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与高校现代化图书馆建筑
目录
一、高校现代化图书馆的新型特征
二、现代化图书馆的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与结构体系
三、对改建、扩建或新建的抉择
前言国家教委提出要在21世纪初在全国千余所高等院校中建成100所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点高等院校及重点学科(即Zn工程)。而作为办好重点高等院校重要条件保证的图书馆相应地在其内涵与功能上应作重大的变更与补充。现在高校中正在服役的传统图书馆能否继续胜此重任?未来的现代化图书馆在运行与服务方面有哪些特征?它们将如何影响图书馆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内容?这些重大而陌生的课题在1994年初召开的北京地区《“211工程”与图书馆发展》研讨会引起有关领导方面的关注①,并于五月召开的《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现代化图书馆的新型特征
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领地从来就以拥有书刊卷册的种类与数量作为馆藏的重要标志,并完善传统运行中藏、借、阅、管四大功能作为功能与服务质量的标准。而自6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中高新技术普遍进入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经营模式、思维方式、工作内容甚至生活习惯。同时高新技术也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进入了图书馆的领域,它在下列几个主要方面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功能、运行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1.采用多种高新技术知识载体,利用网上电子文献导致“馆藏”内涵的更新与扩延。多少世纪以来,作为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主要媒体—书刊卷册、历来成为传统图书馆“馆藏”的主要或唯一内容。但这种纸型载体物理特性所限定的体积与重量过大,严重制约了传统图书馆拥有“馆藏”的种类与数量、就是世界上最大藏书量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也不过拥有两千多万册书籍。现代化图书馆引入多种高新技术知识载体后大大补充和延扩了“馆藏”的内涵,尤其光电技术类知识载体的应用,可极大的扩增“馆藏”的信息量。并且新型载体大大减少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需求,同时显著地降低设计荷载。充分利用区域或国际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短时间内可调出大量的校外网上文献为读者服务,真正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现代化图书馆“馆藏”的概念得到更新与改变,并相应缓解了传统“馆藏”增加对建筑设计的“压力”。
2.知识传播的呈现方式不同,要求配备高新技术的服务手段、设备与条件。普通阅览室或研究室的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知识载体的要求,每类新型载体的使用必须配备相应的光电仪器设备和操作条件,例如阅读缩微资料需要有专用的缩微阅读室及为读者配备足够数量的缩微阅读器;阅读软磁盘、光盘的信息时,必须为读者提供足够数量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或带光盘驱动器的计算机设备及相应的学习条件;如果结合声像载体阅读纸型载体时,不仅要为读者提供适当的座席,局部的照明和专用的耳机等,还必须配备音响及录像莹光屏或有屏幕设备的专用声像室。并且图书馆内还需设立一般复印、缩微复印及计算机复印的技术设备为读者服务。为呈现高新技术载体信息内容所需的技术装备不仅投资庞大,并且需要有较大的建筑面积和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为其服务。
3.管理操作计算机化后引发传统运行机制上质的变化。图书馆运行上实现自动化来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及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在采购、编目、期刊管理、流通阅览以及文献检索等各主要环节的电子计算机化方面,例如有庞大容积的目录大厅将被设置若干台终端设备的检索室取代、以机读查目、检索代替手工操作、出纳台前的借还书管理计算机化后,最终取消众多的借书帐户及借书卡;采编工序将由计算机管理及统一编目而进行明显变革;实行开架式服务使藏、借、阅一体化而采用同层高、同柱网、同荷载“三统一”的大空间的阅览室,这些运行机制上的变革都将影响和改变建筑的平面与空间设计及图书馆传统的流动序列。
二、现代化图书馆的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与结构体系
