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硕士论文|物种地理入侵对区域经济的危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5

目录
Abstract
Key words
摘要
关键词
1 区域经济与生物区系
2 物种地理入侵对区域经济的危害
3 谨防物种地理入侵,维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Abstract:Geography invasion of species may change and destroy the ecosystem of invaded regions,and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Started on the notion of biota,species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regional economy,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har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by invasive species that caused by the present blind introduction of species.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clud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yste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ystem in region.Owing to the special mechanism of geographyinvasion of species,invasive species cannot increase the variety of species in a native biota,but decrease its species richness,and speed upthe extinction of species in a native biota,too.Meanwhile,invasive species can also cause a series of environment problems,such as soil andwater loss,worsen human being’s living condition,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economic loss,and then inhibi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regional economy.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ability ofnative ecosystem in a biota and its protection,reduce artificial disturbance and destruction,and be cautious about using invasive species to doecological restoration,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species int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species;geography invasion;region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event

摘要:人类历史上外来物种的地理引入对区系经济发展有过积极的作用,由于物种地理引入过程中的“入侵”机制,使得引入种不但不能增加原生地生物区系的物种种类,反而减少了它的生物多样性,加速了原生生物区系的物种灭绝速度,引发水土流失,恶化人类生存环境,增大难以逆转的经济损失隐患,进而制约区域硕士论文下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潜在危害。为了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谨防物种地理入侵。

