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硕士论文范文:朴实戏剧对我国当代戏剧之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一、西方戏剧流派的演变与中国新时期戏剧探索历程

1.西方戏剧流派的演变与贫困戏剧的孕育
西方戏剧在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之后,在17世纪产生了古典主义戏剧,经过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后又诞生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戏剧流派,接下来在20世纪又涌现出了以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荒诞派戏剧为代表的多种戏剧流派,在此期间,贫困戏剧也孕育而生。这些戏剧流派的演变过程中相互对立,又不断的推翻与重建他们的戏剧观念,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以典型的戏剧流派来举例:古典主义戏剧(17世纪)崇尚理性,蔑视情欲。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而最终都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而随后诞生的浪漫主义(19世纪初期)则是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是作为一种公然反叛的力量而崛起的,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既无视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生活真实的局限;接下来是自然主义(19世纪中期),它是以反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的面目出现的。其基本特征是:反对采用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主张再现现实生活的片断;反对按理性原则或个人感情将人物性格抽象化或理想化,主张以观察到的事实对人物面貌作记录式的描写,并要求精确地分析环境和生理遗传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象征主义(19世纪末期)再次否定了真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注重主观性与内向性,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表现主义戏剧(20世纪初期)借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其“深藏在内部的灵魂”,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而到了荒诞派戏剧(20世纪中期),它在创作上吸取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荒诞派戏剧被戏剧评论家们称为“先锋派”、“反戏剧派”,这与随之诞生的贫困戏剧有着相似的称谓。我并不是说贫困戏剧与荒诞派戏剧多么相似,而是我们不难看出,在20世纪前,戏剧流派的相继产生是在不断的推翻前者的观念,而其基本矛盾总是围绕着主客观、现实与非现实的立场上相互对立交替上演,这样的经典矛盾至今依旧存在。而在20世纪后,戏剧流派的思想明显开始接纳融合,开始普遍的借用其他流派的手法。它们在之前种种戏剧流派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孕育出了多种风格迥异却能并存的戏剧形态。
这些戏剧形态的融合最初体现在某一剧作家的剧本创作风格上:例如承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其作品风格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象征主义,在其剧作中尝试了不同的流派与风格——这些流派尽管分布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但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正是不同流派和风格相互交融的关键时机,像是在从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时期诞生的《培尔•金特》,以整体现实主义的风格描绘培尔•金特放浪辗转的生命历程,而运用其中的梦幻因素则成为点睛之笔,两者的结合臻于完美,令该剧一度被20世纪不同流派的戏剧家交口称赞奉为杰作。
格罗托夫斯基对其贫困戏剧理论体系的建立有过这样的阐述:“经过逐渐消除被证明是多余的东西,我们发现没有化妆,没有别出心裁的服装和布景,没有隔离的表演区(舞台),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戏剧是能够存在的。”但是,“没有演员与观众中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是不能存在的。”
这样看来,观演关系的亲密无间是质朴戏剧理论的关键。而这种亲密无间如何达到呢?对此,格罗托夫斯基的核心准则是:抓住精神。即对原作进行主体精神的提取后,完全可以弱化甚至抛弃原作的情节或台词,创造舞台演出形式的独出心裁,给予观众参与权,与演员一同对原作中生存的意义或生命的法则进行最大限度的重新解读,如此一来,这些意义和法则便从原作的情节局限中脱离出来,具有了适用于人类生存的普世意义。例如在1962年演出的《卫城》,被认为是格罗托夫斯基导演过的一出“最不忠实于文学原著的”戏,“戏剧情节发生在克拉科夫大教堂。在复活节的夜里,雕像和挂毯上的人物再现了旧约中的古代景象。”
为了表现这样一种精神,由“演员扮演那些已经开始进入最后的经历的人,他们是死了的人;而观众代表那些开始进入了最后经历的圈子以外的人,处在日常生活的激流中,是活着的人。”导演以此阐明原著的精神:“苦难就是恐怖和丑恶两个方面。人性已经退化为可怕的动物的反射作用”。
2.中国戏剧追随西方戏剧美学的道路与新时期话剧“探索剧”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的老一辈文学艺术家如郭沫若、茅盾、田汉、洪深、宋春舫等,就曾经怀着极大的热情,介绍过当时正流行于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受西方现代派戏剧影响,中国在二、三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小小的现代派戏剧的创作浪潮——例如洪深自编自导的剧作《赵阎王》即是直接模仿奥尼尔的表现主义名剧《琼斯皇》;此外,还有田汉的《获虎之夜》,贯穿剧作始终的恐怖神秘气氛及半开放式结构倾透出现代派神秘主义的色彩;以及向培良模仿现代派的唯美主义剧作《暗嫩》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而后出现了左翼戏剧时期,提出“红色戏剧”,出现了一批力争艺术性和思想性融合的作品,如《白毛女》、《同志,你走错了路》等。这一时期的戏剧主要作为教化工具。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荒疏、与观众割断联系的衰败时期。尽管话剧受到了“左”倾思潮的影响,但它自身的艺术潜质和生机,并没有淹没在重重阴云之中。从50年代起中国话剧走入了和平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受苏联影响,基本上一直坚持着现实主义的戏剧观。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话剧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力量,话剧大胆地吸收了外来戏剧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地加以借鉴和转化,促动了新时期“探索剧”的创作、演出浪潮,戏剧理论、戏剧观念空前活跃,剧坛呈现多姿多彩态势。在1978年上演的话剧《于无声处》开创了这一时代的先河,激起时代的反思。80年代以后出现的探索剧,可以看成是对五四时期开创的思想启蒙、吐故纳新的艺术精神的接续,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渗透和影响的产物,也是中国戏剧工作者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寻求艺术更生的途径的尝试。此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异常活跃,西方的现代思潮再次大举进入中国,为中国的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五四时期曾经被中国戏剧界浅尝辄止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此时再度引人注目,而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史诗剧场、贫困戏剧、残酷戏剧等等现代、后现代戏剧新观念,则成为人们争相探索和实验的契机。

二、质朴戏剧的表演影响与对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训练方法…….9
1.“僵化的戏剧表演”与质朴戏剧的演员表演训练…………….9
2.质朴戏剧对演员表演训练方法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11
3.质朴戏剧对演员表演训练方法与布莱希特的表演训练方法……….12
4.对于传统中国戏曲表演的训练方法的再思考…………..13
三、质朴戏剧及西方戏剧美学对中国戏剧的导演影响………..16
1.观演关系:中国戏剧——从空间运用的改变到小剧场戏剧………….16
2.题材与体裁的广泛选择……………18
3.中国导演艺术发展中的“模仿”阶段…………………20
4.“贫困”与“贫穷”………………22
四、结论…………24
参考文献…………..25

四、结论

质朴戏剧自传入我国至今约有30年,恰是中国先锋戏剧兴起并发展的30年。无疑,质朴戏剧提倡拉进观演关系、实现剧场性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先锋戏剧的实践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养分。新时期的中国当代戏剧从探索时期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可以预见的是,它将逐步收起先锋戏剧式毕露的锋芒,收敛为厚重的底蕴和内涵,由内而外走向“质朴”。

参考文献
1.(波兰)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出版。
2.曹晓乔、《开创时期话剧文学的民族化》/《文艺研究》、1986年第2期。
3.陈吉德、《中国当代先锋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出版。
4.(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出版。
5.高行健、《没有主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
6.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7.宋宝珍、《敢走不平路:80年代的中国话剧探索》/《戏剧研究》、2008年第2期。
8.苏国荣、《戏曲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
9.(苏联)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8月1日出版。
10.汪义群主编、《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出版。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