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硕士毕业论文5篇
发布时间:2019-09-23 20:26
文章来源:www.dxlws.com
本文是一篇经硕士毕业论文,硕士课程通常安排在学士之后,一般而言硕士课程需要2-3年的时间,但根据国家及科系不同,有的硕士只要一年就能取得,有的则需要三至四年。招收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单位既有拥有硕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也有拥有培养研究生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一
1 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
1.1 农业产业化的来源及发展
1.1.1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意识形态
从农业发展的进程看,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兴起的一种农业组织经营形式,它依托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及其相关服务业联合在一起。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又被称为农业一体化,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1、完全一体化,指的是由大企业或公司直接主导生产资料,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并将精深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紧密结合的经济体系。英国“樱桃谷饲料公司”属于这种类别。
2、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即:产、供、贮、运、销一体化,目前国内广泛存在此种经营模式。
3、合同制一体化,这是农、工、商一体化结合的主要形态。在现代农业国家里比较广泛。通过合同农场(农户)与工商企业达成协议,农场(农户)向企业提供农副产品,企业向农场供给技术、贷款和生产资料。
1.1.2 国内农业产业化的意识形态
70 年代初,泰国正大饲料公司正式进入我国市场,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的先河。该公司直接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由农户负责养鸡的具体事务,这一“公司+农户”的生动实践的大获成功,成就了我们目前称之为农业经济的“正大模式”。进入 80 年代,伴随着上海大江公司“公司+农户”模式的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农业部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了专题理论研讨会,提出了“公司+农户”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是农村组织形态的又一创新。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思想由此刻便被正式提出。
1.1.3 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原因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究其农业产业化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各国的劳动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的解放导致了农业产业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供、贮、运、销一体化的有机协作逐步形成。
2、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稳定的供应和销售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农业产业化组织由此孕育而生。在生产和经营中,产、销双方不仅仅相互促进,而且相互促进,它的出现不仅仅满足了生产力方面的有效协作,更重要的是在供求关系上建立了稳定的有效机制,促进了农业产业的纵深发展。
3、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加之农民农业经济意识薄弱,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均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出现在某些程度上破解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高,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2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发展类型
武惠恩、王志明在《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一书中列举了多国的成功模式,如韩国生产、技术、管理、研发一体化发展模式,美国企业(公司)与农户签约模式,泰国“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如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农民所接纳,并逐步成为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民的致富成功之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各地实际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 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产业带动型:从该地域主导型产业入手,围绕主导产业,从而延长产业链,进行一体化经营。
2、企业带动型: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入手,围绕企业主导产品,联合当地农民,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资料,形成“公司+基地十农户”的农业合作经营组织
3、市场带动型:建立农副产品批发、零售专业市场,通过市场带旺人气,带动销售,从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良性发展与互动。
4、基地带动型:与企业带动性和市场带动型不同的是,基地带动型是两者的完美融合,其重点是通过企业带动、市场拉动与农户互动,从而营造三者的共赢,以期达到市场和效益的最大化。
5、行业连锁型:行业连锁顾名思义,就是指建立在企业带动的基础上,跨区域建设集团公司,形成跨区域的行业连锁,增强企业竞争力,带动农户发展。
6、中介带动型:通过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来为农户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联系企业为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实现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大跨度组合,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7、科技推动型:通过引进知名、优良、特新产品提高农业产品质量,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开拓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
2 新余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龙头企业总体实力大幅提升
一是外销比重增多。7家粮食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年外销大米 50 余万吨,新余蜜桔、翠冠梨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二是农产品直销、农超对接等销售方式初具雏形。界水联盟、水西加山等蔬菜基地与市内多个大企业、学校、酒店签订蔬菜直供协议,全市有5个基地在市区开设了 15 个蔬菜直销店。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导【7】。目前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运营 2 个,在建1个,筹建1个。位于站前西路延伸段的新余市优质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新余市集农产品交易、加工、配送、冷藏、保鲜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是高度重视标准化生产。大部分企业和生产基地能做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做到统一良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技术指导等。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一批知名的品牌,恩达家纺品牌填补了新余市中国驰名商标空白;获江西著名商标 30 件;获市知名商标 29 件;地理标志认证有新余蜜桔1家;有机食品有 2 家:渝水区百丈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仙女湖渔业开发公司“会仙”牌有机鱼 16 个品种;绿色食品有金土地粮油公司、珊娜果业公司等 5 家;无公害食品有 27 个【8】。
3 新余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业 ........ 8