馆舍总平面的确定取决于馆址地形、周围环境、立面美学、功能条件等多种综合因素,由于文教建筑的特点在立面上宜采用整洁明快、简朴大方的建筑造型,在平面上宜采用布局紧凑、流程短捷的简单图形。一般情况下,建筑师与图书馆员乐于采用矩形平面单元组成的布局,它适于布置呈矩形体形的桌椅、柜橱和书架,并且营建90“转角房屋的造价要低于非90。转角的,更重要的是矩形具有最有效和合理的业务运行条件及使用面积。但是也有许多图书馆采用了多变的平面图形,例如六角形、八角形、三角形甚至齿轮形等。实践证明这些馆舍的平面及内部空间被划分成不规则形状,出现过多的“死角”难以利用,造成面积的浪费,并且流通线路交叉频繁常处于低效运行中。正如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图书馆学及情报学院有丰富的图书馆建筑规划经验的大卫•凯瑟教授所指出:“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简单正方形或矩形可以在长边的近中心处设入口,特别是将入口设在中间一层时,可以获得最经济的图书馆使用和操作条件,它们所形成需昂贵装饰处理的外墙面积为最小②。简单的方形或矩形平面并不意味着总平面的单调与呆板,以其为单元可以组成因地制宜的多种平面图形,如L、T、门、+和△形,北京农业大学新馆采用了适于地形而紧凑的L形平面;云南大学图书馆采用了利用地形高差的口形平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般成为校园景观的高校图书馆不仅首先要满足功能要求,而且必须具有审美功能,它的建筑造型应是简洁、高雅和活泼的,与服务的主要对象和周围环境的文化气息相适应。有时在建筑物的底层以上采用外挑梁端的作法,不仅可将二层以上室内空间向周边延伸,而且有利于减小梁的内跨弯矩峰值。这种“底层收进”的处理,使建筑立面上下部分产生强烈的对比和富于变化,给人以新意。按照现代化图书馆的特征,“藏”的部分所需面积和空间缩小,“阅”的部分所需面积和空间增大。阅读纸型、缩微型、电子型文献的服务面积显著增大,包括视听型的文献和信息传递都需设专门的服务面积,如声像室、报告厅、学术讨论室等。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另一大主体是教师和研究生,为他们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研究室,研究厢和讨论室供研究、会议、写作之用。面对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文献信息与教育中心的转变,它将拥有一批相应于信息服务、科技档案、电化教育、学术活动等功能的服务面积和设施,因此现代化图书馆将较传统图书馆的建筑平面的划分与设计更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开间立方体建筑空间对书架排列、座席布置、读者流线及业务流程等方面都是最经济、高效和合理的,并且具有功能区划分灵活,适于发展和变革等优点。目前在众多的承重结构体系中唯有选用框架结构最为适宜。框架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双向刚度好的优点,其整体性与抗震性能良好,并且不靠墙体承重,具有灵活可变的建筑面积,能获得较大的立方体功能空间,这些特点都是既满足目前需要又考虑今后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所必须的。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一般采用梁板式横向承重构件,梁长按柱网间距。如果楼板支承于四边梁上而形成双向受力板,则根据经济性与合理性双向板的长短边比例限制在1.3以下是适宜的。如果短边长度大于6.米并且边长比大于1.5时不适宜采用双向板方案。根据图书馆座席及书架尺寸及优化的结构方案,框架柱网的短边间距以不超过6.6米较适宜。考虑到减小梁高占据的空间,亦可采用无梁楼盖的横向构件,这种结构具有增大室内净高、天花板平滑、施工工艺简单、改善通风照明效果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多层工业厂房、仓库及商业建筑等。当建筑物层数较多(图书馆不宜采用高层建筑)及地震设防烈度较高或风载较大时亦可采用框架一剪力墙承重结构体系。这种结构既保持框架结构灵活通用的特点,又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水平承载力、侧向刚度及抗震性能。墙体宜采用轻质隔断墙以减轻自重并便于安装与拆除,在经济允许又要求缩短工期时,不妨采用新型的保温压型钢板作外墙,不仅施工简捷快速而且具有时代感。结合国情我国目前大多数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恰当的,但将柱子全部或局部改用钢管混凝土结构后,还可进一步扩大使用面积。一般讲钢管混凝土柱可比钢筋混凝土柱节约结构面积50%左右。为了不过分突出图书馆建筑的高度或影响周围景观或由于场地限制及为了某些特殊理由需要建造地下层,常常使新建图书馆建筑部分或全部“降入”地下。这种地下图书馆简化了建筑的立面设计,节约大量的外墙装修,具有良好的能源效率,因此在60一70年代美国一些高等院校中出现了一批“下降”式的图书馆建筑物②。
三、对改建、扩建或新建的抉择
我国建国初期高等学校的图书馆或60一7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都已服役数十年,原有的馆舍及设备早已显得陈旧、拥挤和低效率,多数院校都面临图书馆的现代化,扩充和提高的课题。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求进一步调整高校布局结构,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发展的道路。因此调整后的高校也面临图书馆的改造更新和扩大的任务。