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代发产业文化经济论文-简述安国药材产业发

发布时间:2019-09-26 14:00

简述安国药材产业发展的经济文化基础

目录
1 地缘优势
1.1 渊薮质优的药材资源安国市地处太行山山麓平原。
1.2 水陆畅衢的交通运输
2 文化背景
2.1 庙会文化的中心
2.2 工艺文化的传统
3 经营策略
3.1 交易成本机制
3.2 网群管理机制
3.3 经济共生机制

关键词 安国市 药材产业 经营策略 传统工艺分 类 


安国药材市场发韧于宋代,明始称“天下第一药市”,迄今仍是安国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依据1995年资料显示,其药业总产值已达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2,药材所得的个人收入占全市人均收入的一半,药业税收额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以上。药材总产量更以70%比例的绝对优势居河北省首位。千年“药都”何以长盛不衰呢?本文在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和历史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力图从理论高度归纳、分析和总结。

1 地缘优势

1.1 渊薮质优的药材资源安国市地处太行山山麓平原。这里地面开阔,径流通畅,水土条件良好,是全省农业精华之所在。在半湿润季风气候影响下,热量充足,≥0℃积温4 800℃~5 200℃,年均温12℃~14℃,无霜期长达190天~20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05 mm左右,且70%以上集中在草本植物生长旺盛的六、七、八三个月。干湿季分明,无霜期长的气候,极其适合野生和人工栽培药材的生长,为药材市场的发育提供了稳固的资源基础。据《祁州志》记载,宋代安国已种植药材28种。明至清乾隆20年(1755年),安国药材增加到48种,有枸杞、紫苏、矍麦、紫花地丁、薄荷、荆芥、薏苡、大薏米、黄、红花、蓝靛等。清雍正(公元1620年)以后,安国药业步入盛期,药材品种增至70多个,其中质地优良,堪称正宗的品种,被医药界冠以“祁”字,如:祁菊花、祁大黄、祁白芷、祁艾等,均以安国产地最富药效。有赞文道:“薏米胜雕菰之饭,土豆冠环蓣之肴,蟾酥记于简册,胶枣制以熏烧,红花蓝靛,烟叶秦椒,……”①。


1.2 水陆畅衢的交通运输安国市位于京津石三角腹地,距北京200 km,有神黄铁路穿境,紧临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及京深高速公路,是其药材市场得以与外界广泛联系的保证。古时安国水陆交通已显方便,不仅有南北官道贯穿,而且有潴龙河、沙河、磁河水运,顺河可直达天津,还可转运营口、广州、香港等地。1906年、1912年京汉、津浦铁路先后筑成,交易范围更为扩展,东抵沿海,西达新疆,南至两广,北及东北。而且苏、印、日、越、朝等国的药商也前来“跑”药。药市上不仅有国内特产品种,而且还有不少外国珍品,如印度牛黄、印尼血竭、越南犀牛角、苏联鹿茸、朝鲜人参、美国花旗参、日本梅片等。我国著名药学家赵黄先生的调查写实:“其产品之出于四川及长江流域各省者,则由平汉及津浦两路而达,出于闽、广、滇、黔等省者,则由水路经天津而达,故祁州之药材,实可称全国药材总汇之地,药商辐辏之区也……”①,可谓对安国药市对外交流境况的概括总结。


(1)减少交易之间的联系层次,提供简洁的交易方式,是安国药市上长期存在的行之有效的作法。如:庙期买卖采取现款与期款两种结算方式,即客商可用银号资金作交易,在经纪人担保下得到贷款,作无本生意。买卖成交后,如系现款,须在本届庙会结清;如系期款,则下届庙会再结算。款项拨对由经纪人全权代理。因庙会时间长,药商为便于资金的周转,多数不带现款而在安国药市上直接买期款,待药售出后再行付款。有的药商甚至利用期款之便,在庙会期几次周转,做到无本牟利。这种结算方式既方便了药商,也活跃了市场。