3.1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情况 ..... 8
3.1.1 花卉苗木产业基本情况 ....... 8
3.1.2 花卉苗木产业特色和亮点 ....... 9
3.2 水果产业发展情况 ..... 11
3.2.1 水果产业基本情况 ........ 11
3.2.2 水果产业特色和亮点 ......... 12
3.3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13
3.4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3
3.4.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 14
3.4.2 蔬菜产业特色和亮点 ......... 14
3.5 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 15
3.5.1 畜牧产业化基本情况 ......... 15
3.5.2 畜牧产业特色和亮点 ......... 15
3.6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16
3.6.1 休闲农业基本情况 ....... 16
3.6.2 休闲农业特色和亮点 ......... 16
4 新余市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发展情况 ..... 18
4.1 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情况 ......... 18
4.1.1 农产品销售市场情况 ......... 18
4.1.2 农产品主要销售形式 ......... 18
4.2 农业产业化金融体系建设情况 ......... 20
4.2.1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现状 ....... 20
5 农业机械化体系发展建设情况 ....... 21
5.1 农业机械化体系发展建设基本现状 ...... 21
5.2 农业机械化体系发展特色和亮点 .... 21
5.3 农业机械化体系对所发挥的作用 .... 22
5.4 农业机械化体系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 22
结论
本文以新余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为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思路,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类比分析和召开座谈会等方法,采取综合调研和专业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走访农业、果业、农机、林业等市直单位,并深入县区、乡镇以及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有效的指出了当前新余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不足、农机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加快新余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得出以下四点启示:
(1)政府的支持是前提发展才是硬道理。当前,新余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需要政府协调和解决,在税费减免、用地用电、项目审批、资金投放等方面还需要政府的优惠和扶持,在企业发展、招大引强、人才培养、信贷投放等各方面还需要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周期较长,必须要及早安排、及早谋划,政府部门积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及早制定各主导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则显得更加尤为必要。
(2)企业的带动是关键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龙头企业肩负着信息引导、市场开拓、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服务农户的重任。因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狠抓龙头企业迅猛发展,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带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外向经济的发展,促进多元化市场的形成;带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经营理念的变化,促进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
(3)模式的创新是动力创新永无止境,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要坚持继承和发展“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企业跟着市场跑,结构围绕企业调,项目依托基地建,农民照着订单干"的产业化格局。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方式的创新,实现从订单、合同契约关系发展到合作制按利润返还、股份制按股分红、反租倒包、兼并联合等关系。实现由简单买卖到产权联结的演进,使得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成为现实。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科技竞争力、培养科技型农民,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
(4)要素的配套是保障。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要素综合体,农业要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必须要改善农村融资担保环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投放更多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倾斜,积极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及产业基地建设,切实发挥信贷资金在推进扶贫攻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规划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的批发交易中心,发展期货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必须要强化科技引领作用,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应用,积极推广蔬菜、花生、果业、油菜、设施农业等生产农机化技术。培育和壮大农机作业服务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 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村经济》,1996-10-25
[2] 新余概况, 2010-05-19
[3] 张明林(导师:傅春,胡振鹏).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产业链成长机制研究《南昌大学博士论文》,2006-05-01
[4] 杨明彧.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融资模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2-05-01
[5] 王亚(导师:温晓霞).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10-01
[6] 王建军(导师:王新中).安阳市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10-01
[7] 姚文戈,马成林,孙立城.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评估方法《农业工程学报》,1997-12-30
[8] 周京华,曹建祥.新余市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现代园艺》,2012-09-10
[9] 卢建华,张小娟.新余苗木产业成农民增收新亮点《江西日报》,2012-06-03