在这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的转轨时期,如何提高和扩大高校图书馆的业务质量及服务能力与水平,并考虑今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是件应慎重对待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改建是指原有建筑物面积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对其内部进行翻修改造以适应局部现代化及功能面积有限扩大的要求,对内承重墙体的剪力墙结构或砖石混凝土混合结构进行功能面积的重新划分或是楼板承载力的加固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况且这种“伤筋动骨”的改建耗资不货却满足不了所需面积的增大,往往是得不偿失的。扩建是指在原有图书馆建筑较少改动条件下,在其四周或邻近扩展图书馆新的建筑面积,以满足图书馆改造及发展的需要.扩建分两类:一是在原馆舍四周接建扩大面积并与老馆连成一体,扩建部分成为主体的延伸及对功能的补充,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的新馆。二是在原馆舍的附近另建独立的馆舍,由于面积扩增,功能互补两座建筑共同承担起现代化图书馆的职责,如天津大学及华中理工大学的图书馆新馆。根据具体情况对老馆实行现代化的改造调整功能区和面积,但有时也可将图书馆现代化的部分或某些服务内容集中地在新馆中实现。扩建工程只有具备下列条件下可能获得成功:1.老馆原址周围有合适并充裕的发展场地;2.老馆馆址在校园发展规划中依然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3.扩建新馆的设计从外型到平面布局与老馆协调一致,相映增辉、功能互补、齐全合理;4.老馆原已考虑了发展规划是准备远近期分批实现的。但是扩建老馆终究摆脱不了对原有流程的改造和设备更新问题,由于新旧两部分在环境、条件、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喜新厌旧”的趋向,尤其是独立分开的两座馆舍,更容易造成管理及使用上的诸多不便,降低运行及使用效率。从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前途及走联机并网、联合建设道路来看,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成集文献、信息、电化教育、科技档案、学术活动甚至计算中心于一体,并参与地域联网的信息服务中心是明智的规划构思,而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正处于扩大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时机,对一些有必要也有条件建设新馆的高等院校,应当争取把新馆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文献信息与教育中心,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及区域。如果老馆面积不大且改造不易,周围场地拥挤难于清理,倒不如放弃老馆另择学校发展规划的中心地区,新建功能完善的现代化馆舍,从造价上比较,一座全新的图书馆建筑,不一定比老馆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另建一座小型新馆贵许多,实际上甚至可能更便宜些。美国凯瑟教授给出一个例子:一座40000平方英尺造价为130美元/平方英尺的新馆,增建在一座原有30000平方英尺的老馆旁,由于拆迁及清理现场而增大造价为70美元/平方英尺。因此整个工程造价将为730万美元。如果新建一座68000平方英尺的新馆则其工程造价仅为884万美元,并且新建方案可分出一座腾空30000平方英尺面积的老馆转供给学校的另一单位使用,从综合造价来看新建馆舍的费用可能实际要小于扩建馆舍及为另一单位建造新建筑的投资③。是扩建还是新建,这是一个涉及面广比较复杂的综合问题,需经反复论证并作方案比较才能作出最后的抉择。四、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化的高校图书馆而共同努力(一)时代的需求,应立即转变观念奋起直追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信息高速公路”这种多媒体信息传输系统的投资与兴建将大大改变人类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内容。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称:“坐在家中就能通过电脑浏览世界各地当天出版的报纸,查阅各地图书馆的图书、声像资料、收看电视节目、欣赏音乐,甚至办公……”,因此高校图书馆中引入高新技术是大势所趋。图书馆的业务运行必须向自动化、网络化和社会化过渡,图书馆的今后“馆藏”概念必须从书刊文献扩展至电子文献,并且从馆内文献延伸至网上文献,才能真正实现区域或国际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当前高校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首先是图书馆的自动化,而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将从有限的馆内读者扩增至无限的网上用户。但是以目前高等院校比较集中的北京地区为例;80所院校中才只有半数的高校图书馆拥有计算机,而其中仅有12个馆初步实现了自动化。以我国一流大学高校图书馆的情况来看,在文献资源、服务手段和人员结构等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高校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抓住契机以在人类生活中出现的“多媒体技术”为目标,向国家教委提出的“Zn工程”冲刺,有领导地、迅速地、果断地、有步骤地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才能符合时代的脉膊与发展的要求。