(2)通汇通兑的金融活动是安国药市富有生机的另一原因。历史上安国的钱庄、银号汇兑灵活,可以直接与全国各地通汇。这与定州市土布贸易必须通过天津才能汇兑相比,无疑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盛时的安国钱庄、银号多至百家,每家资本均达二、三十万元,每天市场上的周转资金达千余万元,且较大的银号在北京、天津、沈阳、张家口等重要城市,乃至香港都设有联号。足以说明安国的钱庄、银号数量之多,资本之雄厚,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是罕见的,为安国药市繁荣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3)信誉是交易网群的润滑剂。在经济活动中,信誉更具有战略的重要性,信誉往往处于经济合作的核心,构成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侧面。当信誉存在时,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别人工作时就省去了许多麻烦。安国药市经济分析表明,因为有信誉的存在,药材交易才有了纽带,依赖这个纽带,参与交易的药商个体遵循着一系列竞争与交流的准则,在商业规律306地  理  研  究17卷①河北省安国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安国县志. 1996.年),安国药材产业伴随庙会的兴盛更发展成为安国市的支柱经济,有力地带动了其它各业的发展。庙会的会期也延长为“春五秋七”,即春庙五个月,秋庙七个月,全年不间断。药商们不只是在庙会正期参加交易,还有相当一部分常住安国,随时买卖。形成了“东货换西货,南货换北货”的“四方大交流”。据安国市档案馆所藏资料记载,每届庙会参加交易的药商及其经纪人可达四至五万。1993年,现代化药业经济文化中心——东方药城落成,一年一度的国际药材节,更广泛地吸引着海内外客商,年成交额达20亿元。上述史实说明产业集聚的现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始终的[3]。并且就区域经济而言,其产业越分散,成本越高,直接结果必然是使交易成本偏高的商体日趋集中于他们的地理重心。因此,与药材产业相关的各生产与经营部门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下,为寻求损耗之下降,受庙会文化的“空间拉力”作用,逐渐集聚,从而缩短了彼此间联系的距离,降低了联系的成本[4]。


2 文化背景

2.1 庙会文化的中心集聚性安国药市从发萌乃至扩展,还与其存在一个集聚中心——庙会大有关系。安国的庙会源起于一个“显灵”的传说:宋朝时,宋秦王得疾,诸医莫疗,有一神医至,进药数丸即愈,问其姓名,对曰:“祁州南门外人也。”宋秦王随即遣使到祁州,寻找不见,始知为神,诏立庙祀之。即今坐落于安国城南的药王庙,该庙“以医显灵,有疾者祷之即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因“王(药王)系本州土神”,北宋(公元976-984年)被封为“灵贶侯”,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度宗赵基又加封其为“明灵昭惠显王”,称之“医之所难疗者,神能疗之,肇迹东京,显灵河北,厥贶甚大……,盖御灾捍患神也”, (见“重修皮王神阁碑记”)药王庙的影响由此而更加广远,药王的传闻也越来越多。经历代修建,这座药王庙日显富丽堂皇,雄伟壮观,不仅成为汇集宋、元、明、清各代风格的特色建筑,更成为安国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文化中心地。以文化为背景的物质交换所支持、描绘,并构建的地区特征,同地区资源越丰富发展潜力越大的道理一样,物质文化的存在状况强化了地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又孕育了对外交流的潜力,以及内部彼此间合作的潜力[1]。安国的“药王庙”就是这样一个物质文化实体。安国药王庙引发了以祭祀祈祷为主的民间香火庙会。百姓赴庙求医,就地采买药物,交流民间验方,药材商贩也赴庙售药牟利,庙会便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药材交易场所,进而促进了药材的对外交流和医术传播。据记载[2],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安国药市已是“商贾辐辏,交易日余,盖大江以北发兑药材之总汇”的药材中心了。各地药商千里迢迢,“轮蹄辐辏,驰奔祁州”,其街市繁华,“药气熏天”。到了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调控下分享着技术信息,从而抑制了不正当的竞争。

2.2 工艺文化的传统承袭性传统工艺是在生产活动中通过个人积累和他人直接传授而沿袭的,是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又一文化背景。安国的药材加工工艺代代流传,其文化的继承起到了延续安国药材市场的作用。安国的药材加工工艺随着药市的兴旺而日趋成熟,随着技艺日益高超和精湛而地位越显重要。在数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实践中,无论是从选料配方,乃至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成体系的经验,有许多独到之处,创建了其自身的药业文化特色。在安国,许多药材经过技术加工后,药效更有提高,疗效更为显著,因而赢得了“药不经祁州没有药味”的美誉。切片加工是安国药材工艺的“绝活”,清代就已成专门技艺,尤以刀法居全国之冠。如:“百刀槟榔”,把大如枣,坚如石的槟榔,切成百片,片片薄如绵纸;“蝉翼消夏”,是将蚕豆粒大小的半夏,矾蒸后切得蝉翼一般,吹之瓢然;“云片鹿茸”,是将鹿茸加热后切成云片,放在舌尖即刻融化;“镑制犀角”,则是把坚硬如铁的犀牛角镑成刨花。这一系列的“片剂绝活”构成了安国药业文化的特色。炮制药材是安国药材工艺的另一传统。包括:炒、煅、灸、闷、润、水飞、浸泡、烧炭、清蒸、煨制、矾制等。其中炒有酒炒、麸炒、姜炒、醋炒、盐炒、土炒、砂炒、净炒等;灸有酒灸、蜜灸等;煅有水煅、闷煅等。正是炮制技术的高超,才保障了安国药材的优质地道。