[10] 陈保国.新余市畜牧业发展情况与建议《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2-06-15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黄土丘陵区一度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原因,该区域土质疏松、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等,易产生水土流失;二是人类对生态系统频繁的干扰和破坏,如陡坡滥垦滥伐、草场放牧等,导致了“能吞能吐”的林草面积急剧减少,从而加速了水土流失,并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国家先后采取了多项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尤其是 1999 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果更加明显。该工程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土地资源配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有所调整,人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这是国家以巨大的财政支出为代价的生态重建,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途径。基于此,有关学者提出了商品型生态农业的概念,该模式将生态保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化,即使生态保护成为区域农民发展经济的自觉投入。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最终能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二元化矛盾。自从商品型生态农业的概念提出之后,相关学者围绕着系统内部的农业资源与农业产业的耦合特征、耦合路径及耦合机制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退耕区域的不断增加的资源未得到有效地利用,造成整个区域依然处于低耦合度、低能效(董孝斌等 2004),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处于相悖态势(王继军 2008;王继军等 2009)。出现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限制了商品型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寻求系统相悖的原因,找出导致系统相悖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对系统的耦合进行优化,就成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所必须的。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保持退耕还林成效及其功能的持续性所必须的。安塞县是黄土丘陵区的典型区域,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及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安塞县既具备了研究区域的典型性,又具有研究区域数据的连续性,所以本文选择安塞县作为研究区域。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农业发展模式的 SWOT 分析
近年来,SWOT 分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当中。分别对各种农业发展模式进行 SWOT 分析,如杨凌农业科技会展业发展(李烨,2007),农业旅游发展(王兴水,2006),创业农业发展(李子蓉,2011)等。柴莎莎提出了基础 SWOT 分析的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思路及策略。生态农业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 W.阿尔伯卫奇(W.Albreche)1970 年提出的(ConwayG R.1986;刘撰浩 1987),他认为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随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进行了生态农业的研究,并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世界各国开始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直到 1981 年,英国生态农业专家 M.K.沃尔.辛顿(M.K.Worthington)进一步完善了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他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上能够保持平衡,能量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陈阜 2000)。我国的学者认为:所谓的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实行农、林、牧、副、渔相结合,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利用、保护和增值自然资源,实现绿色、高产、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张仁贵 2005)。生态农业最早于 1924 年在德国兴起,20 世纪 30 至 40 年代在英国、日本、瑞士等国得到发展;60 年代欧洲的许多生态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 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的发展(林祥全 2003)。生态农业的优势表现在它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良性循环的形成等方面。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经济
投入-产出效率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具体的 DEA 模型中,一般将收益型的指标作为产出指标;将成本型的指标作为投入指标。而商品型生态农业是一种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是该模式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本文的产出指标选取了反映生态状况的林草覆盖率和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农业总产值。政府方面的投入是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投入的重要部分;而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安塞县,化肥投入是农民农业投入的最主要部分;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劳动力也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但是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过于分散,不好计量,加之不构成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要素,所以本文没有选取这个指标。综上所述,兼顾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科学性,选取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和政府对农林牧系统的投资三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
第三章 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实施效果评价.....13
3.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 13
3.2 基于 DEA 的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 15
3.3 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 21
3.3.1 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 22
3.3.2 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效益计算 ...... 22
3.4 商品型生态农业的耦合度分析 ........ 23
3.5 讨论 ....... 24
第四章 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 SWOT 分析....27
4.1 研究思路 ....... 27
4.2 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主要指标演变过程分析.... 27
4.3 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 SWOT 分析..... 31
4.4 讨论 ........ 33
第五章 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耦合模式优化 ........35
5.1 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优化的理念 ......... 35
5.2 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优化的决策...... 35
5.3 耦合优化的情境模式设置 ...... 37
5.4 耦合优化的结果分析 ...... 39
5.5 适宜性分析 ........ 41
5.6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1)通过从耦合效率、综合效益和耦合度三个角度对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以发现,系统总体而言处于低效率、低耦合、综合效益呈现下降的态势。具体而言,在耦合效率方面,近 20a 来,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率变化不大,多数年份的效率值在 0.85 以上,而这个相对效率的较高值,可能是各个年份的绝对效率较低导致的;技术效率呈现随机波动,先进技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是新技术引入不到位;规模效率相对较低,最低值为 0.658,规模报酬在多数年份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个体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技术、新政策背景下农业的发展需求。在效率分析的同时发现,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在耕地面积急剧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其他要素投入的增产使产出持增长,说明农业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性,发展中应重视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在系统耦合方面,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正处于资源利用不足,产业发展滞后阶段;这是导致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出现经济效益下降,生态效益继续增长和综合效益下降的趋势的本质原因。