(二)汲取经验教训,建立建筑师与图书馆员的共识任何一座优秀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应该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相互配合、充分理解并有完满共识而创作的杰出作品,但是过去图书馆建设中的事实说明,要达到两方面的相互理解与共识是十分艰难的。它的间题就在于卜从事设计的建筑师们,对图书馆的功能要求与组织管理、运行程序等了解不够深透,而熟知图书馆业务及运行特点的图书馆员们,对建筑知之甚少,因此在设计之始不能相互沟通、密切合作,而在建筑交付使用之后,又因对事物的立场和评审角度不同而意见相左。为此在建筑师与图书馆员间应建立起相互理解与共识,齐心协力去争取创造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基本的共识应包括:1.坚持建筑功能第一原则无论过去和现代,对任何一座图书馆建筑来说,读者与工作人员是否使用方便?服务完善、功能齐全与否?业务运行能否达到高效率、低能耗?能否做到环境幽静、空间得体、设计宜人等方面,是检验图书馆建筑优劣的第一准则。因此图书馆员们有责任在制订建筑设计任务书时,要详尽地说明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业务运行程序、组织管理机构及其相互间关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内容及范围等,最好能提出功能分区及使用流程图,以及相应的面积与分布示意图,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尤其图书馆员们应熟悉高新技术装备的性能及特点,以便能提出现代化图书馆特有的功能要求。馆员们所期望尽善尽美的图书馆建筑和书面文件提出的要求之间总会存在距离的,要缩小其差距的关键就是图书馆员们及早着手准备全面而详尽的建筑规划文件,准确而不遗漏地表达出其心目中对一流图书馆建筑的详尽功能要求。2.考虑“四个并存”的运行方式高新技术在图书馆运行中的使用和推广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服务项目与方式,既或在与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接轨的图书馆内,仍须准备为到馆读者阅读书刊文献的服务,而电子文献的扩增,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书刊文献的馆藏,所以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现代化图书馆的运行中,将会是传统的与现代化的服务并存,即:计算机化与手工操作并存;馆际网络化与馆内自动化并存;非纸型载体与纸型载体并存;开架式与闭架式服务并存,而两者的比例却根据各馆的具体条件而异并有序过渡。从发展趋势看,前者势必逐渐取代后者或有更大的发展。因此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化图书馆设计时,面临一个比较复杂多变的局面:要在一座承重结构体系50年不变的建筑物内,满足其业务运行随时间变化而增减的多种功能要求,也就是说要在50年服役期的建筑内,不仅要满足近期内四个并存并逐渐转化的要求,还需考虑在远期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的高新技术发展前景。3.采用“三统一”的设计标准采用“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设计标准是在使用建筑平面与空间时,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保证,由于开架式与闭架式服务方式的共存与过渡,由于阅读区与书库区的交叉和转换,由于现代化与传统服务方式的并举与更替,由于高新技术设备的采用与新功能面积的扩展……,总之,面对新老并存,转换多变的功能要求,采用“三统一”设计标准,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安全灵活地使用建筑面积与空间的唯一选择。当然要对传统图书馆设计标准做相应的修改,使新的标准更臻合理、经济,更臻完善、全面,以适合于现代化图书馆设计的需要。(三)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筹划未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今后高科技的发展完善,究竟会使图书馆事业做哪些重大改观或迥然不同于目前的设想,是人们难以详细预测的。但是根据已经采用的高新技术性能及特点来看,把现代化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一座多功能信息服务与教育中心,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服务是现实的并具有科学的战略意义。而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中心,今后与国内或区域计算机网络联网和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并非难事,这样,优势互补、信息资源共享的奋斗目标才能真正付诸实现。当然依据各馆的具体条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长短不一,采用现代化技术时要分清主次,提高服务质量时要多种方式并举,有序过渡,这样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在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逐步向网络化和社会化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