3 经营策略

3.1 交易成本机制经济学家斯各特的“交易成本机制”认为:产业经济发展是一种交易活动,并通过交易活动组成完整体系。每个相关的经济商体都处于一个功能分化与组合的过程之中,而交易则在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商体之间进行[5]。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经营个体之间的交易就会增多,经营者间的联系也会愈益复杂,如何使商体在交易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利润,是保证区域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安国药市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产业发展的经济文化基础近年来安国药材无论是品种还是种植面积都更加扩大,在传统的药材种植经验与现代的栽培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品种已增加到300多个,几乎家家种植药材,年均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年提供商品药材约1 600万kg。

3.2 网群管理机制盛时的安国药市是在稳定、系统的交易网群下运行的。

(1)自发的的网络组织层次分明。在安国的药市上存在着由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交易群,即“十三帮”、“五大会”和“安客堂”①,它们共同构成了药市上的无环网。“凡客商载货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十三帮”。帮与帮之间通过直接交易而获益,本地药商及其相关行业组成的“五大会”起协调和连接作用,权威机构“安客堂”构成网群的中心。在这种三级网群的分层管理运行中,个个网群层间互为依赖、互为制约、不可替代。正是这种网群层次间的有序操作,使每一次庙会都成为一次帮货的大汇聚。据记载,清末民初到安国的十三帮客户有1 600余家,每届庙会帮货成交额都在3千万元以上,占总成交额的60%。特别是国外一些名贵药材的交易,多是通过帮会来完成的。层次分明的网群不仅为药商的采买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药商的利益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而且更增强了整个药市的竞争能力。

(2)经纪人是交易网群有序运行的媒介。在安国药市交易网中,经纪人作为买卖成交的介绍人,被称做“经手”。他们是药市的信息情报员、药材鉴别员。他们通过手摸、眼看、口尝、鼻闻,就能肯定货色的真伪优劣,是否适销对路;他们守信誉、懂行情、识货色、辩真伪,是药市上的行家里手;他们有约必行,成交公正。历史上,安国药市的经手最多时达2 000余人,因此有人认为安国药市的繁盛“是经纪人素常诚实可信所致”


3.3 经济共生机制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长期联系不管以何种形式和方式进行,都会带来一定的成本损耗,这种成本损耗是部门间联系距离的正函数,即:联系的距离越长,成本就越高。因而导致了与区域产业相关的各个商体之间的联系所具有的明显的空间上的依赖性和向心性。安国药市持续发展正在于其具备各个经济部门相互依存的社会环境。在安国市,各种行业纷繁多样、共生共荣。不仅专营药材的店铺、商号鳞次栉比,多达数百家,而且与药市相关的各种生产部门,如行栈、下处、加工坊、刀坊、运输等也比比皆是,甚至为客商服务的杂货店、茶饭馆、浴池、旅店、剧院等服务行业也一应俱全。各式各样经济部门的共生环境,对商业个体构成了全方位的吸引力,强化了安国药市的拓展力。综上所述,安国药材市场的发展史实证明了:由于起“空间拉力”的物质文化实体的存在,商业个体在寻求损耗下降的利益驱使下,在趋于集中的过程中就有了依赖;完整而有序的交易网群层次,不仅加大了药市上交易的力度,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市场交易的正常运行;协调的金融体制确保了市场的良性运转;良好的信誉和产业氛围更象一把大伞,保证了最快、最可靠的信息源,也保证了经济交往中的利益存在;传统工艺作为历史文化,更容易成为区域产业开发中的特色之所在。

摘 要 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地缘优势、经济规律、文化传统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安国市的药材产业为研究实例,通过解释中心集聚的“空间拉力”所孕育的对外交流的潜力,揭示“交易成本机制”在市场交易中的刺激作用,以及分析安国药市网络管理的特定形式,对药材产业区域发展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子作了综合性研究。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