(2)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是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匹配导致的,是农业发展中链网结构的不完整的表现。林草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是安塞县未来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林草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优化的重点,.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将导致不同的资源利用效率。为此设置了五种不同情境,根据目标函数值的大小,各种方案的排序依次为:完全市场化下的合作组>完全市场化>统包统租>半舍饲半放牧>现有模式。其中合作组方案不仅经济效益值最高,而且它能逐步解放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农户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农户决策的理性化以及商品型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所以,合作组方案是目前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最适的发展方案。
(4)完全竞争下的小型合作组方案下经济效益为 272558.47 万元,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为:1:3.733.09,牛 10000 头,羊 103019 只,猪 64351 头,家禽 145963 只。与现有模式相比:在种植业方面,玉米、大棚蔬菜和苹果的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豆类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糜谷和薯类的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平稳;在林草业方面,经济林全部变更为生态林和牧草地;在养殖畜牧业方面,猪和家禽的规模变化不大,羊和牛的养殖方式分别由全舍饲变为全放牧和半舍饲半放牧,羊的养殖规模大幅度增加,比现行模式增加了 115.82%,牛的养殖规模有所下降,比现行模式减少了 39.9%;在经济效益方面,完全竞争下的小型合作组的效益值比现行模式增加了 31.95%。
参考文献
1蔡景,左洪福.2007 王华伟基于经济相关性的复杂系统维修优化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9(5):835-838
2柴莎莎,延军平,杨谨菲.2010.基于 SWOT 分析模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2(6):208-201
3陈阜,李季,杨晓光. 2000.华北平原高产区持续高效农业方向及其技术体系[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4):46-49
4陈文九.1999.宁乡县南部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优化方案[J].湖南林业科技,26(1):53-56
5董孝斌,高旺盛,严茂超.2004.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 (3):223-229
6范文涛,黎育红.1997.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定量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15(5):34-38
7高春亮. 2006.我国城市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J].上海经济研究, ( 6):112-117
8高德明,陈萌婿,梅旭荣等.1997.晋东馥西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5):33~40.
9郭怀成,张振兴,陈冰等.2004.西部地区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以新疆和墨洛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1):144~153
10黄富祥,高琼,2000. 赵世勇生态学视角下的草地载畜量概念[J].草业科学,9(3):48-57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三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各项事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是发展其他方面的基础,解决好农业才能更好发展其他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深入,若要在全球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国家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给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很大帮助,解决了许多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给农民提供了关于农产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金融、生产、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所提供的这些服务在过去的时间里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解决了农产品流通问题、解决了发展农业所需的资金问题、解决了生产资料更新等问题,这让农民知道生产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怎么发展壮大自己。它把个体经营的农民和大市场连接起来,解决了个体农民在市场上力量薄弱等问题。随着农户需求的不断上升,过去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现实农业发展的需要。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所决定的特殊物种资源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经营,新疆已发展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如棉花、番茄、特色林果业、啤酒花等。但新疆特色农业发展中仍存在流通渠道不畅、组织化程度不高、优质品率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慢、病虫害频发等问题,生产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服务,对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社会服务体系解决了分散的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因此,构建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生产服务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生产服务涉及了大部分农业社会化服务。做好生产服务对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重要推动作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若要更好地为我国农业服务,就必须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内外学者对新疆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多从理论上或者政府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农户才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接受者,他们对农业生产服务有什么要求才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同的区域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要求是不同的,基于农户角度分区域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是解决新疆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将新疆分为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分区域分析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分区域对农户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意愿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内容、需求强度。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农户角度,分析各区域农户对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意愿和生产服务需求优先序;分析农户对生产服务内容、服务来源渠道的接受现状和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从农户角度出发,为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建议。
