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伦理意蕴及价值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理论依据


    风水(Feng-shui 或 Geomancy),又称:阴阳、形法、堪舆、青鸟术、青乌术、青囊术、地理、卜宅、相宅、图宅等。“风水”一词始见于晋代郭璞的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葬经笺注》:“葬者乘生气也。生气,聚气也。气聚而后能生,不聚,则不能生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①与风水一同出现的传统术语还有阴阳、气、五行、八卦之类,因而常有人说“风水学源于易经”,“风水就是易”,“风水即阴阳五行”,这些见地虽然偏颇,但却折射了一个事实:风水的理论思维体系,即 “选择优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生态环境”的学问,同中国传统伦理学之间的关联。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历了从无形到有形,从经验到学问的转变过程。若要了解我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理论依据,首先要了解风水文化的发展脉络。先秦时期是风水思想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风水以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为主,人们有了比较明确的环境选择意识,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一一《尚书·禹汞》,②此外还产生了堪称古地理百科全书的文献一一《山海经》。后续各代许多从事风水活动和理论研究的学者,都有关于《山海经》的大量的注释,风水思想在先秦时期度过了其漫长的孕育和萌芽过程。秦汉时期是风水的发育时期,也是其形成阶段。在先秦风水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形成了以“阴阳”、“五行”等思想为基础的自然哲学观。在这一阶段,风水理论趋于成熟。魏晋时期,风水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出现了《管氏地理指蒙》和《硕士论文发表格式葬书》等重要的风水理论著作,以及以管辂和郭璞为代表的风水大家。唐宋是风水理论的发展与定型时期,其主要标志是:有理论建树的人物增多,分支理论空前发达,形成了形势派和理气派;《宅经》等理论著作大量涌现,成为风水理论发展的高潮;这一时期的风水思想与儒、道、佛思想合拍,这也从客观条件上保护了风水的发展。明清时期是风水理论的阐释和总结阶段。明清以前,已有大量风水著作传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展。明清学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对来自实践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对已有的风水著作做进一步的阐释说明。因而,这一时期编纂和积累了大量的风水文献,如,官方组织编纂了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丛书,几乎收录了所有流传下来的风水典籍,并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证和考证,成为今天我们研究历代风水文献的重要参考。民国以来,传统的风水文化被作为封建迷信的思想毒瘤,被视为文化糟粕而一言以蔽之曰巫硕士论文提纲格式术,为学术界所不齿。即使有些人在透过风水表层那些光怪陆离的光环后,发现了风水的某些合理内核,但也因种种顾虑而不敢做进一步研究。这对全面研究和了解中国文化极为不利。风水作为一门学说在科学观面前受挫。但在建国之后,随着世人更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以及西方学者对风水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出现了风水研究的“回归”,风水被中国学者重新审视,特别关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风水强调的人与环境和谐,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①,人要顺应“天道”,以自然为本,人类只有与自然相和谐,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 “阴阳”思想
    阴阳思想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早期自然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倘若没有阴阳学说为指导,就不会产生中国古代的风水思想与风水文化。阴阳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易经》。虽然《易经》本身并未提及阴阳二字,但它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关系的事理(“—”和“ - -”)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②《易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象征积极、进取、刚强、阳性等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代表消极、退守、柔弱、阴性等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世间万物,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在阴阳两种相生相克的物质力量的推动下演化而来。《易传》是后世学者对《易经》的补充和发挥,对《易经》的辩证思想作更为系统的解释,明确地用“阴阳”作范畴解释卦象、爻象以及世间万物的根本性质。《彖传》以阴阳解释泰、否两个卦象;《小象》以阴阳解释乾、坤两个卦象;《易传·系辞》有“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阴、阳构成了世间万物;《易传·说卦》中有“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是关于阴阳观念的描述,表达的就是天地万物有阴有阳,因而创立阴阳两类卦象来象征,阳为刚,阴为柔,万物都是刚柔相济的;《易传·文言》中也有“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的卦象解释。阴阳的思想在《易传》中得到了更大的发挥。除《易经》和《易传》之外,阴阳思想还在许多著作中有记载。如《诗经·大雅·公刘》上记载“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以阴阳指向阳的南麓和背阴的北麓,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了地形阴阳之间所产生的差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至父母,生杀之根本,神明之府也”,直接说明了阴阳是天地循环的道理、是万物生死的规律、是产生各种变化的根本,是生与死的源头;《管子·四十篇》载有:“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亦在说明阴阳是天地间的根本道理,四季是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东汉的刘熙在《释名》中记有:“阴阳者,萌也,气在内而奥阴;阳者,扬也,气在外而发扬也”,主要解释的是阴阳向背能产生不同的小气候;《淮南子·本经训》记有:“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更直接的说明了阴阳是感化万物的根本。不难看出,早期的“阴阳”思想以“阴阳”为范畴,解释天地万物的根本属性,从天地万物的增加或减少中概括出“阴阳变换的信息”。这种以“阴阳”的范畴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基本特性的方法,显示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对人类理性的认识自然界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阴阳概念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黄帝内经》中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就是把阴阳作为选址居住的关键因素;“阴者,生化物情之母也。阳者,生化物情之父也。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①是说阴是生化物情之母,阳是生化物情之父,两者是天地的根本,是孕育万物的本源。《黄帝内经》全书就是以“阴阳”展开论述的。《管氏地理指蒙》卷八“阴阳释微”中记载:“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②“阴阳之气出于天造,非人力所能成。”③阴阳乃是天成之气,而非人力可以改变、创造。这里明确地用阴阳来解释天地、宇宙、冈骨的形成,阴阳已成为古人用来认识环境的思想基础。《五星捉脉正变明图》将“阴阳”的概念引申到了风水中有关“穴”的解释:“太极既定,次又分其阴阳。晕间凹陷者为阴穴,晕间凸起者为阳穴。”表明了阴、阳地势的差异,凸显中国古人择良地而居的生活态度,亦说明了中国古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和谐相处。通过以上列举,不难看出阴阳之道包含了两大要点:第一,阴阳对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的属性。


