属性,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区分开来,制定一套完整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税收制度也是必需的。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在重要文件中都强调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鼓励。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应当安排专门的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各项服务,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有关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财政贴息。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适当减免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经办的加工、流通实体有关税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积极发展各类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积极促进农超对接。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抓紧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尽快制定税收优惠办法,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在金融危机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作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出台了一批强农惠农新政策,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的健康快速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对经济组织的的扶持,这足以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广大农民合作意识增强的情形下,经济组织发展迅速,远远超出各方面主体对其发展的预期。尽管政府己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对于扶持其发展的系统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还是处于供给不足和滞后的局面,这将可能会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负担的税收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范围,如此则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不利于发挥其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民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终将走向什么样在组织形式,这将取决于其发展及对经济的适应性,也许会走向企业化组织形式,但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新型发展的初期,在与一般企业化组织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若把它与一般的企业化组织等同的话,将不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因此,考虑到当前其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制定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特定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是必要的。同时,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具有强制性和较强的可控性,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如何利用税收政策来调节合作经济的发展,制定针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系统而高效的税收政策体系是当前亚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定当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很广泛,目前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各权威机构对合作组织所下定义的涵义所囊括的内容大体一致,基本上都强调自愿性,合作性、民主管理性、经济性等重要特征。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合作社是一个自治组织。人们自愿联合,通过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和抱负。它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组合载体,具有如下特征:自愿联合、通过互助实现某种群体目标、群体有共同价值规范,这种规范通常通过合作社的章程来体现。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产生的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具有相同特性的农业生产者或相关服务者之间的自愿联合,遵循自愿加入、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的原则。农业部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表述: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产生的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它产生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农民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产品的销售、生产资金的积累、信息技术的获取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遵循自愿民主的原则;强调合作性、民办性、经济性特征。上述权威部门所下定义,国际联盟定义中的合作组织非常宽泛,专业合作社法定义中的合作组织仅限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种类型,农业部的定义也是一个笼统的概述。本文中使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泛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以农民为主体,遵循自愿联合、平等互利、互帮互助、民主管理的的各种类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涉及到生产、服务,涉及到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农业生产资金的积累和集聚、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获取和推广等各方面的带有合作性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些组织的具体形式有专业合作社、技术研究会、资金互助组织、专业协会等。
第三章 经济组织税收政策现状分析..................20-27
3.1 经济组织税收政策现状................. 20-21
3.2 经济组织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22
3.3 AHP方法对经济组织税收政策的................. 22-27
第四章 外国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7-31
4.1 美国对合作社的税收政策 .................27-28
4.2 法国对合作社的税收政策................. 28
4.3 日本对农协的税收政策 .................28-29
4.4 其他发达国家对合作组织的税收政策................. 29
4.5 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合作组织的税收政策................. 29-30
4.6 小结 .................30-31
第五章 经济组织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构想................. 31-40
5.1 经济组织的税收政策目标 .................31
5.2 经济组织的税制设计原则 .................31-33
5.3 经济组织的税制设计构想................. 33-40
结论
国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法律规范不够明确。从登记注册来看:工商部门、民政部门、科技部门都有登记权限,由此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身份存在多种形式,有的以企业法人登记,有的以社团法人登记,甚至有的没有注册登记。注册登记上的混乱,造成了管理上和发展上的混乱。因此,合理划分管理权限,统一在工商部门以合作社法人的身份进行注册登记,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进行工商登记的时候提供法律的基础保障。才能进一步确定其纳税人的地位,才能真正合理地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工商部门、农业部门、税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的互通共享机制,实现各主管部门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文件的协调一致。工商部门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信息及时通报同级农业、税务部门,以便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法享受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及时了解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关发票开具、税款抵扣、业务核实等方面的情况及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继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2马彦丽.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杨志.充满生机的农村经营新模式—关于广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M],科技日报,2005(9)
4徐旭初,邵科.新形势下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M],中国农村经济,2009,(1).
5张晓山.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6黄祖辉.从不完全合约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M].农业经济问题,2002(3)
7曾宪影,李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领域产业组织的新发展[M]农业经济问题,2000(8)
8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M].经济研究,2001(1)
9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2001(6)
10廖运凤.关于合作社性质的思考[M].中国农村经济,2005(4)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