1.2.1 理论意义
从农户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大多数学者从宏观层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样所得出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能很好地给农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本研究从微观角度——农户出发,根据农户的需求来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内容、服务来源渠道,这样能更好的满足农户对服务的需求,为丰富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理论提供建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第 2 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研究框架
2.1 相关概念分析
2.1.1 地区发达程度
关于地区发达程度划分,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观点,但是过去的研究有两种观点得到了人们的采纳:一种依据是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 GDP 和人均收入,即把人均GDP 小于 800 美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小于 2000 元人民币的地区称为欠发达地区。另一种依据,是按照国家“七五”计划,把我国分成三类地区,这三类地区分别代表我国的东中西三部分,把我国东部看成发达地区,把中、西部看成欠发达地区。或把中部地区看成欠发达地区,把西部地区看成不发达地区。以上两种观点都可以为划分区域发达程度提供依据。但是本人认为,对划分地区发达程度必须坚持以下两点:第一是相对性。因此,划分不同地区时,要将其和其他地区看成一个完整体,让该地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划分,不可孤立的划分,因为发达和不发达是相对的,在该国的发达城市,可能在其他国家就是不发达城市。第二是区域发展性,任何事物都是随着时间发展的,原来不好的可能随着时间的发展得到了完善,原来事物好的方面随着时间也可能变的有缺陷。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划分地区发达程度。根据以上理论,结合新疆实际特点和研究的方便性,本文选取人均 GDP 作为地区发达程度的标志。根据 2011 和 2012 年新疆统计年鉴各县市人均 GDP 的具体数据,把新疆分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发达地区指人均 GDP在 25000 元人民币以上,欠发达地区指 10000 元—25000 元人民币,不发达地区指 10000元人民币以下。
第 3 章 新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14
3.1 村级社会化服务机构现状........ 14
3.1.1 社会化服务机构数量少、组织化程度低...... 14
3.1.2 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数量少........ 14
3.2 农业龙头企业现状........ 15
3.2.1 企业经营规模小.... 15
3.2.2 企业提供的农业服务内容单一.... 15
3.3 县乡农技服务机构现状...... 15
3.3.1 农技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总体数量不足.... 16
3.3.2 农技服务内容单一...... 16
3.3.3 农技服务机构人员素质偏低........ 16
3.4 农民合作组织现状........ 16 3.5 小结........ 18
第 4 章 新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优先序........19
4.1 新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9
4.1.1 农业服务内容优先序分析...... 19
4.1.2 农业服务渠道优先序分析...... 25
4.2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比较分析.... 31
4.2.1 服务内容优先序比较分析...... 31
4.2.2 服务渠道优先序比较分析...... 33
第 5 章 新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内容的需求........35
5.1 新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内容需求的影响因素........ 35
5.2 新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内容影响因素...... 37
结论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个人和各类机构形成的网络,该网络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环节(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所需要的服务[52]。发达国家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成功的重要保障[53]。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组织灵活性和地区分布广泛性方面,与国外存在明显的差距[54],因此,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形式单一、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运作不足、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等问题[55]。所以,研究新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对新疆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新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三地区农户都重视选择良种服务。三地区农户都重视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服务,此外,发达地区相比其他两地区更重视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比,不发达地区农户对产前服务和产中服务需求相对强烈。除了收购与销售外的其他产后服务,三地区农户都把这些服务都排在了中间或后面的位置,只是顺序略有不同。欠发达地区对产后服务的需求强度比其他两地区强烈。
参考文献
[1] Everett M.Rogers,George M.Beal.The Importanee of Personal Influeneein the Adoption ofTeehnologieal Changes.SoeialForees,Vol.36,No.4.(May,1958):329-335.
[2] Yujiro Hayami. V. W.Ruttan. Faetor Prieesand Teehnieal Changein Agrieultural Development:TheUnited States and JSPan,1880-1960.The Journal of Politieal Eeonomy Vol.78,No.5.(Sep oet,1970):1115-1140.
[3] V.Huffman.Privatixing agicultural extension:Caveat emptor.Journal of rural studies,Mar 2000Vol.16.
[4] Hansman.H.B.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Yale Law Journal,1980,89:835-901.
[5] Easterli,Richard A(1980) Birth and Fortune:The Impact of Numbers on Personal Welfare NewYork: Basic Book1.
[6] Pfeffer,Jeffrey (1983) Organizational demography,In Cummings and B M Staw(eds),Research inOrganizationa Behavior,5:299-357 Greenwich,CT: JAIPress.
[7] Mittal.Vikas and Wagner A Kamakura (2001) Satisfaction and repurchase behavior: The moderatinginfluence of customer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Marketing Research38(1):131-42.
[8] D.Sirdeshmukh,J.Singh,B.Sabo,Consumer trust,value,and loyalty in relational exchanges,Journal of Marketing,2002: 15-37.