    二、 “生气”思想
   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认识起初是分为对立的“阴”和“阳”,此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④万事万物皆是在阴阳对立转化中生成,这也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生成和发展的规律。伴随着古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逐步深化,人们开始用“气”的观点来解释阴阳。《国语·周语上》记载说:“夫民之大事在农,……古者太史顺时爬土,阳痹横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这段是关于古人农耕的描述,文中记载:到了立春时节,地下的“土气”、“阳气”就开始上升,正是万物复苏的好时机,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进行耕种,错过了这个好时节,收成就会收到影响,但是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对气有了朦胧的认识。在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父用阴阳二气说来解释地震的发生,他认为阴气与阳气两者都有其稳定的秩序,地震是由于阴阳二气秩序失衡所造成的。阳气向下压迫,阴气向上蒸升,二者皆无法释放,因而发生了地震。这种“阴阳二气相对抗”说的出现,标志着具有哲学意味的“气”范畴的产生。①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朴素辩证法之气论思想理论。在此之后,以“生气”思想作范畴解释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变化的观点不断出现。不少理论融合了五行的观点,即“金、木、水、火、土”。②形成“六气五行”说,后来也发展成为了一种认识世界本原的哲学思想。《管子·内业篇》有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是把精视为最纯粹、最微妙的气;“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③这里的精与形有别,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④这就是“精气”说,作为物质的精气,是生命的来源,是圣人智慧的来源,甚至五谷、星辰、鬼神都是精气的产物。
 

    三、 有机的宇宙观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指出:“在希腊人和印度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②我国宇宙观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有机整体上,不但承认自然界与人的平等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认为天地运动都是直接与人产生关联,人与自然界是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古人在论述这种联系的时候,常常通过一种比附的方法来说明。《乾卦·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就是说乾元之气是世间万物化生的根本,这种生生不息的精气贯穿于整个宇宙运行过程之中;《坤卦·彖传》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里的“乾元”、“坤元”,所指的就是生成世间万物的阴阳二气,阴阳相合、男女相交,便是万物之起源。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乾道承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说的就是天生于气、地生于气,万物皆生于气,同样的,人也是阴阳二气交感而生。王延相和程颐对此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人于天地、鬼神、万物一气也。”③天地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更有甚事?”④天地阴阳二气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宇宙万事万物相互感应的基本规律。人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构成了息息相连的有机体。《易传·彖传》中有:“天地蕴,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字林》:“蕴,阴阳和气也。”就是以生命的直观精神解释造化自然之理;《黄帝内经·灵柩》中说:“人与天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意在说明阴阳寒暑变化,与人息息相应,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礼记·月灵》说“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荀子·礼论》有“天地合为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吕氏春秋·有始》有“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先哲们几乎一致认为生命的产生与天地的交合异曲同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以地的规则行事,地要遵循天的规则,最后道归属与自然,起与自然,两者相生,同一于法。《周易》将世界万物分为天、地、人三才。古人认为:天、地、人三才是和谐统一的,服从于最高准则“自然”,统一于世界本源——太极。宋代真德秀认为:“万物各具一理,万物同出一原。所谓万物一原者太极也;太极乃万物会之名……万物各具一理,是物物一太极也;万物同出一原,是万物统一太极也。”


    四、 “天人合一”思想 .....................................18-21
第二章 风水文化的伦理意蕴 .................................................................21-29
    一、 自然生物的平等与和谐 .......................................................21-23
        (一) 敬畏自然思想 .......................................................21-22
        (二) 以“生生之德”为核心的.......................................................................22-23
        (三) 以“天人合一”为主旨的....................................................23
    二、 目的性”与“内在价值”......................................................23-25
        (一) 自然具有“目的性” .......................................................23-24
        (二) “内在价值”观念 .............................................................24-25
        (三) 关怀与保护自然的 .............................................................................25
    三、 与儒、道、佛三者伦理思想的...........................................................25-29
        (一) 风水文化与儒家伦理 ..............................................................25-26
        (二) 道家伦理思想的渊源 ................................................................26-27
        (三) 风水文化与佛家伦理 ..............................................................27-29
第三章 风水文化的合理性 ..............................................................29-33
    一、 风水文化的合理性 ........................................................29-31
        (一) 风水禁忌的合理外延 .............................................................29-30
        (二) 天人合一是和谐的 ..........................................................30
        (三) 兼爱万物是人类的 .........................................................30-31
    二、 风水文化的局限性 ..............................31-33
        (一) 封建迷信色彩 .............................................31-32
        (二) 自发性 ...........................................................32
        (三) 猜测性 .....................................................32-33


结语


  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人类产生的物质基础。从字面上讲,“风”是流动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风”与“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凡有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甘泉的地方,生命就会生生不息。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多起源于水草丰美的地方。如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因此,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讲,“风水”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因素。从“阴阳——气——五行”体系的形成可以看出,古人试图从天地万物的莫测变化中探测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涵盖了宇宙任何变化。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必须顺应自然、育化自然,这就衍生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天”既有自然之天,也有人格化的“天”,“天人合一”就是主张自然界和人既对立又统一,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使之和谐协调。风水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凌驾于自然,而是投入自然、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真正的理想风水,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真正的和谐,是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最高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