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科技发展期的科技政策主要措施及特点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5
日本战后科技发展期的科技政策主要措施及特点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日本经济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战后日本科技政策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为目的,日本建立了高度权威的国家技术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研究机制。1956年第代写论文一次提出了“技术革新”,大力发展技术贸易的技术吸收性战略提高技术实力,扩大科研投资,启动了大型科研项目。鼓励民间科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形成了基于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的模仿创新模式,在民间企业的科研创新活动下初步形成了松散的社会创新网络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国家科技管理体制与科技研究体制
就日本的科技政策制定机构而言,科学技术厅更注重开发本国技术研究能力,通产省更多偏重的是工业增长而不是国内研究项目的首创性。50年代后期,科研机构东京过密化现象严重,科研机构设备陈旧,为“改善科研环境、共同利用设备设施、顺利开展科研合作、搞活人才交流来有效推动科学研究”,日本科学技术厅和通产省进行了一项合作计划,即建设筑波科学城。科学城总面积约2700公顷,比著名的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城面积、人口、工作人员数量、设施等方面都超过其1倍以上。70年代后期筑波科学城逐步建成。该科学城以新建国立实验研究机论文代写构、大学为中心,加上民间研究、教育机构,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组织的研究学园集中区,形成了科研规模集聚效应,大幅提高了科研机构的设备水平和科研能力。二、依靠技术引进促进大规模的生产体制形成,刺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形成了创新活动与技术投资的互动局面经过恢复期的发展,日本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基础已经可以承担起大量的技术引进和对中国地质大学硕代写毕业论文士学位论文技术的消化吸收。这段时期是日本大规模技术引进的阶段,集中地吸收了30年代以来世界的现代技术,建立起了高度技术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体制,极大的刺激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自主创新,以产业为主导,民间企业为创新主体,形成了松散灵活的社会创新网络日本的创新主力是民间企业。1960年科学技术会议第1号答询报告《以10年后为目标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方针》提出“以我国的经济活动水平为依据,决定我国的科研投资水平。在不远的将来,应当将科研投资站国民收入总额的比例达到与英国一样,即2%的水平”。1966年8月,科学技术会议发表了《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意见》,又将这个目标提高到2.5%。尽管如此1972年时,整个国家的预算只有27%是由政府提供的。1960年日本有6500余家公司从事研究活动,所花费经费的89%来自2900多个相对大型的公司,剩下的11%在3600多个小型公司之间平摊。随着贸易自由化,各大企业为了应对国际竞争,从1960年起纷纷设立中央研究所,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兴起了以1962年为高峰的中央研究所热
四、启动大型科研项目,推动科学技术的系统化与综合化,实现产学官合作1962年日本《科学技术白皮书》指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的综合化与系统化是当时科学发展的一大特点。科学研究开始趋于大规模化,对技术依赖度逐渐增加,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19“年通产省制定了《大型工业技术研究开发制度》(即大型项目制度),由通产省统一领导,在工业和学术部门合作下共同进行,由国库提供资金启动大型科研项目。1967年农林省也开始了大型项目的综合性研究计划,此后建设省、运输省也都先后开始了这类综合研究开发。日本政府此后所着力推进的综合研究还包括原子能开发、能源开发、宇宙开发、海洋开发、生命科学、防灾科学技术等综合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发等。
五、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结合产业政策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战后日本国会于1947年3月通过了《教育基本法》以及《学校教育法》。基本上完成了教育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在日本科技的恢复期,通过教育立法建立起了现代教育体制,将双轨学制改为单轨制。在战后经济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延长六年义务教育为九年,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构建新制高中和大学,在高中普及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将原有的278所国立大学、高等学校和专科学校合并为69所新制国立大学。到1950年,新制大学总数为201所,战前复杂多样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变为单一化的新制大学体系,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为解决新制大学改组后的一些旧式大学的遗留问题,1949年日本通过《教育基本法》修正案,提出成立短期大学(主要针对新制大学合并中不合要求无法处理的旧制大学),并公布了《短期大学设置标准》。文部省于1950年正式建立了短期大学。短期大学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短期大学特别重视专门技能培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实用专业技术并充实科学文化知识。短期大学满足了战后和平期大量转业人员接受教育的需要,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中级技术人员和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60]随着战后日本大量的技术引进,重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科技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化,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就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又成为教育竞争,16’]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相应的提高了。由于设备昌成亮:战后日本科技政策演变及启示2009.5更新和进行技术改造需要能够操纵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及熟练工人,加强理工教育就成了大势所趋。1953年8月日本政府制定并且实施《理科教育振兴法》,要求通过理科教育掌握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创造力。瞬11956年3月,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旧经联)发表了《关于技长教育应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意见》,指出必须制定同今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培养计划,必须推进义务教育中的理科教育和职业教育。更新青少年的技能教育内容,加强培养初级技术人员的工业专科学校,改进培养技术人员的理工科大学的教育等等,推动了对战后教育的再改革。1957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了《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措施》的报告,1957年12月,日经联又发表了《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在初、高中开设职业课程,同时要加强产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 1958年日本生产率本部又向文部省提出了《关于产业与学校进行大学毕业后继续教育的合作方式》。日本政府1957年又首次将教育政策和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根据计划预测,到1962年约需理工科毕业生27500人,决定自1957年起实施扩招理工科学生八千名的计划。‘63]科学技术会议第1号答询报告指出,“欧美文科与里工科学生的比例是1:1,而日本是3:1”,今后10年大约缺少理工科科技人员170000名,故文部省在1957年增招8000名理工科学生后,1961又增招20000名,从1961年到1963年的三年时间里,大专学生(包括1962年新建技校)共增加20663人。到1965年,理工科新生入学率为453%,1970年增加至62.3%。冈随着60一70年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日本开始在高中和大学以及大专院校中开设信息处理专业和计算机课。同样为了满足电子工学、材料学发展的需要,日本先后在高校内开设了城市工学、社会工学、交通大学、环境工学等以城市问题和公害问题为对象的新兴学科专业,充满满足了社会产业对人才的需要。为满足产业界对中级技术人才的需要,日本于1967年创立了将高中3年、大学2年合并,进行5年制教学的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是日本的职业技术高等教育机构,招收对象以初中生为主,结合了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满足技术革新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宗旨。最初建立了19所,之后又建立与商船有关的学校5所。到1970年,共有国立技术学校49所(1975年增至54所),公立学校4所,私立学校7所,每年入校人数约1万人。日本的企业内教育在1950年日经联发表《关于新劳务的意见》后也正式开展起来。财阀的解散使民间企业进入了市场竞争,但由于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竞争经验锻炼,所以起初企业内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随着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一起进入的科学管理方法。主要是从美国介绍来的教程。但这多是作为民主管理手段强行灌输的。60年代开始企业开始着手开发适合本国企业的教育内容,开始逐渐从最初引进管理方法的模式化教育走向专业化、细分化和多样化,  OJT(On the job training)和厂外教育开始发展起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