[9] Dina L. Umali,Lisa Schwartz. 1994. Public and Privat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10] Pederson,Glenn Khitarishvili,Tamar.1997.Challenge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FinanceinCee,Nis and Baltic Countr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culturalPolicy in its series 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14358.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四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曾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目前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都不高,绝大多数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都较弱,特别是在加入 WTO 以来,农产品因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等过程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优势。原因在于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福建省农业发展面临着耕地资源稀缺,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下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等诸多的新旧问题。而过去以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在部分地方进行。因此,福建省急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而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最为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保障新的有力的科学技术供给和实现各种科技创新技术的高效转换与运用。但是,当前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二是农业推广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推广服务能力滞后于农户和企业生产需求;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涉农企业未能发挥带头作用;四是农业科研人才短缺,基层农技人员文化和专业素质问题突出。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还不足以适应现代农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2012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农业科技,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明确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1]。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新任务: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已有 70 年左右历史,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果最早出现在美国,早起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学术性。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不断增强。70 年代后,西方对农民采用技术行为分析及推广活动的技术经济评价有了新突破,代表性的著作有:Ban A.W.van den& awkins H.S. gricultural xtension , Longma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2003 ; Albrecht ,etal. gricultural Extension.2009。上世纪 30 年代才开始出现对农业科技推广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学者主要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研究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郭开源,1987;马占元等,1990;王文玺等,1994;董存田等,1997)。代表性文献集中在对农业推广内涵与外延,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汤锦如,1993;王慧军等,1995;郝建平,1997;任晋阳,1998;李小云等,1993;王德海等,1994;高启杰等,1994),这一时期,没有出现专门研究推广体系的著作。2000 年后,学者开始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其创新作为专题研究(陈奇榕,2000;王东升,2005,;黄天柱,2007),其中亦有学者关注和思考福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姜安荣,2006;邹晓洁,2009)。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意义: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研究是充分发挥科技作用,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要求;是克服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滞后、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矛盾的要求;是推动科技研究、科技开展的要求;还是广大农民发展家庭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要求。
目的:为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思路参考和意见,为福建省农业科技能更有效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寻找途径。
2 农业科技推广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人类农业发展历史的最新阶段。一般指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设备工具,并运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农业生产与经营,发展可持续的社会化、商品化发达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是:一是各类现代科学技术被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二是农业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运用不断扩张领域,产业链不断延伸,不在局限于传统种植、畜牧等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三是大量使用现代高科技装备,农业生产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降低,有较高水平能力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对生产的影响[2]。因此说,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创新农业,是由现代科技引领的宽领域农业。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早在 198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行的《农业推广》(第二版)就对“农业科技推广”有如下解释:“农业推广是一种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并且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有效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农业推广工作的目标是使农民或是各类推广对象能够利用技能、知识和信息来改善生活质量[3]。高启杰(201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农业推广做了新的解释,他指出:“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人力资源的涉农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即由由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以沟通为主要方式,对推广对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从而使其增进知识,改变思想观念,自觉自愿的接受和采用科技创新事物,从而提高自身技能,获得一定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村的目标[3]。
3 福建省科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成效评价..... 8
3.1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 ......... 8
3.2 模型的构建 ..... 8
3.3 投入产出弹性的确定 ......... 8
3.4 数据指标的来源 ....... 9
3.5 测算步骤 ...... 11
.6 结果分析 ...... 13
4 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状况........ 15
4.1 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历程 ........ 15
4.2 福建省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现状与问题 ........ 16
4.3 福建省科教单位参与科技创新与推广........ 21
4.4 福建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问题 ...... 23
4.4.1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状况 ...... 23
4.4.2 组织松散,发展不规范 ...... 24
4.4.3 培训不够,缺少指导 ........ 24
4.5 福建省涉农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24
4.6 影响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发展.... 25
4.6.1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 25
4.6.2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 25
4.6.3 农户小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难 ...... 25
5 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分析.... 26
5.1 福建省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状况 ...... 26
5.1.1 农产品供给持续增长 ........ 26
5.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27
5.1.3 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 28
5.2 福建省农业发展特点 ........ 28
5.3 福建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分析 .... 33
结论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除政府在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引导、扶持外,还需要科研院校的帮助和扶持。一是可以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人才优势,支持科技人员直接下乡辅导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并将扶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科技下乡服务的工作重点,创新技术外包等服务方式,提升科技服务的成效。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有偿服务等形式入股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农技推广的利益共享机制。组织科技人员对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合作组织进行辅导,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在科技示范带动的主体地位,提升其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二是加强支持科教单位与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大户合作,通过大户先行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再普及其他农渔户,使种植大户成为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通过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科技服务效率,增强科技带动农户致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央一号文件 聚焦农业科技创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5):10-11.