关键词:物种;地理入侵;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谨防

在人口不断增长以及消费水准急剧上升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为了减轻地球自然资源的压力,凭借全球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建立的贸易交往桥梁,采取了大规模的物种引入以获取更多的生物资源举措。虽然这种举措能在短时期内缓解人与生物资源的矛盾,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在物种的地理引入过程中,一小部分“外来种”在归化(naturalized)过程中演变形成的“入侵种”能改变和破坏引入地生态系统,给物种引入地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这种因“物种地理入侵”引起的生态灾难,在引入地蔓延与扩展的局势愈演愈烈,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它深深地卷入了人类现代生活结构,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不安。为此,携手遵循生态规律,严格控制物种地理入侵,努力减少入侵种生态危害,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区域经济与生物区系
1.1 区域经济是一个自然、经济和社会多重因子耦合而成的空间系统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ic)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系统,它是由特定的区域系统(regional system)与该区域内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区域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和社会多重因子耦合而成的空间系统,是区域内所有生物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资源、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各种生态参量。经济系统是指人类社会直接或间接为经济目的所开展的活动而形成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是当代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主题,是人类在处理自身与环境关系过程中所提出来的一种新战略。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提出的概念为:可持续发展是能满足人们当前需要,但同时不会损害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内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量。长期以来,评判区域经济只注意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增长的量;完全忽略了区域系统内所有生物和自然环境统一体中各种资源、植物、动物、微生物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参量,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受阻。随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发展,衡量区域经济的成败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量,而是综合地评判包括区域生态协调性、区域环境稳定性、资源利用永续性、人口发展持续性、区域发展均衡性和社会福利提高度等。发展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均等和公正、生态持续以及人民的福利不断地提高。
1.2 生物区系及物种
1.2.1 生物区系
生物区系(biota)是一个自然地域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自然形成的所有生物种类总和,它包括动物区系(fauna)、植物区系(flora)、微生物区系(microflora),是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基础。由于生物区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在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发展、演化形成了不同地域内生物的多样性,这种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着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因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1.2.2 物种的几个概念
物种(species)是生物区系一级生物分类单元,代表着一群形态上、生理上、生化上与其他生物有明显区别的生物。通常这类生物可以交换遗传物质,并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物种的划分类型多种多样,它主要取决于生物区系内物种划分的原则,以地域划分原则可将生物区系的物种划分为:本地种、外来种及入侵种等。本地种又称为自然种(native species),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由于地理因素的阻隔,各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经过千百万年的竞争,形成了相互排斥、相互适应、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共同组成一个动态平衡体系(即生物区系),平衡的生物区系中的每一物种都称之为本地种。外来种(exotic species或alien species)是指在一定生物区系中没有自然发生分布,而被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的物种;入侵种(invasivespecies)是外来种在归化(naturalized)过程中演变形成的一个可以改变或破坏引入地生态环境的生物物种;非入侵种(noninvasive species)是在引入地可以自我维持但不扩散的外来种。
2 物种地理入侵对区域经济的危害
2.1 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决定于生物区系的生物多样性。而衡量生物多样性的指标是生物资源的丰富度,它所包括的对人类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用途的生物多样性组分,也包括生物的遗传资源、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资源等。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1,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也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物圈环境。可见它是一个包揽了可提高人类生活和福利的自然生物财富。保持生物多样性,就保持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有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才有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即人类社会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希望。减少生物多样性,必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生物资源(尤其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资源)具有很强的自然属性,不具有市场贸易属性和交换的经济价值(属于免费的公共资源)。因此在人口数量增长、科技开发力度增加的压力下,地球生物物种数量与种类正在急剧减少,尤其是物种的灭绝速度之快更令人担忧。
2.2 物种的地理引入对区系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物种的地理引入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对区系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区域经济发展有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增加和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生物资源种类,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生物圈环境,为区系生态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我国粮食作物中的小麦原产于中东和近东,玉米、甘薯、马铃薯、原产南美洲;水果中的石榴、葡萄、核桃来自近东,西瓜来自非洲;蔬菜中的胡萝卜、菠萝、大蒜引进于中亚,韭菜引进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南瓜、辣椒、番茄也是由南美洲引进的;还有一些主要的造林树种,如种刺槐、紫穗槐则是来自北美等地。世界其他各地中,如美国加州有70%的树木,荷兰有40%的商品花卉,德国的1000多种植物,意大利近1000种园林植物,均来自于我国。这些原产在异地他乡的植物不但丰富了引入地植物区系的种类,更重要的是为引入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人类在引入和培育新的生物种类的同时,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引入了一些入侵种,当入侵种产生“生态”爆发后,便也对引入地(原生生物区系)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产生生态危害。
2.3 物种地理入侵对区域经济的危害
物种的地理入侵往往伴随与物种的引入而形成。物种地理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而被引入的非本地原生生物,在本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且对系统的结构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现象在生态地理学中称之为“物种的地理入侵”,在生态学上则称为“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物种地理入侵对于引入地来说,引进的物种不但不能增加生物区系的种类,而且更重要的是减少植物区系中原生生物的多样性,加速物种灭绝,并引发水土流失,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限制人类生存空间,更有甚者是隐患难以逆转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1 物种地理入侵形成机制
物种地理入侵机制与人类活动直接有关,它是由物种引入机制引起的,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外来物种引入,导致了物种地理入侵。
一般认为外来种地理入侵的机制是在扩展期。一个新的物种引入后,在引入地需经历传入期、归化期、促进期、时滞期、扩张期以及与本地生物互动期和稳定期等(Williamson,1996;Cook,1998;Edward et al.,1998)几个阶段。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但由于在经历引入地生态规律时,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而决定新物种是否可能成为入侵种。如果外来种适应引入地环境能力差,就有可能被自然淘汰;如果外来种适应引入地环境能力强,加之引入地的生态系统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存在,就有可能扩展成为入侵种。
实际上,一旦外来种形成了适宜于本地气候和环境的繁殖机制后,种群扩展所产生的“生态”爆发便是不可避免的了。“生态“爆发的结果,外来种扼杀本地物种,霸占生存空间,随之形成入侵种。例如:水葫芦在全球演化成入侵种的过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水葫芦兼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每个花穗包含有300~500粒种子,种子在水中的休眠期可达15~20年;水葫芦还依靠匍匐枝无性繁殖,在30℃时,5天可形成一新的植株;它生态适应性极强,在很多生境中均可生长,水库、湖泊、池塘、沟渠、流速缓慢的河道等是其最为适宜的生境,在稻田、沼泽地及其他低湿的地方,水葫芦都可生长繁殖(Waterhouse,1994)。而且引入地缺乏生物抗衡与制约(水葫芦原产地南美,有200多种天敌抗衡与制约),因而,短时期内便可迅速产生“生态”爆发而成为全球性的生物入侵种。
