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对淮北社会文化生活之影响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淮北市宗教发展情况


第一节淮北市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


一、淮北市历史沿革
淮北市即现今安徽省的省辖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116023‘~117’23‘,北纬33“16‘ ~34014‘之间。地处当下由20多个中等城市组成、总人口近2亿的淮海经济区中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交通便利。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和河南永城。市辖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滩溪县三区一县,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95%,其中滩溪县1987.5平方公里,市区753.5平方公里。北市城区面积规划为135平方公里,人口100万。①、年“,淮北市处于我国秦岭、淮河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北侧,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雨水适中。春季温暖多变,平均温度为14.7度,平均降水量为160.7毫米。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平均气温为26.5度,最高气温达41.1度,降水量历年平均475.3毫米,超过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秋季凉爽,平均气温为15.6度,降雨量为168.1毫米。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少,偏北风,平均气温为1.7度,降水量为50.7毫米。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06.9天,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②淮北市交通便捷,青阜铁路和京沪铁路符夹支线贯穿市区,北接“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南与京沪铁路相接。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己形成公路网络。连霍高速、京福高速公路(合徐段)穿境而过。③境内河流为堆集型河流,基本上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向,如南沱河、侩河、王引河、懈河等;少部分由北向南流向,如龙岱河、闸河、萧滩新河等。分属滩河、南沱河和洽河等6个水系,十余条河道均同属于淮河水系。现有青龙山港、宋幢港、闸河港三个港口。④
淮北市今辖滩溪县和相山、杜集、烈山三区。市政府设在相城,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王朝时期的商部落相邑遗址早已淹没,无法考证。春秋时期,十二诸侯之一的宋国共公(公元前581年至前576年在位)为避水患,将国都从今河南商丘南迁往相城,在此建都90载,曾使相城名重诸侯。周赦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齐灭宋,废为齐,后为魏国相邑。至民国时改宿州为宿县,直属安徽省。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宿县西北部地区的滩溪口(相南9公里)设滩溪县,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60年4月6日,国家为开发淮北煤炭资源,经国务院批准,在滩溪县三堤口建立滩溪市,此后多次扩大市区范围。1976年将市政府所在地迁往相城;1971年滩溪市改名淮北市;1977年2月原属宿县地区的滩溪县划归淮北市管辖。
2004年8月下旬,淮北市调整了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全市辖20个镇、8个乡、巧个街道办事处。2006年3月8日,淮北市公布区划调整方案:全市由21个镇7个乡巧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7个镇1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629村143居,其中滩溪县辖11个乡镇。...................
..............................


第二章淮北市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民间宗教的形成发展
民间宗教亦称民间秘密宗教,又称教门,相对于正统宗教而言的,它是作为正规的、公开的宗教一佛教、道教一的异端,具有秘密宗旨和仪式、以秘密方式在民间社会进行活动和流行的各种宗教派别和势力的统称。民间宗教主要活跃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佛、道、释)的理论基础上融合吸收民间文化和习俗以及宗教意识世俗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民众性、神秘性、杂蹂性、通俗性、抗争性等特点。
中国民间宗教源远流长,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血食”、“祭鬼”等习俗及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等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一样,它也有最高崇拜,也有一般神灵,也有自成体系的教义、仪节、日课、修持和戒律,也有经卷、佛堂、祖师、传道师和信徒。”①和平时期,它与佛教、道教起着相同的作用,能给人以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动乱年代,它则与佛教、道教相悖,能立即与斗争思想相结合,成为召唤农民起义的号角。
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乃是中华民族漫长而纷繁复杂之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宗教信仰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宗教之所以大量出现而且历两千年不衰,在于下层民众需要适合自己口味和心理要求的信仰依托。
淮北市历史上体制化的民间宗教组织有一贯道、天门道、古佛道、九宫道、中央无极道、同善社、全贤道、万国道、八卦道、白莲教、极乐堂、三元会、大刀会、文圣会等25种。淮北市流传较广的有天门道、一贯道、先天道等。这些民间宗教组织逐渐演变成各种反动的会道门,大都有一定的组织系统,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大多演变成为国民党的外围组织。
会道门和宗教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传统宗教衍生出来的异端,本身有很大的反正常社会秩序思想。史载中国历史上的会道门组织大多成立于明清至民国期间。白莲教于清末民初由山东的陶福三传入滩溪县铁佛。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中央无极道传入滩溪县时,在隋堤以南广泛传播,发展道途万余人”。......................
........................


第一章淮北市宗教发展..................................................3
第一节淮北市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6
第二节淮北市佛教形成发展历史....................................9
第三节淮北市基督教形成与发展历史...........................15
第四节淮北市天主教形成与发展历史............................16
第五节淮北市伊斯兰教形成与发展历史 .........................20
第六节淮北市道教形成与发展历史.....................................20
第二章淮北市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21
第一节民间宗教的形成发展..............................................22
第二节淮北市民间信仰.......................................................24
第三章淮北市宗教资源分布状况及宗教发展特点........25
第一节淮北市宗教资源分布状况......................................27
一、淮北市佛教场所.....................................................27
二、淮北市天主教、基督教场所...............................40
三、民间信仰活动场所.................................................43
第二节淮北市宗教发展特点.......................................46
一、时代性强....................................................................47
二、适应性广...................................................................47
三、资源丰富...................................................................48
四、分布不均..............................................................48
第三节淮北市宗教发展与管理启示.......................48
一、淮北市当前的宗教管理工作.............................48
二、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51
三、发展前景二........................................................52

结语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充分认识宗教长期存在和短期不会消亡的现实下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及其他特性,充分运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当前做好宗教工作的基础。宗教的消亡必须要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江泽民同志指出宗教的存在是长期性的,因为“无论宗教如何发展,无论宗教的走向如何,只要人类需要,只要人类不能战胜自身的局限性,宗教就会存在,尽管宗教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中枢,但它仍将会给予人们感情上的支持和安慰,赋予人们某种价值意义,帮助人们表达他们的信仰和终极关怀。”①宗教的存在源远流长,流传我国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根源在于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的矛盾斗争和不平衡发展的长期性,又决定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因此,要正视宗教,立足长远,着眼当前,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同时,宗教问题还体现出其自身极强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做好宗教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
淮北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宗教的发展关系密切。现代化发展不能消除宗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宗教的和谐发展是保持地区发展稳定的重要支持和重要内容。当然,淮北市当前的宗教工作同样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也面临着变迁和调适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就宗教的生存乃至传播环境而言,社会变迁有时间和空间两重涵义;其一为某一特定地域之社会形态转型所产生的历史变迁,……其二为不同地域之间的空间转换所导致的社会环境变迁……即所谓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所接触的社会变迁。”②当前,要做好淮北市的宗教工作,一是要正确的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每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同时不放弃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二是要以“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要旨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三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办好各类宗教团体;四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之,加强淮北宗教发展研究,拓宽宗教管理思路,科学开发、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淮北地方文化内涵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一、原始文献
1.董鸿图康熙宿州志(M).康熙57年刻本
2.余钧嘉靖宿州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3.何庆钊、丁逊之光绪宿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4.冯煦光绪凤阳府志(M).光绪32年刊本
5.潘铭、沉学渊嘉庆萧县志(M).嘉庆20年刊本
6.陶澎安徽通志(M).道光10年刻本
7.沈葆祯、吴坤修等重修安徽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5年
8.冯煦皖政辑要(M).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
9.迎接新世纪一淮北市四十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0.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