[2]李铜山,汪来喜.论全力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综合效应和重要意义——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J].中国发展,2012(4):69-74.
[3]高启杰.理解农业推广:基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2(10):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N].人民日报,2012-12-17(016)
[5]王丽娜.关于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研究的理论述评[J].中国经贸导刊,2010,(03):86.
[6]佚赖作莲.美国农业科教体系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0(4):97-100.
[7] 曾祥添.福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75-78.
[8]丁振京.路径依赖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0(9):39-40.
[9]季伟峰,杨志勤.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7,(07):30-31.
[10]吴建华,郑益智,杨辉,郑京东,王金勋.福建省农业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3,(01):41-48.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五
1. 文献综述
引言
随着现代集约化农业、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固体有机废弃物进入环境,其中包括农作物秸秆焚烧、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措施不当,既浪费了这些有机物,又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不符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十年,长三角已经严禁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严禁畜禽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因此开发一种新的环保处置方法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变得尤其重要。
?
1.1 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置方法
固体废弃物按照组成成分可分为有机废弃物和无机废弃物。按照废弃物的来源,固体废弃物可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固体废弃物、矿业固体废弃物和农业固体废弃物等。其中农业固体废弃物是固废的一个主要来源,也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作物产业链的重要影响因子,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植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固体废弃物处置(disposal of solid wastes)是指最终处置或安全处置,是解决固体废弃物的归宿问题,如堆置、填埋、海洋投弃等。目前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常采用:场地填埋、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弃物转化为适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按照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原理,可奖将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固、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体废弃物的物理处理包括破碎、分选、沉淀、过滤、离心等处理方式,其化学处理包括焚烧、焙烧、浸出等处理方法,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和厌氧分解等处理方式[2]。
1.2 农业废弃物
1.2.1 农业废弃物
农业废弃物是农业固体废弃物中的一种重要类群,同时也是对环境会造成潜在危害的重要类别。按照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来源可分为四类,即植物类废弃物、动物类废弃物、加工类废弃物和农村城镇生活垃圾等。其中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这两类最为广泛和常见。农作物秸秆的露天焚烧问题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是当前造成 PM2.5 超标的原因之一。农村中普遍存在畜禽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就直排到环境中去的现象,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得不到充分的资源利用,并且成为了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因此,合理处理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并将其资源化利用对农村生态环保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总有机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约为 41.3 亿 t,其中蕴含粗有机质为 12.3 亿 t,氮、磷、钾总储量约为 0.873 亿 t。畜禽粪便可提供的氮、磷、钾养分资源产生量占固体废弃物的一半左右,分别相当于 0.49 亿 t 尿素、1.19 亿 t 过磷酸钙和 0.34 亿 t 氯化钾。作物秸秆的有机质养分资源丰富,其中氮、磷、钾总储量约为 914 万 t。科学处理作物秸秆和畜禽粪可以变废为宝,反之,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两种固体废弃物对于农牧业生产是一把双刃剑[3]。
