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文明构建的现状与农村民俗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二章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民俗简述

2.1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意识淡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能力较差。


当前,虽然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但多数村子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农民离不开土地,只能依靠种田养家糊口"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过程中,农民的素质并没有较大的提高,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认识也没有较大的改进。农民收入低、物质匾乏是造成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只有首先解决了吃饭问题,生存有了保障,才能解决精神上的需要。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农村是被先进思想!先进文化遗忘的角落,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偏少,农民很少能及时享受最新的精神文明成果。而且,由于现实的原因,一些能促进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得到快速有效地传播,不能为农民所用。这些都成为造成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意识淡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能力的重要原因。


2.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
当代农民素质中最缺少的是科学文化素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比城镇平均水平低2.5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民仅占0.4%。进入新世纪,我们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农村的中青年的农民甚至其子女仍然是文盲半文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村中盛行的读书无用思想使许多初中甚至小学毕业的孩子被迫辍学;第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甚至匾乏,直接导致一些农村学生的辍学;第三,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干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行,农民子女多,辍学的孩子也相对较多;第四,根本原因还是农民收入低"有些农民虽然明知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但连生存都成问题的现实使其无力负担子女的学费,孩子也无奈辍学。据统计,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农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远低于城市。


3.一方面封建迷信思想死灰复燃,严重束缚着农民的思想观念

影响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文化下乡活动开展的还不够,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待改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应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思维开放,观念多样,很容易出现信仰和认识上的空白地带,人们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一些腐朽的思想往往换了个形式在农村重新泛滥了起来。近些年,一些地区中的落后思想文化泛起,许多村落打着宗教自由的招牌盛行迷信活动。例如有的乡村,教育、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但是却耗费巨资大修神庙,聚众求仙拜佛;有些农民不以自己的勤劳来改善生活条件,而是一味沉迷于看相算命,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
这些现象是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的,严重阻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虽然“三下乡”活动已提出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的三下乡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需求。
一部分农村青年虽然不是文盲,但仍是“科盲”。我国农村的技术人员也相当缺乏,占全国农业人口的0.06%,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由于社会民俗的内容和性质都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积极开展社会民俗的移易工作,兴利除弊,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2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带进农村,同时发扬农村的优秀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防止一些思想糟粕乘虚而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新农村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频繁,原有的地区界限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心里失衡的可能性加大,实现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困难重重。
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利益观,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矛盾,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新农村建设一靠先进理论指引,二靠政策扶持,三靠培育新农民。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只有在众多能使用科学技术、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身上,才能找到的支撑点,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武装农民,培养造就具有较高技能、擅长经营之道的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长远的人才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2.2.1 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起着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农村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农村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三章实现社会民俗的移易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


    当前,乡村少数农民生死水平进步了,却缺乏安康的肉体信仰和追求,混杂了传统美德和封建迷信的界线。目前乡村局部村民封建迷信的现象有所抬头,且有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向。而且许多村民由于肉体空虚,平常除了看电视外,经常在一同聚众赌博。麻将号称我国“国粹”,在我国传播范围很广,于是小赌怡情成为局部人饭后茶余的主要消遣,而家庭红白大事攀比成了局部人竞相模拟的时髦。小打小赌惹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作,带来的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化乡风的构成:家庭红白大事攀比则形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糜费。
本文将从时代的发展与外来民俗的影响两方面展开论述,并将社会民俗的内容,包括家庭家族的民俗、人生礼仪以及乡里社会的民俗与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完成的和谐家庭建设、和谐村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一一对应,展开论述,介绍他们的内容,以便探讨进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民俗移易的具体途径。


3.1社会民俗移易的影响因素


    社会民俗是一种发展中的文化现象,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社会民俗。虽然社会民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民俗的一些变化可以从对其形态的细微分析与对其不同阶段发展过程细微变化的观察中察觉出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它将各个国家、地区的社会民俗习惯进行了空前的交流,人们在接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某种文化形式。另外,时代的发展也对一些社会民俗的形式和内容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面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当前农村的社会民俗状况展开分析。


3.1.1时代的发展对社会民俗影响极大


    时代发展是社会民俗移易的首要因素。因为时代的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社会民俗己经被人们所淡忘甚至消失了,比如在封建社会盛行的要求妇女“三从四德”的道德枷锁。但是还有一些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有很大价值的社会民俗,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冲击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从而逐渐消亡,这些是我们所应该保护和抢救的,比如以往在社会中盛行的“成人仪式”。但是更多的是那些新农村建设仍然需要,只是形式和内容上需要经过移易的社会民俗。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农村的婚丧民俗以及农村的宗族信仰问题。......................

 

第三章实现社会民俗的移易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13
3.1社会民俗移易的影响因素..........................................................13
3.1.1时代的发展对社会民俗影响极大..............................................13
3.1.2外来社会民俗的影响...............................................................15
3.2家庭家族民俗的移易是建设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16
3.2.1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性............................................................16
3.2.2家庭家族民俗的主要内容........................................................17
3.3人生仪礼的移易有助于实现乡风文明..........................................19
3.3,1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性............................................................19
3.3.2人生仪礼的主要内容...............................................................20
3.4乡里社会民俗的移易是建设和谐乡村的重要内容..........................21
3.4.1实现和谐乡村的重要性.........................................................,21
3.4.2乡里社会民俗的主要内容.....................................................22
第四章社会民俗移易工作的具体方法和途径.................................24
4.1社会民俗移易的标准............................................................24
4.1.1以和谐家庭的标准来进行家庭家族民俗的移易工作.................24
4.1.2以乡风文明的标准来进行人生仪礼的移易工作........................25
4.1.3以和谐乡村的标准来进行乡里社会民俗的移易工作...................26
4.2社会民俗移易的具体方法和途径...............................................27
4.2.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27
....................................

 

结束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社会民俗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强大的助推器,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容置疑,社会民俗文化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工作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行社会民俗的移易工作是进行新农村精神建设的重要抓手,做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社会民俗文化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以借鉴的宝贵遗产,等待着我们去发扬。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重视家庭、尊敬长辈、报效祖国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热潮,不光是要建设新房子、新道路、新村容,建设精神家园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在进行社会民俗移易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长的,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不断改进和丰富,要把先进的文化用农民群众能接受的形式传播开来。
二、社会民俗的移易要重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各民族的民俗风情,不能大搞规模化、一刀切。
三、社会民俗的移易还是要以保护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为主,对于少数陋习要充分考虑其产生的社会土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新农村社会民俗研究上,仍要努力探讨政府在引导地方相成良好的风俗习惯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农村宗族祭祀的复兴、宗族势力对村落治理的影响、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影响等方面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顾希佳《社会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钟敬文文集一民俗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徐华龙《泛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金天麟《群众文化民俗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朱宜初、李子贤主编,《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周建新主编《民族学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