2.3.2 物种地理入侵对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危害
外来物种的地理入侵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经济损失,二是区域生态系统的受损。显而易见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被人们所认识,如: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称,这三个国家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达1 500亿、1 300亿和800多亿美元。我国因外来生物的入侵,仅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74亿元人民币。
物种地理入侵带来的生态系统受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来种的地理入侵带来的不是物种的增加,反而使引入地物种数量减少,引入地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3~5],继而形成“绿色沙漠”的隐患[6]。二是入侵种会使稳定的生态系统安全遭到破坏,甚至组成成分的丧失,最后区域生态系统消失,构成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威胁[7,8]。三是物种地理入侵会引发区域上的水土流失。海南儋州市蚂蟥岭的水土流失研究①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在527km2的蚂蟥岭流域里,20世纪60年代前,区系内生长着茂盛的原始热带山地雨林和次生灌木丛林,地表植被和栖息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为了获得经济收入,开始砍伐热带山地雨林和次生灌木丛林以引种小叶桉树(速生纸浆木材林)。致使500多km2面积的蚂蟥岭流域形成树种单一,生态脆弱格局。至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小叶桉树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于是人们又彻底砍伐桉林来种植台湾相思、马占相思等林木。在砍伐桉林的同时,又实行机耕刨蔸,致使大量的裸露土地直接受到雨水的冲刷。加上几次强台风暴雨的袭击,短短几年时间内,63.4%流域面积遭受到严重的水土流失。据在33.4km2水土流失区内实测,沟蚀面积达4.7km2,崩岗面积为4.4km2,被雨水冲刷的侵蚀沟136处(其中最大的一条沟壑竟长达4 000m,下切最深为30m,最宽处在280m),土壤总体侵蚀模数为3 658t/a•km2。造成30多个村庄的7 000多亩农田被泥沙淹没,迫使过半农户举家迁移。除引发水土流失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外,其生态损失现在看来还无法估量。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地表植物仅有小叶桉树、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林木,树林中无任何飞鸟及其地表动物,受单一地表生物的影响土壤动物种类也相当缺乏,由缺少土壤动物分解者,使得枯枝落叶无法得到分解,进而又连锁出现了自然土壤也因无法获得有机质的补充而肥力逐渐衰竭。千百万年来自然形成的热带山地季雨林生态系统就这样毁于一旦。
3 谨防物种地理入侵,维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1 物种地理入侵生态危害机制及成因
区域经济的损失只是物种地理入侵的结果,而物种地理入侵的本质能引起区域生态系统的丧失。因此,充分认识物种地理入侵生态危害机制是严格控制物种地理入侵维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物种地理入侵引发生态危害的机制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外来物种适应性强,繁殖率高,扩展速度快
危及引入地外来种一般都具有繁殖率高、扩展蔓延速度快、对引入地适应性强等特点;其物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度过适应期,依靠自己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极大地扩大自己的种群,使自己很快挤入当地生态系统,占据重要生态位,扰乱生态系统原有的食物链条和系统内的物流和能流秩序。
3.1.2 原生地生态系统脆弱,或已出现生态位空缺,形成外来种入侵机会
在某一区域生态系统内,当有一些或某个生态位不能发挥正常生态功能,或生态位已出现空缺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便会降低,这种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就给外来物种增加了入侵的机会。在这个时候,一旦外来种侵入后,便会很快融入生态系统内,补充原生生态系统的空缺,如果原生生态系统中又没有竞争对手,或竞争对手势力较弱,外来种便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入侵种。
3.1.3 原生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系统退化或受阻,给外来种入侵创造了入侵条件
一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系统自身调整等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原生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系统退化或受阻,给入侵种入侵创造条件,使入侵种很快发展起来。如云南滇池水质的富养化,促进了水葫芦的大量繁殖和扩散,使其成为滇池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
3.1.4  人为因素与物种的自然扩增本能引发了外来种的入侵
在科技、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界的许多生态灾难也往往是由于人类本身认识不足以及事与愿违造成的。如澳大利亚的兔子生态灾难,我国南方滩涂的大米草等生物的入侵引发的生态危害,都是人为因素与物种的自然扩增本能引发了外来种的入侵。另外,生物界本来就具有弱肉强食的竞争机制,任何物种都在为自身繁育和发展的需要努力地抑制或吞食其他物种,扩展领地,占有自然资源;即使是一时难以形成规模的物种,也会因“时滞”(timedelay)效应潜伏下来,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迅猛发展起来,并危害原生地生物。
3.2 谨防物种地理入侵,维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3.2.1 保持区系原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人为的破坏和干扰
任何一个区系原生生态系统基本上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维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一个稳定的原生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位是健全的,外来物种很难很快占据重要生态位,同时也会因“时滞期”效应而使生态系统能自身调整达到减少或降低入侵种的生态危害。现代生态学研究还表明,物种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系统内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不能随意减少或增加。在系统内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和数量的均衡性,禁止盲目人为增加和减少物种或规模,防止引发系统内的代谢紊乱,因此在一定区域内,保持好区系原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人为的破坏和干扰是严格控制物种地理入侵,减少入侵种生态危害,维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对策。
3.2.2 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引进、保护和管理工作
科学合理的物种引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大的损害。因此,在物种引进上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物种的引进工作。要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3月31日颁发的《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9]精神,努力做好生物物种资源引进、保护和管理工作。
3.2.3 生态恢复区慎用外来种
对于生态恢复区来说生态系统一般是比较脆弱的,生态恢复区在生态建设中要注重应用当地物种资源,减少或慎重应用引进物种。因为生态恢复区处于生态体系的建立和调整过程中,稳定性差,生态系统不完善,容易造成生态缺位现象。外来种的不科学引进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加剧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3.2.4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订实现全球资源共享计划
经济的全球化会使物种的交流增加,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这就要充分考虑物种的分布和引进问题,使物种分布在其适宜而对人类、生态环境有益的范围内,而不是盲目的“人有我也有”的狭隘资源观,实现全球资源共享计划,是维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生态危机的关键举措。

注:①该文是作者2005年8月北京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交流的学术论文,现略有改动。

参考文献:
[1]J A麦克尼利,等.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M].薛达元,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陈灵芝,主编.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W ilcove D S,Rothstein D R,DubowJ,et al.Quantifying Threats to Imperiled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Bio-Science,1998(48):607~615.
[4]Walker B H,Steffen W.An Overviewof the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hangefor Natural and Manage TerrestrialEcosystem[J].Conservation Ecology,1997(2):2.
[5]Sala O E,et al.Global BiodiversityScenarios for the Year 2100[J].Science,2000,287:1770~1774.
[6]解焱,李振宇,汪松.中国入侵种综述,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0.
[7]Mack R N,Simberloff D,Lonsdale W M,et al.Biotic invasions:causes,epidemiciology,global consequences,and control.[J]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0,10(3):689~710.
[8]Christian C E.Consequences of aBiological Invasion Reveal the Importanceof Mutualism for Plant Communities[J].Nature,2001,413:635~639.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25号).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