1.2.2 农业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农业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会在土壤、大气和水环境等多个层次上表现出来。农业有机废弃物的主要类别之一为作物秸秆,我国农业固体废弃物中作物秸秆的产生量十分惊人,各类农作物秸秆的年总产量达 7 亿 t 以上,小麦 1.06 亿 t、其中稻草 2.3 亿t、杂粮秸秆 1.0 亿 t 和水稻秸秆 2.2 亿 t。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粗脂肪、磷、钾、木质素、粗蛋白等营养成分。6 亿 t 秸秆相当于 300 多万 t 氮肥、700 多万 t 钾肥和70 多万 t 磷肥,约为全国每年化肥施用量的 1/4。然而由于目前农村的能源结构、种植结构的变化,大量剩余的作物秸秆通常以焚烧的方式加以处置,焚烧秸秆对秸秆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利用率极,仅能利用所含钾的 40%,造成土壤肥力降低,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绝大多数土壤微生物的最适温度在 15~40℃。焚烧秸秆造成地下 5 cm 处温度过高而抑制了微生物生长,间接影响农作物养分的转化和供应,使土壤的肥力下降。秸秆如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温室气体,在光的作用下,温室气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城郊的大气污染物岁风向向流动到市区会造成对大气的污染,尤其是 PM2.5 的影响,造成城市的雾霾现象。我国焚烧农作物秸秆的时间集中,产生大量烟雾[4]。
2. 实验设计及方法
2.1 实验蚯蚓
2.1.1 大平 3 号蚯蚓
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一周左右,当堆内温度下降至 40℃时,揭开薄膜,将底部物料翻到上面,待 2~3 天后排除有毒气体即可作为养殖蚯蚓的基料。用醋酸和生石灰水调节基料的 pH 值维 6.5~7.5。为提高养殖蚯蚓的生长量,还在基料中适当添加营养物质,如尿素、糖精等,混合好的基料放置 2 天后用于饲养大平 3 号蚯蚓。将幼蚓投放在盛放培养基的养殖箱(长宽高分别为 100、100、30 厘米)中,放置蚯蚓饲养室内,保持温度 22℃和含水率 70%左右,养殖 45 天后,即可收获蚯蚓。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快速解决规模养牛场的牛粪处理问题,堆肥发酵时间短,培养基发酵充分且对蚯蚓无不良影响。因培养基全为牛粪和秸秆,养殖出的蚯蚓蛋白质含量丰富,技术易于学习掌握,适应当前农村循环经济的需要,便于技术推广。
3.结果和分析 .........18
3.1 对大平 3 号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18
3.1.1 对大平 3 号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18
3.1.2 对大平 3 号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21
3.1.3 小结 ......... 25
3.2 蚯蚓堆制对牛粪性状的影响...... 25
3.2.1 蚯蚓堆制对牛粪中氮元素的影响......... 25
3.3 混合物料性状的影响.... 27
3.3.1 混合物料氮元素的影响 .... 27
3.3.2 混合物料磷元素的影响 ......... 31
3.3.3 有机碳和 C/N 比值的影响........ 35
3.4 小结 .... 37
4.发展与展望 .........37
4.1 两种不同农业废弃物处理的可行性..... 37
4.2 展望 ......... 38
结论
蚯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 1881 年 Charls Darwin 便提出了蚯蚓在分解有机质中具有重要作用[64]。蚯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蚓粪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和复杂的有机化学成分,并具有特殊的物理结构,因而在改良土壤的各种理化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蚯蚓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是指在将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后,作为蚯蚓的食料,并以颗粒状排出,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蚯蚓粪。经过发酵的有机废弃物,在蚯蚓体内各种酶的作用下,经分解、转化成为易于利用的营养物,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弃物,既能获得优质的动物蛋白,又能获得肥沃的有机肥。在环境和原料适宜的条件下,以“大平二号”蚯蚓为例,每年可增殖约 1 万倍[65];0.373kg 蚯蚓只要 48h 就能把 0.373kg 有机垃圾变成富有养分的粪便,即经 48h 蚯蚓便可吃掉与其体重相同的废弃物[56]。蚯蚓的旺盛繁殖力与强大的消化力,使利用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农业废弃物经过蚯蚓消化处理排出颗粒规则的蚯蚓粪。蚯蚓粪富含植物所需营养,且是微生物等活性物质的载体和基质。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工艺简单,投资小,见效快,可以生产蚯蚓粪与鲜活蚯蚓,延长了农业废弃物的价值链,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操作性强的一种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国学,有机废弃物堆制及在设施土壤培肥和二氧化碳肥源中的作用. 蔬菜营养、施肥和环境[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2. 宁平,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孙永明, 李国学, 张夫道, 施晨璐, 孙振钧.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8),169-173.
4. 汪建飞,于群英,陈世勇,段立珍,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及堆肥化技术展望,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20-4722.
5. 宋秀杰,我国有机肥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2),56-59.
6. 王岩,王文量,霍晓婷.家畜粪尿的堆肥化处理技术研究一Ⅱ堆肥材料的发酵特性和氨气挥发[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3),283-287.
7. 廖新挮,吴银宝,谢贺清等, 不同蚯蚓对猪粪、牛粪利用特性及生长繁殖比较[J], 福建畜牧兽医,1999,4,8-9.
8. 孔源,韩鲁佳.我国畜牧业粪便废弃物的污染及其治理对策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6),92-96.
9. 石磊,赵由才,柴晓乖,我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甩技术进展[J].中国沼气,2005,23(2),11-19.
10. 严立冬.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J].环境与开发,1998,13(2),21-2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